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開始的健康:黃姿碧教授談植物病理與微生物肥料,打造純淨食材新觀念

我們每天吃下的食物,是否真的「健康」?許多人注重原型食物與少加工飲食,卻忽略了食材從「土地」開始的健康狀況。植物在生長過程中會遭遇病蟲害、氣候與土壤問題,而這些都與我們最終吃下的營養息息相關。
植物健康,才有真正的食物安全
中興大學植物病理系所教授黃姿碧指出:「人會生病,植物也會生病。若能以安全、天然、不破壞生態的方式讓植物健康生長,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也會更健康。」她強調,植物健康不只是農業議題,更是人類健康的起點。
天然肥料的力量:微生物讓植物更健康
傳統印象中的肥料與農藥,往往與「化學」、「殘留」劃上等號,但其實自然界早已存在能取代它們的力量──微生物。黃姿碧教授說明,土壤中原本就有豐富的微生物,透過彼此的交互作用,可以促進植物生長、提升抗病力。這些天然微生物產生的物質,能成為「天然肥料」或「天然農藥」,幫助植物對抗病原菌,同時維持生態平衡。
黃姿碧教授指出:「天然肥料與農藥的概念,是讓植物依循自然機制健康生長,而非以化學藥劑強迫控制。」這樣的方式不僅能保護環境,更讓農作物遠離藥物殘留,讓人們「吃下去的食物才真正健康」。
植物診療師:守護農作健康的專業醫師
隨著政府推動「植物診療師」制度,農業領域出現了新的專業角色。黃姿碧教授形容:「植物診療師就像植物的醫師。植物不會說話,必須透過觀察與診斷,了解它的病因,是肥料問題、病蟲害,還是氣候因素。」
植物診療師的工作不僅是正確診斷與處理病害,更扮演著研發與農民之間的橋梁。黃姿碧教授舉例:「我們研發的微生物是活的,要知道它最適合在種子期、葉片期或土壤中使用,植物診療師能協助找到最佳的應用方式,讓技術真正落地。」這項制度的推動,代表臺灣農業正朝向更科學化與永續化的方向前進。
從植物到畜牧:微生物串起「One Health」新概念
「我們的研究發現,使用益生菌飼養的小豬不需打藥也能健康成長,吃這樣的豬肉當然更安心。」黃姿碧笑說。
微生物的應用不僅限於植物領域,也能延伸至動物飼養。黃姿碧教授以「納豆菌(枯草桿菌)」為例說明,這是一種人可食用的安全菌,應用於飼料後,不僅能幫助豬、雞、魚更健康成長,還能顯著降低糞便與尿液的惡臭氣體排放。
這樣的應用,正呼應了全球倡議的 「One Health」理念——強調人、動物、植物與環境的健康密不可分。當植物不再依賴化學肥料、動物不需仰賴藥物,整體生態才能真正走向平衡,而我們的餐桌,也因此變得更純淨、更安全。
活動資訊
2026 微生物嘉年華會,將帶領全民探索微生物的奇幻世界,發現科學如何與生活緊密相連,也為學生開啟更多元的學習契機。活動時間:2026/1/17–18
活動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2館7樓
免費報名:https://www.mifun.com.tw/eventInfo
追蹤消息:https://www.facebook.com/microbiomefun?locale=zh_TW

文/劉一璇 影音/江宏倫
延伸閱讀:
最新健康新聞
-
-
胸悶、呼吸困難?嘉榮心理師:提醒當心「過度換氣恐慌症」
(1 小時前) -
彰化人好福氣!免費營養諮詢服務
(2 小時前) -
非洲豬瘟防疫禁令解除 宜縣8日就有溫體豬
(3 小時前) -
家裡地板忍不住一直擦?醫揭「強迫症vs強迫人格」差很大
(3 小時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