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女中風癱瘓無法握拳!靠機器人智能復健,2周後手竟能握也能伸
生成式AI 、人工智慧近年在全球掀起浪潮,互動式對話與回饋功能逐漸運用於人類生活各領域,但其實醫療界運用人工智慧進行肢體復健已行之有年。羅東博愛醫院收治1名48歲腦中風病人,病後手指幾乎完全喪失動作能力,在2周智能復健機器人密集訓練後,手指可以部分彎曲,手腕也開始有些微伸展的能力,復健進度讓醫療團隊大為振奮。
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謝有丁副院長表示,智能復健機器人是劃時代的復健醫療革新,穿戴式裝置能依據病人狀態給予「感覺回饋」,讓失去動作能力的病人得以藉由自主動作或被動輔助的過程,誘發大腦重塑性,使受傷後的大腦重建迴路,改善動作品質。
48歲潘小姐於今年初因中風被緊急送往羅東博愛醫院,手術後救回性命,卻出現左側偏癱後遺症,左手幾乎完全喪失動作能力,手指無法移動,連最基本的握拳動作都無法完成。病人家屬與醫療團隊討論後,決定為潘女安排智能復健機器人療程。
為了加速肌力恢復與功能重建,在中風後的黃金恢復期內,除了例行職能治療訓練外,謝有丁醫師也為潘女導入神經電刺激器進行輔助訓練。「電流刺激能喚醒皮膚與神經接受器,協助病人重新建立肢體感知。」謝有丁醫師解釋,透過設備的精準電刺激與肌電偵測反饋,能強化手部的伸展與控制能力。
儘管面對身體的限制與不確定的康復期程,潘女始終堅持配合醫療團隊的復健計畫,也展現高度的配合度與意志力,2周內天天到羅東博愛醫院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報到,除了進行20分鐘的電刺激訓練並合併一般職能治療復健,完成十次療程。
羅東博愛醫院使用Wilmo神經電刺激器,是以被動電刺激,伸展手腕,協助病人重新建立肢體感知。(圖片提供/羅東博愛醫院)
治療後,潘女的左手逐漸恢復功能,手指能夠部分彎曲,手腕也開始有些微伸展的能力,雖仍無法對抗外力,但已讓醫療團隊大為振奮。
謝有丁醫師表示,中風造成的腦部組織缺血壞死,可能導致肢體癱瘓無力。智能復健機器人可進行高強度重複性主動與被動輔助訓練,並給予即時回饋,強化神經重塑性,與基礎復健結合,更能提升復健治療效率。羅東博愛醫院自2021年起成立智能復健機器人中心,將智能醫療儀器運用於中風、脊椎損傷、腦傷、帕金森氏症等病人復健,已有無數成功案例。
【延伸閱讀】
端午不只吃粽子,「食五紅」排濕氣!營養師推5道「五紅」料理養生不怕胖
椎間盤突出只能吃止痛藥?吳文誠中醫師:4招治療椎間盤突出,恢復無痛人生
記憶力變差擔心大腦早老化嗎?鄭佳益醫師揭:植物性飲食5大優點,吃出健康大腦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9641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最新健康新聞
-
-
新冠疫情升溫 中市衛生局:自主戴口罩、完成疫苗接種
(51 分鐘前) -
『骨鬆悄悄來,中醫挺你站得穩!』注重個人陰陽平衡 為患者調配出最適切的處方!
(53 分鐘前) -
端午假期前警報大響! 羅一鈞:新冠確診人數「仍增8成」
(1 小時前) -
照顧失智家人好累⋯希望他早點走?從《忘了我記得》學會的3大提醒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