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熱傷害拉警報!國中生戶外活動中暑送急診

醫籲:兒童為高風險族群,家長應提高警覺
【記者 洪美滿/台北 報導】隨著夏季氣溫節節攀升,兒童熱傷害事件頻傳。醫師提醒,從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到中暑,這是一個連續性的熱傷害光譜,一旦處置不當或延誤就醫,恐將危及生命。
戶外夏令營驚魂記 國中生熱中暑緊急送醫
恩主公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孫義文分享,過去一名就讀國中的男學生參加暑期夏令營,在36度高溫曝曬下從事戶外球類活動約40分鐘後,突然出現頭暈、四肢無力、小腿抽筋等初期熱傷害症狀,隨後出現噁心、臉色蒼白,雖大量出汗,但皮膚觸感冰冷,體溫飆升至接近39度,心跳也明顯加快。現場教師立即將其轉移至通風的室內空間進行降溫處置,並補充電解質飲料,惟男童狀況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出現持續嘔吐、反應遲緩等神智異常症狀,最終由救護車緊急送往醫院急診。
經醫療團隊立即執行快速降溫、靜脈輸液與生理監測後,病童體溫逐步恢復穩定,嘔吐停止,意識清醒,經住院觀察一晚後順利出院。該案例凸顯兒童在高溫環境中活動,若忽視適當的預防措施,熱傷害症狀可能迅速惡化,進而演變為具生命危險的中暑。
兒童體溫調節能力差 面對高溫更易熱傷害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資料顯示,2024年夏季 (6月至8月) 熱傷害就醫人數達2,668人,今年最新夏季數據6月至7月13日,亦有1,022人。隨著地球人口爆增,溫室效應影響下氣溫逐年升高,由NASA發布的2024年夏季氣溫報告,8 月創下單月氣溫新高,為地球自 1880 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夏天。今年的高溫亦不容小覷,熱傷害已是現代不可忽視的健康威脅。
孫義文醫師指出,相較成人,兒童的身體面積較小、體熱容易累積,加上汗腺尚未發育成熟,散熱效率較差;神經系統對高溫的感知與反應也不如成人靈敏,對身體不適警訊常難以察覺。此外,孩童活動量大、常過度投入遊戲,導致忽略補充水分與適時休息,進一步提高熱傷害風險。
熱傷害分級說明 辨識徵兆及早處置是關鍵
熱傷害依嚴重程度可分為四個層級:
吹冷氣也可能中暑!室內熱傷害案例不容忽視
醫師提醒,即使在家中開冷氣,也不能完全排除熱傷害風險。若室內通風不良、環境悶熱,加上長時間未補水或穿著不當,仍可能造成體溫升高,特別是嬰幼兒體溫調節功能尚未成熟,更須留意衣物調整與環境溫度變化。
若孩童出現以下症狀,請立即送醫:
延誤處置恐引發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
暑期出遊攜帶裝備與補水原則
為降低熱傷害風險,恩主公醫院建議孩童暑假外出時,應準備以下用品:
● 保溫水瓶與含電解質飲料
● 遮陽帽、透氣衣物、防曬用品
● 急救用品(退燒藥、冰敷袋等)
● 攜帶式電風扇、小型噴霧瓶
補水原則如下:
孫義文醫師強調,預防熱傷害的核心在於「提高警覺」、「及早辨識」與「即時因應」。暑假期間,家長與師長應主動關注孩童健康狀況,並落實熱傷害防治觀念,守護孩子平安度過酷暑高溫,避免遺憾發生。(照片記者洪美滿翻攝)
最新健康新聞
-
精準麻醉助手術快速康復 大千綜合醫院超百例成功案例
(12 分鐘前) -
高溫恐讓男性「精」力衰退 醫師建議「生活養成6大習慣」
(18 分鐘前) -
每4人有1人有口臭!專家示警「這些疾病」也易生怪味 應速就醫
(58 分鐘前) -
不健康餘命逾7.7年!《先知幹細胞》揭:再生醫學、細胞治療防病抗老重要關鍵
(2 小時前) -
調查:三明治族群有3大壓力來源!三明治族群自評體能,老化平均0.6歲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