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8° / 15° )
氣象
2025-02-25 | 華人健康網

心導管手術後皮膚刺痛、長紅疹!醫揭:惱人放射性皮膚炎的成因、治療、預防

心導管手術可以診斷檢查冠狀動脈疾病及其他心臟病,更是搶救心血管疾病如急性心肌梗塞的利器!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超過3萬5千人接受心導管支架置放術。值得注意的是,心導管手術需要X光導航輔助定位,但是有複雜困難的處置時,往往隨著輻射暴露時間越久,可能會帶來較大傷害。高雄榮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魏楷哲臨床發現,心導管手術患者因長時間或多次暴露放射線,可能在手術後出現放射性皮膚炎(radiation dermatitis)。


心導管手術後皮膚刺痛、長紅疹!醫揭:惱人放射性皮膚炎的成因、治療、預防

放射性皮膚炎常被誤認為「接觸性濕疹」或「硬皮症」

放射性皮膚炎初期會出現輕微皮膚刺痛、長紅疹、搔癢,或病灶呈現色素沉著與皮膚變硬,常會被誤認為是「接觸性濕疹」或「硬皮症」。由於病患與醫師對此類皮膚損傷的認識較少,且放射皮膚炎一般是延遲發生,導致正確診斷困難,可能使實際發生率被低估。

嚴重放射性皮膚炎需手術重建

魏楷哲醫師表示,心導管手術使用放射線輔助定位,患者可能因長時間或多次暴露而出現放射性皮膚炎。雖然確切發生率仍待進一步統計,但是最嚴重需要手術重建的比例,至少約為千分之四以上,可能被低估。

放射性皮膚炎的高風險族群

哪些人是放射性皮膚炎的高風險族群?魏楷哲醫師表示,肥胖、慢性嚴重心血管阻塞、曾多次(>3次)接受冠狀動脈支架放置的患者風險較高。此外,累積超過3小時的手術時間、累積多次手術、慢性全閉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病變,以及糖尿病都是已知的危險因子。

放射性皮膚炎的症狀

放射性皮膚炎最嚴重的症狀包括:

1.慢性非癒合性潰瘍(chronic radiation ulcer)。

2.廣泛性皮膚發紅(紅斑)、水腫、色素沉著,因為合併有極度疼痛不適,會影響患者生活。

3.深層組織壞死,甚至影響肌肉與軟組織或骨骼。

心導管相關放射性皮膚炎偶而會出現,且多數患者都是輕微的皮膚發炎,儘早進行處置後就可以改善。放射性皮膚炎的症狀通常不會立即發生,而是在心導管手術後數週至數月才逐漸出現,約3個月後為高峰期。初期可能僅有輕微刺痛、癢,類似濕疹樣皮膚炎,而出現在背部或右側手臂,但若未妥善處理,可能會惡化為慢性潰瘍。

放射性皮膚炎的治療

放射性皮膚炎的治療方式,最重要的是轉介至有經驗的皮膚專科醫師,依據嚴重度給予不同的處置。

輕度皮膚炎:

局部照護(保濕、避免摩擦和進一步的刺激受傷),醫師可能會給予外用類固醇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如Tacrolimus)治療。

中度至重度皮膚損傷:

需積極治療,避免惡化成潰爛傷口。嚴重病例需外科清創與皮瓣修復手術,若需要手術,應尋求有相關經驗的醫療團隊,建議以徹底清創加上即時皮瓣重建,可提高傷口癒合率、減少後遺症,如皮膚纖維化、慢性潰瘍及功能障礙。


心導管手術後皮膚刺痛、長紅疹!醫揭:惱人放射性皮膚炎的成因、治療、預防

高榮魏楷哲醫師表示,雖然放射性皮膚炎確切發生率仍待進一步統計,但是最嚴重需要手術重建的比例,至少約為千分之四以上,可能被低估。(圖片提供/高榮魏楷哲醫師)

《案例》

魏楷哲醫師也分享案例,1名70歲男性,退休後生活規律,與家人關係密切。最近,他的孫女送了一台 iPad 作為禮物,讓他能隨時觀看新聞、追劇和與家人視訊聯繫。他逐漸養成在沙發上使用iPad到睡著的習慣,經常醒來後發現自己不小心壓在iPad上。

患者的病程與初期誤診

某天,他發現自己右上背部出現一塊方形紅疹,伴隨劇烈的刺痛感、搔癢與疼痛,甚至影響到睡眠與日常活動。他回想起自己常常壓著iPad入睡,便認為這塊皮疹可能是電熱燙傷,因此未立即就醫,而是自行塗抹燙傷藥膏與保濕乳液。然而,數週後,紅疹範圍逐漸擴大,開始變得粗糙、脫屑,甚至觸痛加劇。

當他終於就診時,臨床醫師最初懷疑是以下疾病:

慢性接觸性皮膚炎:可能是長時間壓住iPad導致皮膚過敏或壓迫性皮炎。

硬皮症(Scleroderma):由於病灶呈現色素沉著與皮膚變硬,部分醫師認為可能是局限性硬皮症的一種表現。

在這樣的診斷方向下,患者接受以下治療:

皮膚切片(skin biopsy)

類固醇外用藥與口服抗發炎藥物

局部照護與物理治療

然而,這些治療效果極差,皮膚病變持續惡化,甚至開始出現慢性潰瘍。

病情惡化與反覆治療

患者的皮膚病變在一年內反覆發作,期間接受了多次清創手術(debridement),但傷口癒合遲緩,甚至局部壞死,導致患者出現以下症狀:

1.劇烈疼痛與持續搔癢

2.背部皮膚變薄,滲液不斷

3.長時間臥床困難,影響生活品質

由於治療成效不佳,患者的情緒也逐漸低落,甚至影響到日常社交活動,家人開始擔心他的心理健康。

正確診斷:心導管手術後的放射性皮膚炎

在多次治療未見改善後,醫師重新檢視病史,發現患者在過去10年內曾接受過三次心導管手術(PCI),且每次手術時間均超過3小時。因此引起醫師的警覺,開始考慮是否與放射性皮膚炎(Radiation Dermatitis)有關。進一步分析影像學紀錄發現,患者的放射線照射角度確實來自背部,這與其皮膚病變部位高度吻合。這也使得原本誤診為燙傷或硬皮症的皮膚問題,終於有了正確的解釋。

高榮魏楷哲醫師患者聽到「放射線」傷害後,就開始尋求其他可能的解決方案。他聽聞生長因子、高壓氧治療(HBOT)、外泌體等療法可能有助於修復放射線損傷,因此陸續接受了這些治療。然而,即便嘗試了各種方法,他的病灶仍未見顯著改善,潰瘍持續存在,疼痛與不適也未能緩解。

最終,在歷經一年無效治療後,終於醫師建議採取更積極的處置——手術切除壞死組織並進行皮瓣修復。手術過程順利,術後疼痛與不適幾乎立即消失,患者終於擺脫了長期折磨。

一個月後,患者回診拆線,傷口癒合良好,醫師叮囑他規律進行皮膚照護,並安排定期回診追蹤,以確保傷口穩定,避免後續併發症。經過這次手術,患者的生活品質大幅改善,也讓他真正意識到早期正確診斷與適當治療的重要性。

放射性皮膚炎的預防

1.正確操作技術:心臟科醫師操作心導管的技術相當重要,需減少放射線暴露時間,包括能否減少透視時間、調整影像技術。

2.術前評估高風險患者:避免不必要的輻射暴露。

3.加強患者衛教:術前告知風險,讓患者警覺可能發生的皮膚變化

4.術後定期檢查:特別是在手術後皮膚有任何不適需回診,並告知醫師相關心血管病史。避免抓癢或過度摩擦,減少皮膚進一步破損。



【延伸閱讀】



吃地中海飲食,三高怎麼甩不掉?劉伯恩醫師:煮對方法健康享瘦,大西洋飲食3大特點



流感、一般感冒可自行判斷?周大翔中醫師:外邪依六經辯證,4招防護避免重症



肥胖、壓力山大害男性不孕症!朱信誠醫師:4招養好精蟲活力,好孕跟著來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9594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