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無法進食,竟是大腸癌造成腸阻塞!醫籲:必知大腸癌年輕化的風險
根據國健署資料統計,大腸癌連續多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人數之首,過去以50歲以上族群為主,但近年臨床明顯觀察到發病年齡有下降趨勢。
向來健康,沒有家族史的45歲蘇先生,日前長達三天都無排氣、排便,因便祕而腹脹無法進食,至台北慈濟醫院急診就醫。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的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療團隊高度懷疑大腸癌,但由於腸阻塞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在與病人討論後,大腸直腸外科陳昱廷醫師為他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病理報告確定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三期,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陳昱廷醫師表示,罹患大腸癌有年齡下降趨勢,其中不良的生活型態是主要原因,包括攝取過多紅肉、加工肉品,以及缺乏蔬果、膳食纖維、運動習慣,此外,肥胖、糖尿病、吸菸飲酒及慢性發炎等因素,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
陳昱廷醫師指出,大腸癌初期多無明顯症狀,但隨腫瘤長大可能出現腹痛、血便、排便型態改變、糞便變細等表現。若腫瘤逐漸堵塞腸道管徑,則可能導致腸阻塞,發生率約20%,屆時將有無法排氣排便或食欲不振、噁心嘔吐的情形,一旦拖延治療,腫瘤侵犯腸壁就會導致腸壁穿孔破裂,引發腹膜炎或敗血症,死亡風險極高。
臨床上,大腸癌以大腸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判定為主,但會搭配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甚至是正子攝影等影像檢查,確認是否有侵犯、阻塞或轉移,進而決定手術方式。陳昱廷醫師說明,目前大腸癌手術已非常成熟,常見方式包含開腹手術、腹腔鏡微創手術、單孔微創手術與達文西機器手臂輔助手術等。其中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但對於腸道嚴重阻塞或腹腔沾黏嚴重的個案,仍以開腹方式較為安全,除了切除腫瘤外,也會同步切除前後腸段作為安全距離,並清除病灶周圍的淋巴,以根除癌細胞。
術後則會視病人癌別與以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等輔助治療;但若已經是第四期的病人,會以其他治療為主,手術為其二線選擇。整體來看,隨著醫療進步,即使是第三期大腸癌,手術切除後的五年存活率有五至六成,早期發現更可達九成以上。
電腦斷層檢查看到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的大腫瘤造成腸阻塞。(圖片提供/台北慈濟醫院)
因應大腸癌年輕化趨勢,衛福部自2025年起將篩檢年齡自原本的50歲下修至45歲,凡年滿45至75歲者,每兩年可免費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檢查陽性,醫師會安排大腸鏡檢查進一步評估是否有息肉、腫瘤或出血來源。陳昱廷醫師強調,糞便潛血是初步偵測腸道異常的簡單利器,民眾可以善用資源,把握黃金時機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好康快來領!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蔡依林自曝:每天PM 9:30入睡,美出新高度!高敏敏營養師,補充4大類食物,幫助睡眠
耳鳴3徵兆是腦梗塞早期信號!中醫師吳明珠:針灸2大穴位、3種藥膳,遠離耳鳴
維生素D缺乏恐誘發「非典型憂鬱」!尤冠棠醫師:4大類族群應補充維生素D3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9/9692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華人健康網
https://www.top1health.com
最新健康新聞
-
小心骨質疏鬆8大危險因子!醫籲:養好骨本防骨鬆,3方面並進改善
(31 分鐘前) -
影/彰化縣政府遠距健康照護再拓點 埔鹽社區成立第36個遠距照護站
(39 分鐘前) -
症狀像感冒!台中女嬰感染RSV「狂咳嘔吐」 最嚴重3天恐惡化到重症
(47 分鐘前) -
恩主公醫院與台大團隊研究登國際期刊《PNAS》: 腸道菌能影響記憶!
(48 分鐘前) -
揪出隱源性腦中風的潛在殺手!心臟卵圓孔關閉術,可降9成中風復發
(55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