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竟是門「腦」學問!研究發現:咀嚼與吞嚥牽動大腦、心智功能

吃一口飯、吞一口水,不只是簡單動作!台灣新研究發現,這些再日常不過的行為,咀嚼與吞嚥這兩項每天重複的動作,背後竟牽動著複雜的人腦神經網絡。
陽明交大牙醫學系與陽明交大磁振造影核心實驗室,在歷經兩年合作後,最近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Oral Rehabilitation》發表兩篇研究論文,揭示了咀嚼和吞嚥動作與腦部活動有關,再次印證咀嚼吞嚥與人腦心智功能存在密切關聯。
執行該研究的陽明交大牙醫學系教授林嘉澍表示,研究針對超過百位來自不同年齡層的健康成人,進行咀嚼與吞嚥測試,並搭配磁振造影掃描人腦神經網路。
在低強度的咀嚼條件下,顯示出小腦與初級感覺運動皮質之間的功能連結;但如果增加咀嚼難度,例如,口內有較難咬碎的異物時,前額葉功能連結較強的年長者,有較好的咀嚼效能。
林嘉澍解釋,由於前額葉是負責高階認知功能的腦區,這意味著咀嚼功能除了傳統認為與缺牙程度有關,更與大腦認知功能息息相關,如年長者剛裝上新假牙,或吃特別難咬爛的食物,需要去學習與適應,這些都仰賴腦功能活動。
吞嚥功能則出現另一條截然不同的神經路徑。林嘉澍說明,良好吞嚥表現,顯示出的是小腦與基底核的連結增強,與動作和節律性運動有關的腦區連結,反映出維持吞嚥穩定性的神經機制。
這結果與一般民眾認知相反的是,研究發現,咀嚼能力好不必然表示吞嚥能力也好。
此外,研究團隊也發現,咀嚼與吞嚥都有良好表現的參與者,其上臂與小腿圍明顯較其他組別來得大。反映出肌肉狀態與良好咀嚼與吞嚥能力彼此互補,這代表:能咬又能吞者,才是真正的健康指標。
林嘉澍表示,這一系列的研究結果,不僅強調口腔健康與全身系統健康的關聯性,更突顯出在牙科門診中,對年長者分別評估進行咀嚼與吞嚥能力測試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新的研究證據顯示,年長者咀嚼攝食的關鍵在於如何克服咀嚼困難的狀況。除了關注牙齒、口腔健康外,人腦神經結構與功能對於年長者如何飲食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更顯示口腔與跨領域醫學的整合對高齡健康的重要性。
文 / 黃慧玫、圖 / Cheryl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臺大雲林分院注入嶄新能量 攜手新任主管與新進醫師守護在地健康
(11 小時前) -
台東40處醫療院所啟動登革熱快篩服務 全民落實「巡倒清刷」
(12 小時前) -
自慰會導致腎虧或不舉嗎?有「這些」現象 醫:盡快就醫
(13 小時前) -
職場動起來!嘉義市「i嘉科技運動會」活力組點燃健康熱潮
(1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