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翁腦中風吞嚥困難仰賴鼻胃管,奇美醫院AI輔助重拾生活品質
墨新聞|記者蔡清欽/台南報導
72歲陳先生突然說話不清和吞嚥困難,在家反覆嗆咳2天後才被家人送醫,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延腦外側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治療後病情日趨穩定,但仍舊吞嚥困難,無法安全進食、喝水,只能仰賴鼻胃管,長期下來不僅體重驟減、情緒低落,更因吸入性肺炎風險倍增,讓家屬焦慮不已。
經奇美醫院「食樂支援小組」的介入下,運用AI輔助吞嚥風險評估,為陳先生擬訂個人化復健方案,設計循序漸進的飲食建議和吞嚥訓練輔助計畫,並搭配營養師設計的調整質地飲食。六個月後,已能進食稠狀液體和半固體餐點,減少鼻胃管依賴後,情緒因而改善並願意積極治療,家屬如釋重負。
▲吞嚥困難若導致吸入性肺炎,將造成家庭與醫療系統沉重負擔。(圖:奇美醫院提供)
奇美醫院腦中風中心暨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謝孟倉指出,腦中風不僅影響肢體功能,吞嚥困難更是常見的後遺症,嚴重影響病人生活品質,若導致吸入性肺炎,造成家庭與醫療系統沉重負擔,約有30至65%的中風存活者,在急性期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若未及時評估與介入,容易發生營養不良、脫水,甚至因嗆咳引發吸入性肺炎。
▲奇美醫院「食樂支援小組」運用AI輔助,原本需40分鐘以上的繁複評估,縮短為20秒內完成,為病人點亮了重拾「食」樂人生的希望。(圖:奇美醫院提供)
根據臺灣衛生福利部統計,每年約3萬名中風新個案,其中至少三分之一需要專業吞嚥照護,奇美醫院「食樂支援平台」創新照護模式,大幅縮短評估時間。謝孟倉說,奇美醫院2023年成立「食樂支援小組」,團隊運作整合各領域專家,並結合傳統吞嚥篩檢、吞嚥攝影、纖維內視鏡檢查、吞嚥肌群超音波及肌電圖等裝置,運用AI數據分析與生成式AI建議系統,評估中風病人吞嚥風險,能在短短15到20秒內,詳細完成病人一週的個人化飲食菜單與運動訓練清單,取代傳統醫療人員須耗時40分鐘以上的評估、衛教與計畫撰寫。
謝孟倉表示,自2024年起,該系統已在奇美醫院試點,初步數據顯示能增加吞嚥困難病人理解力及順從性,因吞嚥困難導致的吸入性肺炎和再入院比例也降低。未來,奇美醫院腦中風中心團隊計畫將此AI平台進一步延伸至其他院區及社區,打造完整的「醫院-社區-家庭」的全方位吞嚥照護網絡。同時,也將結合國家「健康臺灣深耕計畫」,推動智慧醫療與長照整合,為中風吞嚥困難病人及家屬,提供更高效、安全、貼心的照護模式。
謝孟倉強調,除了中風後的積極治療,預防中風與早期介入是降低吞嚥困難等失能發生的關鍵。呼籲民眾應定期進行血壓、血糖及膽固醇檢測,積極控制三高、戒菸、限制飲酒與均衡飲食,若出現疑似中風症狀,應儘速送醫接受治療,讓醫療團隊快速啟動介入計畫,以減少失能和併發症。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七旬翁腦中風吞嚥困難仰賴鼻胃管,奇美醫院AI輔助重拾生活品質
最新健康新聞
-
-
國際藥師節南投藥師暖心守護 健康送到家幸福不中斷
(48 分鐘前) -
吃泡麵會禿頭?營養師破解迷思 揭4大地雷:傷腎傷血管
(2 小時前) -
孩子發脾氣是求救?心理師:理解非語言訊號 破解孩子情緒密碼
(4 小時前) -
葉筱惠女士以父母之名傳愛 捐贈社會局AED設備守護社福場域安全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