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濫用成全球威脅 抗藥性警報響起! 中山附醫籲勤洗手、聰明用藥
抗生素濫用問題不斷加劇,世界衛生組織已在2019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列為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響應2024世界抗生素週,昨日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與疾病管制署等單位合作,打造「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透過淺顯易懂的互動與說明,讓民眾了解抗生素抗藥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院長蔡明哲表示,新冠疫情期間,抗生素的使用控制較為鬆散,致重症患者中的抗藥性細菌比例顯著上升。使用抗生素應透過醫師專業判斷,正確的療程、劑量和天數須嚴格遵從醫囑,民眾別隨意縮短或延長用藥,避免使病菌產生抗藥性,減弱藥效,未來面對感染時恐難以治療。
接種疫苗、正確用藥 避免濫用與抗藥性
蔡明哲院長說明,「勤洗手能減少病菌入侵,比抗生素有效。」在抗藥性問題與日俱增情況下,學校和社區也扮演重要角色。學校可透過衛教課程教導抗生素如何正確使用,讓學生了解抗藥性的危害;社區可透過健康講座幫助民眾理解抗生素並非適用於所有感染,形成全社會共同防範抗藥性的共識。
蔡明哲院長指出,頻繁使用抗生素會削弱療效;不適當使用抗生素會產生抗藥性,甚至在感染時無藥可用。遵從醫囑能防止抗生素的濫用,讓抗生素在真正需要時發揮效果。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李原地表示,接種疫苗和正確用藥是預防抗藥性擴散的關鍵。疫苗能降低感染風險,減少抗生素需求,例如肺炎鏈球菌和流感疫苗能減少重症及併發症風險,間接減少抗生素的使用。
大腸桿菌是泌尿道最常見的感染源之一,有些研究指出,抗生素的濫用可能導致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提醒民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如多喝水、避免憋尿及定期檢查,減少泌尿道感染風險,若因感染需使用抗生素,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千萬不要隨意用藥。
消炎藥≠抗生素 認識用藥差異
李原地提醒,抗生素與消炎藥不能混為一談。身體發炎由多種原因引起,例如,關節疼痛或關節炎常因為關節發炎所引發的症狀,這類疼痛可使用消炎止痛藥來緩解,或專門治療關節炎的藥物,不需使用抗生素。
有些發炎源於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皮膚或關節出現發炎反應。通常由風濕免疫科醫師評估,治療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類的生物製劑,或免疫調節劑,以抑制發炎反應。這些藥物同樣不屬於抗生素的範疇。
抗生素用於抑制細菌生長與殺死細菌。當細菌受到控制,便能減少身體發炎、緩解症狀,民眾應區分醫師所開的藥物,遵從醫師指示使用抗生素,按照正確的劑量和時間服用,才能有效抑制細菌。
最新健康新聞
-
歡喜得憶共創回憶 得憶園為失智長輩與家屬堆疊幸福六年
(3 小時前) -
陸「1病毒」大流行!兒童感染人數激增 專家示警:死亡率恐達43%
(4 小時前) -
研究:「這1群人」生活型態不佳,大幅增加中風、失智風險
(5 小時前) -
雙胞胎「相隔111天出生」創紀錄!醫揭罕見「延遲生產」安胎關鍵
(7 小時前) -
里仁攜手環保集點,引領消費者養成回收習慣!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