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2°
( 23° / 20° )
氣象
2025-04-15 | Heho健康

47 歲女腹痛 2 週!照大腸鏡「直腸癌 4 期」 早期警訊一次看:常誤認是痔瘡

一名 47 歲女性長期患有痔瘡,偶爾會有微量血便,也已習以為常。但某天病人出現斷斷續續的下腹疼痛且長達 2 週,同時發現血便的顏色與以往不同,出血方式也有所改變。就醫進行大腸鏡檢查,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有小區域肝臟轉移,目前病患接受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

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李營東日前收治一名個案因下腹痛、血便顏色及出血方式皆出現改變,考量可能潛藏其他疾病,以大腸鏡進一步檢查,結果確診為高位直腸癌,且伴隨小區域肝臟轉移。醫師說,高位直腸癌是指發生於直腸近端的腫瘤,小區域肝臟轉移則指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的局部區域。

李營東提到,根據醫學定義,當直腸癌出現遠端轉移,就屬於第四期;由於病人的肝臟轉移範圍較小,採用燒灼治療方式處理,而直腸腫瘤則透過微創手術完全清除,術後病人只有輕微排便習慣改變,無需使用人工肛門,也未有長期後遺症。

李營東指出,所幸病人發現得早,5 年存活率仍可達 7 成以上,目前病人持續接受化學治療並定期追蹤,尚未發現復發跡象。

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 醫:5 症狀小心

李營東提醒,大腸直腸癌多年來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一,近年更呈現年輕化趨勢,許多患者在 50 歲前即確診,醫界稱為「早發型大腸癌」。

李營東表示,多數早發型病人在初期沒有明顯症狀,這次個案的患者因長期患有內痔,對血便變化較為敏感,才能及時察覺異常。醫師說明,一般而言,若出現血便、糞便帶黏液、排便習慣改變、腹部悶脹或疼痛、排便不順等情形,常被誤以為是痔瘡或腸躁症等腸胃問題,因而延誤診斷,錯失治療時機,建議應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

對於早發型腸癌並無單一明確成因,李營東說,2022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是多重危險因子交錯所致,其中約 16% 至 25% 的早發型病人與遺傳有關;此外,生活型態也是關鍵因素。

長期吃高脂食物、紅肉 醫:會提高癌變風險

李營東說明,長期攝取高脂飲食、過量紅肉、缺乏纖維等都可能改變腸道菌相,使腸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提高癌變風險。醫師提到,若在青少年時期有肥胖情形,更要留意可能因代謝、荷爾蒙與腸道菌相變化,增加罹癌機率。

李營東認為,隨著大腸直腸癌年齡層下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提高存活率的關鍵,無論是否有家族病史,都應留意腸道健康,若出現疑似症狀,應儘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諮詢專家: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專任主治醫師李營東

延伸閱讀:

大腸癌年輕化?早發性大腸癌多發生於 50 歲以下,醫揭大腸癌「高風險族群」

持續排便出血要小心! 血便 4 特徵教你辨別到底是痔瘡還是直腸癌

疫情讓大腸癌篩檢、診斷下降!恐增加晚期確診患者比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