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1° / 18° )
氣象
2024-12-18 | 優活健康網

生小孩人生才算完整?中年不婚女性揭心聲: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就夠

生兒育女固然可以帶來喜悅,但不婚不生的人生也一樣可以充實有意義。韓國紀實作家金暻於《SOLO女子圖鑑》一書中,訪問了19位像她一樣獨居的中年不婚女性,探討她們在這個社會中選擇不結婚的原因、如何應對孤獨、建立親密關係,以及準備養老的過程,透過他人的經驗故事,讓讀者從全新角度構建自己的生活。以下為原書摘文:

不生小孩的女性很自私嗎?

有個小故事讓我切身感受到,不婚不生的女性幾乎一生都會因為沒有孩子而被貼上負面的標籤。 這是在2019年秋天,前公平交易委員長趙星郁舉行人事聽證會時發生的事情。

某國會議員在提問過程中突然問道:「妳還沒有結婚吧?雖然個人發展很好,但還是希望妳能對國家發展有所貢獻。」趙前委員長當時是55歲的不婚女性。 那位議員沒有停止無禮的行為,他繼續問道:「出生率低會毀掉我們的國家,如果像候選人這樣優秀的人有生育的話,我就認為是滿分的候選人。」

公職人事聽證會是在驗證候選人是否具備領導組織所需的能力與道德,不曾想過會在這種場合聽到這樣的言論。提問者這句妄言暴露出他認為女性是生育機器,也引發了眾多言論的指責。

如果是中年男性候選人不婚不生,就不會被問這樣的問題。不婚不生女性在過了所謂的「適婚期與生育期」,即使已經來到5字頭的中段歲數也會在正式場合因未生育而受人非難與訓誡。女性的子宮有如公共財,個人的生育行為好像成了公共義務一樣。

雖然單人戶的數量創下了歷史新高,但是不生孩子獨自生活的女性仍被指責「沒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大眾的目光像繩索一樣把女性的存在與孩子、家人綁在一起,即便成了老太婆,這樣的目光似乎還是會一直跟著女性。青年與中年時期,大家會劈頭就問「孩子幾歲」、「怎麼沒生」等無數問題,老年時期則會被問「孫子幾歲」,彷彿這就是自然的順序一樣。

不婚女性不生的理由因各自的情況而有所不同。生不生純粹是個人因素,所以沒有必要回答「為什麼不生」這個問題。



並不是要生孩子才能成為大人

正如作家蕾貝嘉.索尼特在《女性總是被問相同問題》中所說的,這些問題來自於一個想法:「假設世上只有一個女人,而那個女人就像為整個物種服務的電梯一樣,一定要結婚、繁殖、接受男人、生育孩子。」

這種問題是「站在提問者的立場只有一個正確答案」的封閉性提問,「與其說是問題,不如說是斷定的發言」。「這種話是在對我們這些將自己視為個體,並認為自己可以開創自己道路的人斷言我們是錯的。」

如此有害的斷定式發言常見的變體可能是,「生孩子才能成為真正的大人」這句話。然而,現實中有很多血淋淋的例子是,有些人即便有了好幾個孩子,別說變成熟了,甚至可能也完全找不到他成熟的一面,因此這類的話我只會當耳邊風。

並不是要生孩子才能成為大人,而是要從父母身上獨立出來,為自己的生活負責,尊重他人,懂得如何建立關係,這樣才能成為大人。生育是人生最深刻的經歷嗎? 儘管如此,有種更巧妙的變體讓我印象深刻,一直記到現在。



生活的價值不只有一種

40歲出頭,一位關係密切的前輩對於我不生育一事發表了以下的言論。 「人的一生能嘗試的事情中,妳從未體驗過那最深刻、最有價值的部分,這點讓我很心痛。」 和前輩失去聯繫後偶爾還是會想起這句話。

雖然有一部分想反駁的心認為,這句話來自於對多元生活方式的淺薄理解。但另一方面我也對自身的不足有所認知,也會懷疑自己的人生,這些想法交織在一起,心情往往會變得複雜。真的是我活得不對嗎?我是不是真的錯過了人生的重要經驗,會不會在死前還不曉得人生為何呢?這種焦慮情緒擾亂了我的心。

金智賢也形容了類似的情感,她說:「如果用遊戲來比喻的話,感覺就像在第一關裡一直拿滿分。」 「覺得自己進不了第二關,就好像永遠在第一關不斷累積分數。結婚、生育就像人生的階段關卡。無論是遊戲關卡還是人生的階段,都要經歷一個結束後再進入下一個環節。有時我會問沒生養過孩子的自己,是否有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成熟?」

吳熙珍在40歲出頭苦惱過懷孕問題,最終她放棄了,當時她是頭一次覺得:「原來沒有孩子會是我人生最大的空缺啊。」 「當有人問我是否能為一個生命負責,放棄至今的生活方式,為孩子犧牲幾年的時間,我覺得自己做不到那種程度,所以就放棄了。然而現在的人真的不一樣了,她們會冷凍保存卵子,那些2字頭末、3字頭初的人,即便沒有結婚,因為想到可能未來某天會想要孩子,所以就凍卵了。我覺得現在的情況與以前大不相同,選擇變多了。」

然而姜美羅斬釘截鐵地表示,那些認為唯有生養孩子才能了解人生最深層價值的論調很可笑。 「在養育多孩的中老年人中,有多少人是愚昧又令人心寒的,這種老套的話是哪來的?如果唯有養育、照顧別人、為他人犧牲才能知道人生的深度與重要價值的話,那麼這部分我已經做了。」

談論到「最深刻的經歷」,南智媛也對此反問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我們能比較怎樣的經歷比較深刻、比較有價值嗎?」

「有位朋友經歷了一些困難,於是朋友們一起去了一趟旅行。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已結婚生子,我們聊了整夜各自的人生故事並抱在一起流淚,一位朋友對我說:『妳真好,只經歷了八分之一。』意思是和要照顧雙方父母、丈夫、兩個孩子的她相比,我的人生只有八分之一。

我認為在照顧那麼多人的同時,還要挺過人生各種難關是非常困難的事,實在值得尊敬。相反地,我能把八分之一活成百分之百,我的人生也有屬於自己的價值,這無法拿來比較優劣。」

因沒生育而感到缺憾的人,以及無感的人都各有自身的理由與情況。前輩對於我缺少「最深、最有價值的經歷」表示哀悼,引發了我內心奇妙的波動,過了很久之後我終於能擺脫她的這股哀痛,因為我從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了,生活的價值與深刻的經歷不只有一種而已。

就像世間的好故事不只一種,世上唯一「最深刻、最有價值的經歷」也不存在。即使某些人相信某個特定經驗最有意義,他們也知道並非所有人都能體驗到相同程度與深度。就像歌手李素羅在歌曲中所唱到的「關於回憶,寫下的都不同」一樣,即使有相同的經歷,對於感受、記憶與領悟,每個人「寫下的都不同」。

此外,韓國社會不僅不把單親媽媽視為了解「生命最深層價值」的完整成人,還對單親媽媽充滿非議與輕視。由此可見,把生命價值和生育聯繫在一起的觀點,不過只是傳統家庭意識型態的虛偽產物罷了。

我的婚姻生活並不短,期間我和前配偶的情況複雜,沒有生育。要是人生的偶然與緣分以不一樣的方式運作,也許我也會生孩子,如果那樣的話,我想也會是像我目前人生一樣的美好生活。

誰能完全不去想那些自己沒走過的路呢?當我看到妹妹的女兒對妹妹說:「我每天每天都愛媽媽。」並對妹妹絕對信任時,我偶爾也會羨慕她。相反地,我不受家庭捆綁,想走就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妹妹偶爾也會憧憬我這樣的自由。

無論是誰,如果在某方面得到了滿足,那麼在另一個方面往往會有所缺失。只有承認自己人生的局限,才能真正對自己生命中獨特的擁有而感到滿足。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