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4°
( 16° / 13° )
氣象
2025-04-01 | Heho健康

地震來了該逃還是該躲?救災急診醫師蔡光超:先判斷結構

緬甸發生規模8.2強震,台灣不時也有地震發生,網路總流傳各種避難迷思,例如「黃金三角」、「躲浴室最安全」…但真正遇到災難時,該怎麼做才能保命?曾參與 921、八八風災、八仙塵爆的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醫師,以親身經歷教大家如何正確判斷環境、做好逃生與急救準備,不只救自己,也可能救他人一命!

地震來要逃嗎?躲黃金三角真的比較安全?

坊間常見「躲浴室、躲黃金三角」說法,其實並非適用所有情境。蔡光超指出,是否該逃離建物,首要判斷關鍵是:建築物結構是否安全。

  • 如果是老舊建物、對安全性不確定,就要審慎評估是否立即逃生。
  • 若是屋齡較新、921 後依耐震法規設計的建築物,不建議慌張逃跑。

如果是一間老房子,它的抗震能力受質疑,或者是不知道它的房子結構到底安全安不安全的時候,地震發生時,就要慎重考慮,是不是要逃離那個地方。

可是如果身處的房子結構是在921以後,在新的建築法規之後,那基本上它有一定程度的抗震能力時,若要貿然地去逃生,反而會因為逃生過程中慌張,被絆倒、摔倒,或者被其他東西砸到,反而受傷機會更高。

與其在逃生過程中被絆倒或砸傷,不如抓穩堅固家具底下,如桌椅下方,降低掉落物傷害的風險

正確的避難動作:趴下、掩護、穩住

根據消防署建議與蔡光超醫師實務經驗,地震時民眾應掌握三個動作:

  • 趴下:降低重心,減少被震倒風險。
  • 掩護:躲在堅固桌下或椅子下,避免遭天花板掉落物砸傷。
  • 穩住:雙手抓住家具穩定支撐,避免位移倒塌。

若建築設有特別加強結構的空間(如電梯井、樓梯間),也可選擇就近躲避。

傷患常見類型與現場困境

蔡光超分享救災現場觀察,最常見的傷患類型包括:

  • 被掉落物砸傷(頭、手腳外傷)
  • 困在倒塌建築物下難以脫困

有些病患必須破壞建築才能救出,甚至要開通通道、搬運傷患到安全處,這都會拖延時間,增加死亡風險。

一個小包,關鍵時刻救命:急難包怎麼準備?

很多人認為「急救包、急難包沒用」,蔡光超提醒,不是買一個丟著就好,而是你準備的程度,反映你對災難的重視。

急救包應包含:

  • 食物、水(保存良好、定期更換)
  • 止血用品、藥品、簡易繃帶
  • 小型手電筒、哨子、口哨
  • 重要聯絡資訊、急難逃生地圖

記得放在「出門就拿得到」的位置,而非深處櫃子裡。

自救力就是救命關鍵!人人都該學的急救技巧

在山區或道路中斷的重大災難(如太魯閣事件)中,119 可能無法即時抵達,這時候「自救」變得關鍵。

蔡醫師提醒,若能自己止血、保命,也能幫助其他傷患爭取救援時間。

建議學會的技能包括:

  • 利用環境中可用資源避難
  • 正確止血方法
  • 如何安全搬運傷者



諮詢專家: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超過6成長輩跌倒發生在自家!檢視家中最危險「浴室3倒」

嘉義大埔規模 6.4 強震!凌晨遇到地震如何逃生?該帶什麼?急診科醫師:事前做好這 2 點

浴室最危險除了溼滑跌倒外,「浴室拉門」、「防漏門檻」也成了安全未爆彈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