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5-03 | Heho健康

孩子安全上網!專家教家長 3 個實用技巧 辨識網路危險訊號

孩子安全上網!專家教家長 3 個實用技巧 辨識網路危險訊號


孩子安全上網!專家教家長 3 個實用技巧 辨識網路危險訊號

數位科技快速滲透日常生活,無論年紀族群,智慧型手機和社群媒體也成為成長過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專家們也提醒,隨著孩子愈來愈早接觸 3C 產品、每日使用時間不斷攀升,情緒發展及社交互動也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展翅協會組長陳時英提到,在 3C 與性剝削的關聯中,犯罪手法有 9 成是涉及性私密影像犯罪,提醒家長有 3 個方式辨識網路危險信號。

衛福部保護司提到,根據 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對國內兒少網路使用行為調查顯示,兒少每日平均上網時間增加至 2024 年的 3.96 小時,首次接觸網路的年齡也從 8.7 歲降至 7.1 歲,顯示 3C 產品與兒少生活日益緊密。

保護司司長張秀鴛指出,根據家扶基金會 2025 年最新調查,約半數兒少認為可以在社群媒體上公開個人資訊,且有近 5 成的兒少不知道如何設定社群平台隱私權限,另有 4 成表示家長從未與他們討論過網路安全議題;使得兒少在缺乏防護的情況下,易成為性剝削受害者,甚至捲入網路犯罪。

張秀鴛說明,根據內政部警政署及衛福部統計,2024 年遭受性剝削的兒少中,有 7 成案件是透過網路媒介,而性剝削嫌疑人中有一半是兒少,犯罪手法有 9 成涉及性私密影像犯罪。

陳時英提到,青少年因為對親密關係的好奇及渴望,在數位環境更易展開與性有關話題。不僅僅是台灣,全球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她說,國際性非營利組織 Childlight 去年公布的全球性調查報告中,在受害者指標,過去一年有 8 分之 1 的孩童曾受到網路誘拐,包括線上搭訕、非自願拍攝性圖片/影片、或是收到性對話或文字圖片等。

陳時英指出,台灣自己的數據則是展翅協會調查,在網路世界中有 15% 的孩童曾接收過性話題的訊息或被詢問性私密影像。

陳時英認為,當家長與孩子談論實體生活的安全,如交通安全、人身安全時,更要延伸一起反覆討論網路安全。若生活中遇到奇怪的人該怎麼保護自己,而在網路時也遇見奇怪的人時又該怎麼做。她表示,要不停地讓孩子知道網路和現實都是一致的,兩邊都要裝備能力去對抗。

3 招辨識網路危險訊號 專家:陌生帳號加好友是常見危險開端

有時候,孩子可能會不曉得如何辦別危險訊號,陳時英表示,有 3 點是家長與孩童可以一起學習的。首先是「陌生人主動接觸」,當有陌生帳號要加入孩子的社群好友或是私訊時,就是可能的常見危險開端,可以教導孩子不輕易接受不明來源的交友邀請。

陳時英說,「過度親密對話」更要留意,當對話轉向至私密或不適當的話題時,尤其孩子年紀還小,對方也知道是未成年,卻又主動談論性話題時,就不是善意;這時可以鼓勵孩子遇到不舒服的對話時,應立即告知大人。

出現「索取個人資訊」時,陳時英表示,當對方要求提供個人資料或照片甚至視訊通話,就是一種危險訊號,此時應教導孩子保護個人隱私的重要性。

陳時英說明,在經歷過許多受害者的案件中,會發現青春期的孩子雖然看起來像個刺蝟般,想要獨立,但對他們的內心深處而言,家人絕對是最重要的求助管道,尤其是在性私密影像議題上,或許會看到,很多孩子發生私密影向外流時,並不想被家人知道。

陳時英說,相較於其他的危機,如:被詐騙等,因為性私密影像事件而向家人求助的意願其實比較低。她指出,很多時候是因為來自孩子的擔憂和恐慌,家長有時遇到這些事會有負面反應,口出惡言,但看到大人生氣的臉,可能會有二次傷害,導致小朋友們更不敢說、不想說。

陳時英提醒,此時的家長需要外界的協助來保持冷靜,也需要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有哪些資源可提供幫助。但她認為,即便真的不曉得該怎麼做,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安全、不要擔憂,可以一起想辦法,就已經是非常重要的力量。

3C 產品如何使用更關鍵 親子專家:規定別朝令夕改

另外,在使用 3C 產品的限制上,親子教育專家王晴提到,禁止、拒絕倒不如接納理解,像是比起討論要不要給孩子使用 3C 產品,更關鍵的是「如何使用」,因為有規範的運用,在使用時機和頻率上能有更清楚的守則,對孩子和家長而言都是好的雙向溝通。

王晴建議,在與孩子討論時使用規定時,要留意別讓情緒淹沒理智,若規定朝令夕改,會讓小朋友們無所適從;同樣的,更不要因為一時心軟,就允許孩子可以再使用一次 3C 產品。換言之,她認為,自由的前提就是自律、可以自我掌控,且給予孩子空間,家長也需要有底線的堅持。

文/張乃文、圖/楊紹楚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

延伸閱讀:

最新調查:4成青少年每天滑手機超過3小時!

世界衛生組織:1/6的兒童曾遭受網路霸凌

3C 症候群!身心科醫師提3 個使用建議 防孩童社群媒體焦慮症上身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