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說他不想活⋯我該如何回應?專家教「心理急救5步驟」先這樣回應
近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有逐年攀升趨勢,許多人對於身邊親友疑似有心理精神困擾時,想表達關心卻又怕造成反效果,置之不理又擔心發生憾事,該如何有技巧地正確介入?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合作,自國際引進「心理健康急救」專業訓練課程,幫助一般民眾辨認早期心理危機,適時回應並鼓勵求助。
前台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現任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王浩威表示,台灣民眾對於憂鬱症、精神疾病、心理健康知識的認知,已擁有普遍較高的水準,鼓勵所有具備助人動機的民眾,透過系統性的學習提升心理健康素養,從日常生活根本建構更具支持性的環境。
心理健康急救5步驟
王浩威說明,心理健康急救課程以科學實證為基礎,定位在早期預防心理健康疾病惡化,著重於提升人我之間的正確關懷技巧,用於自身可提升病識感,用於他人能提供正確心理陪伴。課程介紹包括憂鬱、焦慮等精神疾病障礙,教導一般民眾遇到自殺、自傷、恐慌發作、創傷、嚴重精神病發作、攻擊行為,所能實際提供做法。
培訓課程鼓勵受訓者,回到日常真實發生心理健康情況時,主動提供緊急救援5步驟:
- 傾:接觸及評估當事人的情況,觀察有否有自傷或傷人的風險。
- 聽:不帶批判性地聆聽,細心聆聽當事人的心聲及感受,給予空間讓對方表達。
- 給:給予當事人支持,例如陪伴當事人做一些減壓及紓緩的活動,以及提供資訊與意見。
- 鼓:鼓勵當事人尋求合適的專業援助,並提供對應資源。
- 勵:鼓勵當事人尋求其他支援,例如向朋友傾訴心事等。
正面討論才是最佳陪伴、溝通方式
台灣自殺防治專家、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張書森表示,我們常常聽到親友發出求救訊號,對於憂鬱所致的自傷行為,也容易下意識勸阻、爭論或不理解,但這其實是錯誤迷思。根據統計,只有不到3成的民眾會敢於主動詢問當事者「你是否有自殺想法?」並進一步提供傾聽與協助。
張書森強調,受到心理健康困擾的當事者,每次求救的狀況都大不相同,甚至有不少人不知道自己需要求助。他建議,面對自殺、自傷者的溝通及聆聽技巧,可採不爭論、不反駁、不威脅、不批判、不忽略等方式,將重點放在確實認真聆聽,並確保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即可。
「不僅不應當作敏感話題而避免談論,反而更要運用開放性問題,引導他們討論、敘述自殺背後的想法及感受,幫助當事者理解『現在』有人聽我說、陪伴我,以期度過當下的負面情緒漩渦,達到心理急救效果。」張書森說。
你我都能自助且助人
張書森指出,臨床實證心理健康急救課程,對於提升受訓民眾的助人知識、信心和意願有中等效果,是日常心理素養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他認為,這不僅僅是屬於專業人士的範疇,只有越來越多「一般人」擁有更良好的心理健康知識,才能真正預防自身及他人的心理問題惡化,從根本性來減少緊急傷害情況的危機。
王浩威提到,心理健康急救課程將如同「心理CPR」急救證照,不以營利為目標,主要提供給所有對於心理關懷、助人工作有意願的非專業者培訓學習,未來正式培訓可能依照國際標準,需每3年更新一次資格,旨在提供民眾系統性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供正確情緒判斷及情況對應,銜接專業資源及時介入。
《優活健康網》關心您: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張老師服務專線「1980」或衛福部安心專線「1925」。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打嗝打不停竟是「這些原因」! 醫示警:恐和癌症有關
(3 小時前) -
單身人口比例攀升! 研究揭3人格特質最易孤老終身
(4 小時前) -
輔導會主委嚴德發視導並慰問住院榮民 肯定嘉榮醫療團隊
(5 小時前) -
罕見疾病雷特氏症-雷媽的生活點滴與心路歷程
(6 小時前) -
近5成洗腎病人因「這1病」所致! 醫呼籲:定期篩檢、追蹤是關鍵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