臺北市
20°
( 21° / 18° )
氣象
2024-12-19 | Heho健康

低頭族注意!頸部疼痛、手腳痠痲…頸椎椎間盤病變用 1 創新治療可治癒

頸椎是支撐頭部的重要支柱,一旦發生病變,將導致頸部及身體的疼痛,或手部肌肉無力、麻木等。然而,現代人大量使用電腦、學習工作時間長,再加上 3C 普及化,使得低頭讀書、工作、娛樂成為日常,讓頸椎健康發出警訊!

53 歲的男性,因頸部疼痛 3 個月就醫,於今 (2024) 年接受頸椎手術。手術後,疼痛問題只改善了 2 天就復發,且狀況更為嚴重。後續接受藥物治療、疼痛控制,長達 6 個月都無法改善,尋求中正脊椎骨科醫院院長高振興診治。

經電腦斷層 (CT)、核磁共振 (MRI) 及神經功能評估,確定患者神經嚴重壓迫。經翻修手術清除壓迫及沾黏組織,並植入全新人工椎間盤,術後第二天,患者就感覺疼痛完全改善,只剩下輕度麻木感。

頸椎退化性疾病發生原因及症狀

高振興院長表示,不良姿勢是造成頸椎退化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期低頭看書、辦公;斜躺看書、看電視等,使得頸椎長時間處於錯誤的角度,進而引起頸部肌肉、韌帶與椎間盤疲勞過度而患病。

國外統計全球「螢幕使用時間」顯示,各國平均使用時數是 6 小時 37 分鐘,其中,台灣人每天平均要花 7 小時 14 分鐘於手機、電腦、遊戲、社群媒體等之上,名列全球第 15 名。

他解釋,長期低頭、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加上年齡增長,讓頸椎退化性疾病相當常見。據統計,全台每年都有超出 20 萬人因頸椎病變就醫,中壯年患者人數亦逐年上升,尤其是 50 到 59 歲中壯年族群最多,就診人數年超過 5 萬人次。

如果頸椎椎間盤退化了,會出現頸部疼痛、後枕部疼痛、上臂疼痛麻木或無力,以及四肢麻木、無力,嚴重時甚至會大小便失禁,軀幹或下肢感覺異常等神經功能症狀,進而影響生活品質。



頸椎退化性疾病治療方法:非手術 & 手術

如果因頸椎椎間盤退化的症狀就醫,高振興醫師指出,通常會優先嘗試非手術性治療,包括藥物(消炎止痛藥、維他命 B、肌肉鬆弛劑等)、復健(熱敷、震波、牽引等)治療,或是局部注射藥物(類固醇、高濃度葡萄糖、PRP 等)。

頸椎椎間盤是保持頸部活動的重要結構,長期過度使用可能損壞,如同汽車輪胎損壞需更新。嚴重頸椎椎間盤突出、椎間盤損壞、明顯頸椎椎體損傷、神經管狹窄,造成神經壓迫或頸椎不適,均可考慮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術。

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維持頸椎活動力

高振興院長表示,人工頸椎椎間盤置換術是頸椎椎間盤損壞後,透過重建手術換成全新人工椎間盤,從而恢復頸椎活動功能。適用於骨質成熟患者於 C3〜C7 節段有損傷,可進行單節或多節段椎間盤切除術,後續再重建椎間盤功能。

他提到,早年頸椎損傷病患只能靠復健、藥物或手術切除骨刺、骨融合手術,效果往往不太理想。隨著醫療的進步,越來越多新治療方式出現,如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且效果明顯改善,大大降低民眾對於頸椎手術的恐懼。

為了確保頸椎手術的安全,他在 2008 年引進頸椎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並定期舉辦培訓活動,至今訓練了約 1000 多名國內外醫師。而 2021 年 12 月 1 日起,健保署也有條件核准使用,大大改善了頸椎手術的治療效果及滿意度。

然而,頸椎手術失敗率仍然相對高。身為台灣頸椎手術權威的高振興醫師就收治了不少曾在它院手術過的患者,因為術後仍無法恢復預期狀態,甚至狀況比未手術前更糟,只好轉求助高醫師進行二次頸椎手術。

脊椎術後疼痛症候群,翻修手術可幫忙

高振興進一步說明,臨床上,如果進行脊椎手術後,病人症狀沒有改善,或之後復發,仍然持續痠疼背痛,或是無法得到滿意的療效,通稱為「脊椎術後疼痛症候群」。想要重新手術,就像老舊房屋的整修工程,非常棘手,不易處理。

頸椎手術失敗原因非常多,他解釋,像是減壓不夠、鋼釘斷裂、螺絲鬆脫、骨融合不良、鄰近節段病變、軟組織受傷、骨結構過度損傷、沾黏、神經損傷等問題錯綜複雜,要仔細找出原因,再進行重新翻修,才能達到良好治療效果。

高振興醫師表示,翻修手術通常是不得已的選擇,因為隨著翻修手術的次數增加,其手術成功率將逐步遞減。尤其是,頸椎手術失敗後再進行修復,處理上更為困難及危險,需要同時解決數個問題才能得到較好效果。

近年來,因「脊椎術後疼痛綜合症」就診比率有增加趨勢。高振興醫師提到,進行翻修手術前,需要用先進影像檢查重新評估。以電腦斷層 (CT)、核磁共振 (MRI)、X 光、骨骼掃描、神經功能檢查,以及評估病患病情和身體狀況。



高振興醫師細心講解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

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難度高,醫師技術最重要

他提醒,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是一項高難度的手術,因此,醫師的技術相當重要。醫師必須接受完整顯微手術訓練、擁有豐富手術經驗,以及有著長期合作的手術團隊,備有精細的顯微手術器材。

此外,高振興醫師強調,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時間相當耗時、耗力的精細手術,醫師手術前應維持最佳狀態、手術中應有耐心,並有著人體工學的思維及工程力學的觀念,才能營造穩定而完美的手術效果。

手術後,應每個月追蹤 1 次,檢查神經功能及評估人工椎間盤功能;3 個月後,就可以改成 3 至 6 個月追蹤 1 次。如果是由專業有經驗的醫師施做,絕大部分患者都會有滿意的療效。

高振興醫師呼籲,隨時隨地保持正確姿勢並維持鍛鍊頸部肌肉習慣,以及適時的休息與伸展頸部,可局部按摩或熱敷來放鬆,更要控制 3C 產品使用時間、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枕頭,才能遠離頸椎病變危機。



文/黃慧玫 圖/楊紹楚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