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9°
( 20° / 18° )
氣象
2025-04-03 | Heho健康

台灣人最常被龜殼花咬!蛇咬傷必做 1 件事 別用嘴吸毒液



每年約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症狀輕微可能會有局部腫脹、但重者會造成敗血症、不可逆的腎功能衰竭,甚至死亡。疾管署說明,國人最常被「龜殼花」咬傷,若不慎被咬,要記得毒蛇外觀,如果太過緊張,也要記得在什麼情境被咬到,接著送醫及時使用抗蛇毒血清,可降低死亡率。

疾管署科長鄭雅芬提到,從健保資料庫可得知,過去 5 年,平均每年有 979 人被毒蛇咬傷,其中有 82.9% 的民眾是被龜殼花、赤尾鮐咬到、另有 11% 民眾則是使用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還有約 5.8% 會使用其他蛇毒血清或混合用兩種蛇毒血清。

鄭雅芬說,以此推估,民眾較常接觸或意外跟蛇類有衝突的是龜殼花跟赤尾鮐。她表示,被蛇咬傷主要是以抗蛇毒血清治療,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過去 5 年有 9 位民眾為毒蛇咬傷死亡的個案,死亡率約 0.18%;但早年沒有抗蛇毒血清時,死亡率可達 6%。

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呼籲民眾,出遊做好防範措施,若不小心被咬傷,應盡速就醫接受抗蛇毒血清治療,相較於沒有血清的年代,現今被蛇咬的死亡率下降 33 倍,對於防範死亡有明顯效益。

6 種常見蛇類特徵一次看 龜殼花常棲息枯樹

鄭雅芬也教民眾分辨常見的蛇種類,以龜殼花來說,有非常明顯的三角形頭部、身體是棕色身體,花紋為暗色波浪狀、龜殼狀。以顏色研判,龜殼花比較喜歡棲息的是木柴堆及枯樹等,經過時可用較長登山杖撥弄,但不要太靠近。

鎖鏈蛇分布以南部、東部為主,如台東、花蓮、高雄及屏東。鄭雅芬說,身體為灰色、且有鍊條的花紋特徵,較喜歡躲在河川、砂石及甘蔗田等;因分布侷限性,喜歡溫度高、乾燥處。

鄭雅芬表示,赤尾鮐有明顯三角形頭部、全身為綠色,不同於青蛇,赤尾鮐有磚紅色尾巴、身體有白色側線。另外飯匙倩就是電視上常會看到的眼鏡蛇,為了嚇阻侵入棲息地的動物或人,會將身體脖子舉起,做出警戒動作,身體會有像眼睛的白斑,但不會追趕人類。

雨傘節部分,則是黑白相間,以黑為底且有白色花紋。鄭雅芬說,頭並非三角形,會將身體捲在一起,並把頭縮在身體下,會出現水田或池塘旁,若在相關地點工作的民眾,較容易不小心踩到,就可能被蛇咬。
除了飯匙倩喜歡在白天活動,其他蛇類以晚上居多。

鄭雅芬提到,百步蛇形狀明顯,且容易辨識,頭部為三角形,鼻子尖端有小小突起、身上有三角形花紋,習性是常會躲在落葉底下。

被蛇咬要視為毒蛇處理 處理方式「五不五要」

疾管署為我國唯一產製且持有抗蛇毒血清凍晶注射劑藥證者,供應 4 種抗蛇毒血清;其中 2 種為雙價型血清,包括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抗飯匙倩及雨傘節蛇毒血清),另 2 種則為單價型血清,如抗百步蛇毒血清、抗鎖鏈蛇毒血清,每年儲備約 3870 劑。國內每年平均耗用量約 2660 劑,近 3 年每年平均供應抗龜殼花及赤尾鮐蛇毒血清約 2457 劑、抗雨傘節及飯匙倩蛇毒血清約 784 劑、抗百步蛇毒血清約 107 劑、抗鎖鏈蛇毒血清約 36 劑。

疾管署指出,清明連續假期即將到來,特別提醒民眾如至野外或山區掃墓、賞花、登山、郊遊時,應做好自我保護,穿著長袖衣物及包鞋,進入樹叢及草堆,要打草驚蛇,勿翻動中空林木或石塊,並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蛇類易出沒的時段及地方逗留,以免遭毒蛇咬傷。

民眾如不慎被毒蛇咬傷請保持鎮定,牢記「五要五不」,疾管署說明,「五要」為,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紮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五不」是不割開傷口,避免感染、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文/張乃文、圖/康珈毓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延伸閱讀:

被蛇咬千萬別冰敷或吸吮傷口!專家解析六大常見毒蛇與迷思

每年近千人遭毒蛇咬傷!不小心被咬「別冰敷」 處理方法一次看

蛇吻不輕忽,醫生教你認識這6種台灣常見毒蛇保平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