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0° / 28° )
氣象
2024-05-23 | 優活健康網

隨便、都可以、沒意見⋯為什麼你不敢有主見?心理師揭密「1原因」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聽從別人的安排,遇到問題也總是直接受別人幫助,彷彿自己的意見不重要?資深心理諮商師李國翠於《我不過被動的人生》一書中,探討被動行為背後的心理原因,幫助讀者正視需求與自我關注,學會保護與照顧自己,與受傷的內在小孩和解,找回人生的主動權。以下為原書摘文:

為什麼你不敢有主見?

有一次,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名25歲的研究生寫的一封信。信的大致意思是說媽媽對自己管教得太嚴,讀研究所時被要求每天晚上11點之前必須回家;衣服都要由媽媽來購買;和朋友出去吃飯花費不能超過200元⋯⋯他覺得自己已經25歲了,可是感覺好像還沒有成年。

觀眾們都建議他搬出去獨立生活,他卻說怕媽媽傷心。最後節目主持人犀利直言:孩子被管教得太嚴,會導致情感需求被壓抑,時間長了,整個人可能就廢了,很難獨立生活。



應該怎麼做才是好的?

我有個同事也是這個樣子,和她接觸久了你就會發現,她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怎麼做才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她都無法自己去做判斷。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去上班、有事要不要跟主管請假,大到要不要考研究所、要不要選擇出國深造,甚至要不要和男友分手這種情感問題都無法自己下決定。

她總會不停地問別人:「這樣做可以嗎? 」「我這麼做好嗎?」「我該這麼做嗎?」在她眼中,這個世界彷彿存在一套行為標準,可以精準地判斷這麼做是好的,那麼做是不好的;這麼做是對的,那麼做是錯的。為此,她到處尋找「模子」來指導自己。

於是,她總會輕易相信網路上看到的各種「知識」。例如職場一定是殘酷無情的,朋友之間也不能完全信任,女人過了35歲就不值錢了⋯⋯。她也努力配合這些「模子」,不停地改變自己:不敢相信任同事和朋友;過於追求外表的美麗;積極尋找對象,生怕自己30多歲嫁不出去⋯⋯。

但她依舊感到焦慮和迷茫:到底要把自己改變成什麼樣子才算完美?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才是最合乎標準的?她還是沒有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模子」。甚至當她看到網路上的「知識」有爭議、周圍人的意見有分歧時,她會更加迷茫。



被否定的孩子長大後缺少主見

像我同事這樣的人不在少數。我們往深處探索,就會發現他們都缺乏一種常常被忽略的能力——確定感。他們好像對自己、他人和世界都沒有判斷力和確定感,不敢判斷和確定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常常被否定、被支配的孩子,長大後都會缺少一定的主見。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我發現同事對很多事情所得出的結論永遠都是來自外界。她似乎並不能透過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得出一些屬於她自己的判斷和結論。

背後的原因就是:她的感受一直被「壓著」。

她的父母一直都非常嚴苛和「有主見」。比如上學的時候她一直想讀文科,她的文科成績比理科成績好太多,但她的父母極力否定:「學什麼文科,學文科進入社會會找不到工作。」並且進一步批評她不懂事,讓人操心,和父母頂嘴。這些否定的言語經常出現在她小時候的生活裡:「你就不能聽話!」「你就不能像正常人一樣?」「你就是不行!」

父母對她的不信任和掌控,導致她越來越不相信自己,也沒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慢慢地沒有了主見。這種「把外界對你的影響和評價,內化成你的自我認知」的過程,就是「投射性認同」。

當父母一再投射給你的感覺是「你很差」、「你需要管」、「你無法獨立」、「你是個沒有主見的人」時,你的真實感受會一直被「壓著」,那麼久而久之,你就會開始認同父母的說法,從而喪失了自己的主見。

就像開頭的那位研究生一樣,覺得自己無法獨立,還沒成年,無法拒絕、脫離媽媽的管制,無法尊重自己內心想要獨立生活的需求,也看不到自己擁有爭取獨立的力量,需要透過寫信來尋找一個「正確的模式」,給自己勇氣和支持。

於是,這些長期被「壓著」的孩子,逐漸成為聽話但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的提線木偶。這是很多父母想看到的,因為這樣似乎孩子就會更讓人放心,未來就會更好。然而,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長大的孩子,未來獨立生活時會遭遇巨大的風險。因為他們沒有自己的判斷和主見,所以很容易被人「洗腦」,或是被人牽著鼻子走。

他們好像總是生活在一團不確定裡,總是在尋找父母說的那個正確的方式。「我這樣是不好的,我只要變成那個好的樣子,一切就都沒有問題了。」他們總是以為,只要找到那個標準答案,就可以安然地度過一生。這真是父母替孩子人為製造的烏托邦。



「模子」是不存在的

實際上,「模子」是不存在的。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一種標準的活法,或者一種「應該」的活法,人也沒有一個「應該」的樣子。你要怎麼做,怎樣去生活,取決於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這裡有一個關鍵點,就是信任自己的感受。

感受良好,說明你此刻正在經歷的事和打交道的人,有令你感覺舒服的,並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你的情感需求。順著舒服的感受繼續下去,會越來越能感知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感受不好,說明你此刻經歷的事和打交道的人,可能令你覺得不舒服或者傷害到了你。那麼你需要及時地分析自己的感受,將那些傷害你的東西識別出來。

如果一個人不相信自己的感受,就會失去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多具有受虐傾向的人就有這種思維模式。明明遭遇了一些感受很差、很糟糕的東西,他們的頭腦卻告訴自己,這是好的,這才是愛。於是讓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處在不舒服的狀態裡,並且告訴自己,愛就是這樣的。

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心裡就有一個「模子」。父母在打壓他們的時候,常說的就是「我都是為你好」或「我是愛你的」。所以儘管他們很難受,卻無法辨別和相信自己的感覺,而是去相信外界的標準——為你好,才會這樣對待你。

還有一些事明明讓他們感受不錯,但是他們的頭腦卻反覆告訴自己:「不能這樣做,這樣做不好,這是誘惑。」事實上,外界根本沒有什麼「模子」。好不好、對不對,這些判斷在你自己心裡,不在到處搜集的知識、觀念、他人的說法等外界的東西裡。

一個結論如果沒有經過你自己的檢驗,就不一定是對的,不一定是適合你的。如果非要有一個「模子」,它也是在你的心裡,在你身體的感受裡。它不在別處,你才是這個「模子」的擁有者。



尋找「模子」也是找好的依戀關係

真正好的父母,都善於給孩子確定感。如果一個人在不停地尋找「模子」,也可以說是在尋找一個「好媽媽」。因為他認為找到一個「好媽媽」,自己就可以變成一個好的人。這也是一個自我認同的過程。不好的依戀關係,會嚴重剝奪人的自我認同,讓人無法信任自己。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唐納德.威尼科特把孩子跟父母的養育關係分為兩種:

  • 一種是父母以孩子為中心建構的關係,這樣成長的孩子能發展出真正的自我,他們相信自己的感受和判斷,威尼科特把這叫作「真自我」。
  • 另一種則是孩子圍繞父母的感受建構自我而形成的關係,這樣成長的孩子會以滿足父母的感受和需求為主,忽視或者犧牲自己的感受,無法建立真正的自我,這叫作「假自我」。

「假自我」很強的孩子,他們真正的感受得不到滿足,真實的自己得不到發展,總是在為滿足別人活著,或者要求自己必須符合某些條條框框。在用「假自我」建構自我的孩子中,最慘的莫過於那種用「否定」建構自我的孩子。在他們看來,無論怎麼做,父母都會否定他們。

這會讓孩子陷入巨大的自我衝突裡,被巨大的自我懷疑和不確定感裹挾,陷入自我否定的自我傷害和自我折磨的漩渦裡無法自拔。沒有什麼比這更能毀壞一個人的人生。此時的「模子」,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他們巨大的生命力都用來尋找這根救命稻草,這種精神的寄託。

在被現實的各種否定打擊、毫無立錐之地的處境裡,他們就是靠著這個幻想活下來的:「我一定會變成一個好孩子,只要我找到那個『模子』。 」

如果你正處於這種不確定的狀態裡,並且想要脫離,可以先給自己一點時間,細細體會自己的感受,嘗試去肯定、信任自己和這個世界,接納自己的判斷。慢慢來,不要著急。小時候沒有得到的確定感,可以由你自己來創造,從肯定自己的感受開始。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