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適合哪些癌症?放療副作用有哪些?醫揭傳統放療「面臨3困境」
童綜合醫院總院長童敏哲表示,癌症已連續42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榜首,每年高達5萬多人死於癌症,總體死亡人數中每4人就1人因癌症過世。目前有50%的癌症病人在病程的不同階段,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足見放療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放療適用於實體癌
高雄榮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裕為表示,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利用一定劑量的放射線對腫瘤細胞造成破壞,可針對外科無法切除的癌症病灶進行消除,進而達到局部治療的效果。
不是每一種癌別都能用放射線治療,林裕為指出:「放療適用於所有可見到腫瘤的實體癌症,像是肺癌、乳癌、攝護腺癌、頭頸癌等;血液癌症如白血病等治療則不適用,但可透過口服化療藥物來輔助治療。」
化療、放療有什麼不同?
高雄秀傳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趙梓淵表示,化學治療和放射線治療都是癌症治療的重要利器,對於殺死癌細胞及組織都有一定的作用,可用於癌症術前縮小腫瘤體積及術後強化治療,但主要差異在於:
- 化療是全身性治療;放療屬於局部治療。
- 化療主要以化學藥物打進身體血液循環中,透過口服藥、注射等方式殺死癌細胞;放射治療則是依靠輻射穿過人體,最終直達體內腫瘤,消滅癌細胞。
然而,放療與化療雖然有差別,但並非兩種互斥的癌症治療方式,根據病患的不同健康狀況及病程,醫師也會採取放、化療兼用的綜合治療方式,例如在肺癌、乳腺癌等癌症。
傳統放療3大困境
1. 精準度有誤差
趙梓淵提到,傳統放療輻射因精準度上可能有約1公分的誤差限制,像是肺癌、乳癌、口腔癌,常因腫瘤位置靠近心臟、頭頸部等敏感器官,需留意放療傷害到周圍健康組織的風險,導致疲勞、皮膚發炎等放療副作用,嚴重甚至影響鄰近器官,引發缺血性心臟病、心衰竭或脊髓受損風險。
2. 影像、劑量無法即時調整
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葉啟源表示,大多數的放療頻率是每天1次,病患平均需進行30~35次的放療療程。但限制在於軟組織成像品質差、輻射劑量分布不精確,醫師無法隨著腫瘤縮小、移位或患者體型變化進行即時調整,可能需增加劑量或重複治療,增加病患負擔或降低療效,甚至錯過治療黃金期。
3. 增加中高齡癌友不適反應
趙梓淵指出,當癌友進到傳統放療機台治療時,需長時間憋氣以避免身體位移導致照射偏差,甚至有癌友每次需花費超過30分鐘時間,才能完成腫瘤定位,對中高齡癌友來說尤其辛苦難熬。
所幸,目前已有新式放療技術,以可即時調整的影像導航技術,能根據腫瘤變化情形重新計算輻射劑量,精準定位腫瘤位置,確保輻射劑量準確計算及分布,有效降低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傷害,也能縮減治療次數,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降低患者身心負擔。
放療期間的營養照護
林裕為提醒,放療病友在營養補充上沒有特別的禁忌,以獲得均衡營養最為重要,「如果能吃就吃,可多攝取容易咀嚼、吞嚥、消化、吸收的點心和食物,尤以熱量與蛋白質補充為重;若食慾不振,可改吃軟質或流質食物,才能維持較佳的體力來對抗治療期間的不適。」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彰基醫療守護 95歲阿公勇抗肝癌笑談百歲人生
(8 小時前) -
過年手機滑不停「遠視儲備量」恐快速消耗 3招守護孩子視力家長必看!
(8 小時前) -
93%用戶認證神隊友!維持年輕好狀態逆齡挑戰人生 莎莎不懼年齡狀態滿分!
(9 小時前) -
全台灣近600萬人受乾眼症所苦! 長時間使用3C是禍首
(10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