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向終點,你希望怎麼被記住?專家教「4步驟」這一生不會白活
覺知生命有限
當你想到生命的盡頭時,你最先想到什麼?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不會去評估自己的想法——包括我們認為是很私密的想法,或者那些我們會在團體中分享的想法。但是只有先暫停腳步,好好思索我們對生命有限的各種想法,我們為什麼會有這些想法,以及它們來自何處,才能開始解讀和質疑它們的真實性。
活著和死亡,是無法用單一解釋來涵括的概念,因此很難去回答那個最大的疑問: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有些人主張「我們的存在是為了去愛」,但也有人會從另一個極端的角度說,人類只是病毒和細菌的容器而已。
許多宗教和靈性團體都針對「原因何在」和「方法如何」這類問題各自提出主張。也有些曾逃過死劫,或者從神祕的經驗裡遊歷回來的人,有他們自己的詮釋。只是說法互異。你對何謂「生命」的現有瞭解、信念或感覺是什麼?對「死亡」呢?
死亡是焦慮的源頭
「我們害怕未知的事」,這句俗語在死亡這個沉重的領域中廣為流傳。而真相是,我們活著的時候,對死亡完全不瞭解,甚至對生命也是—而這是我們人類的基本困境。
將存在主義融入心理治療的精神病學家歐文.亞隆認為人類「永遠活在我們會成長、茁壯,最後無可避免地衰弱、死亡這樣的陰影下」。亞隆更是繼續提醒大家,死亡有能耐去引發那種無力、分離、失控和意義盡失的感受。對有些人來說,對於死亡的恐懼會大到甚至可能完全否定生命的圓滿與快樂。
在《死亡否認》這本著作裡,歐內斯特.貝克爾的理論是,有一種生物需求在控制我們對死亡的根本焦慮,而事實上這種需求正是所有人類行為的基本驅動力。
他寫道:「這就是它恐怖的地方—我們從無到有,有了名字,有了自我意識,有了深刻的內在情感,對生命和自我表達有了極度的內在渴望—但即便如此,終將一死。這就好比是場騙局⋯⋯究竟是哪位神祇竟異想天開地創造出這麼複雜又奇特的食物,只為了死後給蟲啃蝕?」
貝克爾這番赤裸裸的信息充斥著許多心理上和哲學上的暗示。這些話可能成為宿命論的素材,也可能引領我們推斷出這一切都是隨機的。而且也不禁要問:為什麼?為什麼我們會在這世上?這一切的意義何在?
受到貝克爾的啟發, 社會心理學家傑夫. 格林伯格、湯姆.匹茨辛斯基和謝爾登.所羅門提出了「恐懼管理理論」。
TMT認為人們是靠把自己浸淫在文化信仰裡,接受社會所詮釋的現實世界—也就是某種世界觀—來面對這種存在恐懼。而這些信仰和詮釋,會透過字面上或象徵意義上的永生不死來賦予意義、目的和希望,以便超越死亡。簡而言之,人們是靠著盡量逃避死亡來面對死亡。
比方說,許多重要宗教都對追隨者提供字面上的永生不死,承諾會有永恆存在的靈魂、天堂、來生、「第二次降臨」,或者輪迴。很多社會也會提供方法來達到「象徵意義上的永生不死」,包括成為一個「偉大國家」的一部分、累積財富和財產、得到顯著成就,以及血脈的傳承。
我們藉由倚靠字面上的永生不死來安慰自己不要被這種俗世掛慮所擾,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的肉體停止運作之後,仍存在著某種更了不起的東西。當我們致力於象徵意義上的永生不死時,我們會試著將自己投射進未來,創造出屬於我們的印記,因此就算我們死了,大家都還會記得我們的名字。這些行動似乎都能緩解苦惱,同時也與死亡保持距離。
對這些與死亡焦慮和恐懼管理理論有關的理論,你的看法如何?你對字面上和象徵意義上的永生不死有何感想?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評估和表達你第一時間的反應。
對生命有限的持平看法
在面對生命有限的恐懼時,我們努力做到字面上或象徵意義上的永生不死,這樣算是消極、積極,還是中立呢?也許「健康」或「不健康」才是值得深思的兩個字眼。又或許我們可以把對此貼標籤或進行批判的想法暫擱一旁,只純然接受這些都是「可以預期」的和「自然」的。
數百項的研究已經做出理論證實,對生命終點的覺察可能會帶來緊張,降低心理幸福感。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好好探索我們對生命有限這件事實的自身反應,似乎就變得很重要。
你過去對死亡給你的提醒,譬如親人去世的消息,你會作何反應?TMT研究發現到我們對生存威脅的其中一種反應,是認為那是別人的事,或者與那些會對我們自以為無敵的錯覺造成威脅的人保持距離。極端來說,這可能意味把任何提及死亡的事情拒之門外,甚至可能引發人們對那些不在他們信仰系統裡的人出現攻擊性行為。
這種行為也可能以更微妙的方式表現出來。比較常見的情況是,我們會打探某人病情或死因的細節來緩和我們的不安。我在我的臨終照護工作上經常遇到這種事。比方說,有人得知某人被診斷出肺癌,於是通常就會接著問對方有抽菸嗎?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這會讓不抽菸的提問者鬆了口氣,因為他們自覺得到這種疾病的風險較低。又或者如果有人死於COVID-19,可能就有人會想知道這個染病者是不是還有其他潛在疾病。若是感覺某種疾病與我們更切身有關,便越發威脅到我們對死亡豁免的認知。
如果你現在才意識到這種傾向,你以後可能會更常留意到。有時候你會親眼目睹別人正詢問某種疾病或死亡的具體細節,也有些時候你會發現自己正在探究這類細節。這很常見,不需要苛責—若詢問的意圖是為了傾聽,以便支持對方,自然沒有必要刻意避開。等你對這方面愈來愈有覺察力,你可能會發現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樣需要那麼多資訊,因為你已經知道這種細究問題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了。
兼具作家與教師身分的佩瑪.丘卓的解釋是:「我們愈是常親眼目睹自己在情緒上的連鎖反應,瞭解它們的運作方式,就愈容易克制它們。於是這成了一種使你保持清醒、慢下腳步,敏銳覺察的生活方式。」
你是否有想跟死亡保持距離的時刻?會的,你可能會有。我們都會有。當我在細讀死亡恐懼的調查研究時,我會發現自己感到愈來愈不安。過去失去親友的記憶會隨著眼前的擔憂不斷重現。我會被完全淹沒,茫然失措。
身為一名臨終照護工作者和教育者,生命終點從來沒有離開過我的思緒。所以我怎麼會措手不及呢?呃,因為我也是人啊。不管我練得多扎實,有時候還是會感覺失衡。還好我知道這些階段都是暫時的,我可以靠練習正念穩定自己的情緒。
千萬記住,你,親愛的讀者,已經選擇要在這本書裡透過指引去探索自身的存在。你正在主導這場旅程—包括它的深度和最後目標。這一路上你會遭遇到重重挑戰,但你在書中會得到很多工具可以去一一克服。你有權用你認為最好的方法去製作終活日誌。
留下傳承
誠如TMT研究所指出的,有一種方法可用來處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那就是藉由各種足以代表永生不死的作為來超越它。我們可以選擇將它視為一種讓自己沉浸在有意義的事情上的邀請,進而將我們可能感受到的任何恐懼轉化為周詳體貼的方案計畫。
傳承若是以有意識的方式去完成,就能讓這世界意想不到地美麗。有人會創辦慈善事業或年度籌款活動,也有些人會打造社區花園,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努力會在他們離世之後延續下去。還有人全力爭取法律或規則的修訂。也有人會將無價之寶傳承下去,譬如不為人知的家傳食譜、某藝術家的工藝,或者祖傳的故事。
哪怕是最簡單的好心之舉,或者體現價值觀的行為,都會讓你在別人的記憶裡占有一席之地。追憶禮物無分大小,都能用某種有利無害的方法將我們自己投射到未來,同時穩住我們當下的心緒。
為了挖掘出我們最偉大的夢想,現在就請花點時間好好想想你最理想的傳承計畫是什麼,然後寫在下面的空白處。如果金錢、時間和精力都不是問題,你想留給你的親人、你的社區,或這廣大的世界什麼樣的遺產?你認為什麼對你和其他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你的想法可以很奇特、很奢華,也可以很簡單。
反思
就算你的傳承計畫似乎完全不可行,也可以從計畫裡頭的詳細內容看出你的美德和價值觀,而這也是讓你去練習覺知死亡的一種方法。
你記錄在書裡的所有內容,都將成為你留給後人的追憶禮物。這是面對死亡必然發生的一種健康做法。在未來單元裡,你將找到更多功課給你靈感。無論是簡短的訊息或是冗長的清單,你的終活日誌都將充滿各種深具意義的禮物。
要是覺得生命有限這件事令你無法招架,記住你可以將它轉變成良善的力量。想想看你可以跟別人一起創造和分享什麼——包括你的親人或者廣大社群裡的人。
食慾之秋來了!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發送訊息「秋季養生問優活」給小編,點取連結下載「秋季限定|食材懶人包」,一起吃起來吧!
最新健康新聞
-
-
113年南投縣口腔癌防治有力榮獲特色成果獎
(6 小時前) -
歌壇天后江蕙送愛到偏鄉!慨贈30台自動心肺復甦機+100張電動磅秤床
(7 小時前) -
細微變化是關鍵!每天一分鐘 找到心靈健康的晴天
(7 小時前) -
阿里山香林衛生室醫療不打烊 獲救外國遊客寫信致謝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