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撿了!為什麼長輩總愛囤積東西?專家揭:恐因「1感受」未被滿足
「這把椅子很便宜,可以先買來囤。」
「路上看到這沙發還能用,撿回來搞不好用得到⋯⋯」
今年35歲的阿良,有一個持續困擾著他的問題。每次回家探望父母時,他總會發現家中又多了許多撿來或購買的家具。這些物品讓家中空間變得擁擠,他問父母為什麼要這麼做,父母總是如此回答。然而,家中物品堆積的程度已經遠遠超過生活所需,這讓阿良感到十分頭疼。
囤物症是什麼?
事實上,阿良的父母可能患有囤物癖。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手冊》第5版,囤物症已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主要的特點在於:
- 患者難以丟棄囤積的物品
- 囤積行為來自於自己認為要收藏,丟棄了會帶來萬分痛苦
- 患者的囤積行為影響到了生活品質
囤積行為來自於匱乏感
為什麼這些人會無法控制自己的囤積行為呢?其實這來自於生活的匱乏感與不安全感。
曾經,我也有類似的囤積行為。我不斷蒐集國內外球員的簽名球,家中堆滿了上千顆簽名球,而我的存款卻始終為零。這說明了即使我沒有囤物症,我的強迫性購物與收集癖,都已經嚴重影響到我的生活品質了。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這跟我的人際連結匱乏有關。我是一個很孤單的人,擁有的朋友並不多,這也使得我沉迷在蒐藏簽名球當中,透過蒐集,讓我感覺到我和這些球員之間的連結感。
我深怕錯過哪一個球員的簽名,因為如果錯過的話,就代表我的收藏不夠完美,因此每當有明星球員或潛力新秀來台灣時,我總會跑去飯店索取簽名,就是怕自己比不上其他收藏的人。
後來,當時女友的一句話讓我開始反思。她在分手時告訴我,她有很多想去的地方,但為了陪我追簽名,這些地方她都去不了。這句話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收藏癖好已經過火。於是,我逐漸將大部分簽名球賣掉,只留下幾個赫赫有名的球員簽名。
有備無患是囤積症代名詞
要理解囤物症的人,就必須要先了解他們收藏背後的焦慮、恐懼、孤寂等感受。他們之所以收集,就是害怕自己哪一天要用某個東西,可能會臨時用不到,「有備無患」是他們的代名詞。
就好像我本身,也是帶著「有備無患」的心情在蒐集簽名的。遇到一些潛力新秀,都會想著要先簽起來放,也許未來他們會成為大明星,而我擁有他們的簽名,就會變得很有榮耀感。
儘管收集簽名球的行為,還沒有嚴重到達到囤物症的程度,但背後的心理機制相似,都是因為想要填補內心的焦慮、恐懼與孤寂。
恐懼的部分在於,萬一有天出了什麼意外,至少收藏的東西可以拿來使用,幫助自己度過難關。孤寂的部分則是,因為沒有人和自己連結,所以才需要有物品來和自己做連結。
親友有囤積症該怎麼辦?
若身邊有親朋好友出現了類似囤物的症狀,身為旁人的我們該如何協助他擺脫困境,避免他越陷越深?除了同理囤物症患者的心情之外,在陪伴囤物症患者走出困境的過程中,還有3點需要注意:
- 讓他們自己決定丟掉什麼:不要幫他們丟東西,而是幫助他們主動完成第一次的「捨棄」,只有讓他們自己掌握權利,去選擇要優先丟掉的東西,才能透過一次完整的過程,來建立起下一個、下下個循環,也較不會引起內心的反抗。
- 不要吝嗇給予支持:一旦他們丟掉了一個用不到的東西,或是省下了一筆錢沒有亂花,都可以給予他們鼓勵與讚美。
- 尋求專業心理治療:如果當事人願意,帶領他們透過諮商或身心科門診,可以幫助他們探索焦慮的根源,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捨得這樣花錢囤物?理解為什麼會做出囤物的行為。
紀錄每一筆花費及用途
另外,我建議一個可避免囤物的輔助方式,就是下載手機記帳app。透過記錄每個月的真實花費,可以清楚看見每一筆錢的花費及用途,自然在用錢上就會變得更加小心,避免花太多錢購買不必要的東西。
無論是阿良父母的故事,還是我曾經瘋狂蒐集簽名球的故事,都揭示了囤物癖患者的內心世界,以及隱藏在儲物背後的焦慮、恐懼與孤獨。也許陪伴囤物症患者的過程,是一條漫漫長路,但只要能從先理解他們的感受做起,給予感情上的支持和幫助,就是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的第一步。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有食譜》過年必吃超養生甜點!3步驟做「黑米紅豆糕」添加桂花釀
(42 分鐘前) -
惱人壁癌不止難看 吸入粉塵黴菌還有「這些影響」!免疫力差者更要當心
(42 分鐘前) -
30秒挑選優良肉品!「冷藏肉VS解凍肉」哪種更新鮮?專家揭5大差異
(54 分鐘前) -
過年健康全攻略 從體質飲食到運動一次搞懂
(56 分鐘前) -
掌握四技巧 營養師:圍爐健康均衡無負擔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