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長者「左側內頸動脈」二次栓塞 東元醫院成功搶救
記者季大仁/新竹報導

東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蔡坤璋醫師診斷,發現病人是「左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
長期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的陳先生,現年73歲,去年九月曾經小中風,到了今年三月底又再度中風送醫搶救,到院時意識清楚但口齒不清,經由外院轉診到東元醫院繼續急救,經神經內科蔡坤璋醫師診斷,發現病人是因為「左側內頸動脈」嚴重狹窄而導致中風,蔡坤璋醫師立即啟動「取栓手術」,後置放頸動脈支架,以預防再次中風,手術迅速且順利,成功搶救寶貴的生命。
東元醫院神經內科蔡坤璋醫師表示,透過頸部電腦斷層影像可以發現,病人的左右側頸動脈圖像有異常,左側內頸動脈血管幾乎消失,判斷是血管嚴重狹窄並急性堵塞所致。個案也因為這條血管出問題,在短短半年內就中風兩次。
透過電腦斷層影像發現,一般情況下會有明顯左右兩側明顯的頸動脈,但病人的左側內頸動脈血管幾乎消失,判斷是血管嚴重鈣化狹窄並堵塞所致。
蔡醫師指出,考量到緊急置放支架後需持續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在嚴重中風急性期可能增加腦部出血風險,決定先採「腦血管取栓手術」打通左側內頸動脈血管,視病情穩定,7~14天後接續進行微創治療「頸動脈支架置放」手術。手術過程中,蔡坤璋醫師精準地將支架置入嚴重狹窄的頸動脈,成功將血管撐開,恢復血流。術後,病人在加護病房觀察,談吐溝通逐漸變清晰,身體也恢復力氣。
蔡坤璋醫師也發現,根據影像顯示,病人的左腦有許多過去曾中風所留下的痕跡,此個案病因研判為缺血性腦中風「頸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形成血栓,導致血管狹窄阻塞進而中風。置放頸動脈支架的目的,就是撐開狹窄的血管,防止未來再次發生血栓阻塞。
頸動脈是供應大腦血液的主要血管之一,造成頸動脈狹窄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動脈粥狀硬化,當血管內皮層病變,形成易碎斑塊、管壁硬化,斑塊堆積便會造成動脈狹窄,而斑塊又有破裂的機會,也可能與血栓一起堵住血流引發缺血性中風。
神經內科蔡坤璋醫師提醒,頸動脈狹窄前期可能會發生短暫性的腦缺血,其徵兆有單側肢體無力、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單眼暫時性黑朦、突然頭暈或劇烈頭痛。如果當頸動脈狹窄程度嚴重,將導致血流完全中斷就會引起中風,可能留下永久性的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更多新聞推薦
● 籲賴清德召開國是會議 朱立倫:朝野共同面對挑戰最新健康新聞
-
-
春天猛打噴嚏?中醫觀點「肺」與「水」相關 過敏體質恐影響受孕
(39 分鐘前) -
醫爆健保低價賜死「手術救命藥」 健保署秀數字打臉!高出日韓非常多
(50 分鐘前) -
減重不必戒澱粉!中醫師建議選「這類主食」才瘦得快又健康 還能養脾胃
(1 小時前) -
春季體內濕氣重、分泌物多怎麼辦? 中醫師推「5種飲品」有效去濕+消水腫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