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有理,爆料無罪?四叉貓揭心路歷程:我不把自己定位成善良的人
我不把自己定位成善良的人
我覺得自己並不是什麼「太正義」的人。我只是剛好討厭的人跟大家討厭的人一樣,我剛好跟你們站在一起,所以有人剛好會覺得我很正義。但我也有可能在其他人的眼裡、故事裡是邪惡的。
所以我不會把自己定位成善良的人,或什麼正義使者。也許很多人會覺得說,四叉貓爆料高虹安的八卦,是幫她的助理出一口氣,但其實我只是覺得爆料很好玩。或是大家發現四叉貓查到民眾黨有70幾個助理被浮報薪資,覺得這是貓貓幫他們出一口氣、查明真相。
對民眾黨的支持者來說,也可能覺得四叉貓就是一直在找碴而已。但我不會說自己是在為什麼公正理念而做這些。我只是做我喜歡的事,而這件事剛好碰巧和一些人站在同一邊。我其實也喜歡小小的惡作劇,對我來說偶爾惡作劇是件有趣的事。只是我惡作劇的對象剛好是大家討厭的人。
因此,現在的我會把自己定位成業餘評論員,跟專業的還是有差。我說自己業餘,是因為我只關注特定議題,在特定時間才會出現。但有些名嘴很厲害,今天要講運動,他們馬上能講每一屆奧運的紀錄和規則;今天要講烏克蘭,馬上就能聊烏克蘭歷史、國際定位,什麼都知道。
我的弱點是我只有一個人,只能專注一兩個議題,沒有助理,其他人都有助理。例如趙少康,他錄節目之前助理會跟他匯報今天要討論什麼什麼。而我除了評論之外,自己想做事情還有很多,例如說打電動,人生中還是有些東西不能放棄,所以我一次只專注一兩個議題,挖得比別人深就好。
作為網紅,我選擇維持我的人設
我覺得被收買的定義,就是做出違背自己核心價值的事情。舉例來說,我可能討厭吃某種食物,如果有人塞了很多錢,硬要我吃,那就是違背自己了。所以我能接受的「收買」的極限,就是「給我錢,我就不做什麼事」。
譬如我常講一件事:「陳智菡月薪20萬,但是她每天都在放火!製造公關危機。」每次她出來開記者會,就會讓事情變得更糟。所以我說:「民眾黨不如用20萬來請我!只要每個月給我20萬,我什麼都不做,每天躺在床上打電動。我只要不做事,民眾黨公關危機就少很多了!」
對我來說,如果像這樣只是拿錢不做什麼事,那還好,至少我沒有做我討厭的事情。但我不能拿錢講出與事實不符的東西。不能違背真相。所以如果拿錢給我要我忽然開始替柯文哲護航,每天出來喊「沒有證據」、「檢調不該起訴」、「一張excel表格怎麼能判28.5年」這種話,我不想。
我也覺得自己打自己的臉,是很糟糕的事。所以,我一直很努力維持我的人設。例如,10年前我曾經罵過美牛進口政策,當時我很堅定地反對。後來,4大公投當美豬進口成為議題時,我選擇不發言,因為我知道自己曾經有過反對美牛的立場,所以我不可能幫美豬護航,我要保持一致的標準。
自己發過的文,自己一定記得。就算沒辦法記得每一字、每一句,至少會記得當年的想法是什麼。我沒有辦法像黃國昌一樣,說「我不知道」。那個時候他被踢爆說家裡的土地設立成停車場,而他的回應是:「我不知道我家的土地被設為停車場。」
那塊停車場在哪裡呢?就在他家出門口向左看80公尺,走出去80公尺,向左看就是他家的地。他每天出門都要路過,向左邊看,就能看到停車場。但他卻說:「我不知道我家的土地被做成停車場。」
還有柯文哲,被我爆料說他們家5樓有違建,底樓也有加蓋。記者去採訪柯文哲時,他竟然說:「要不是你們講,我早就忘記我們家有5樓了。」天底下到底有誰會忘記自己家裡有5樓?這可是他從小住到大的家耶?為了鞏固支持者,他們選擇講出這種不符合邏輯的話。
對我來說,作為一個網紅,我選擇維持我的人設。當你的人設破滅時,你的網紅身份就會被質疑。我的人設就是「四叉貓」,我在網路上累積的一切就是我的人設,而人設的核心關鍵在於不能互相矛盾,這是成為一個網紅的基本原則。
不違背人設的的方法
因為我重視自己的人設,所以我有2個原則。
- 第1,我不會做與事實不符、與真相背道而馳的事情。
- 第2,我不會做與過去自己講過的話、做過的事矛盾的事情。
當然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改變。但就算未來真的要跟過去的立場有所不同,也必須有脈絡,必須有合理的轉折和過程,不能是毫無脈絡的跳躍式改變。
舉個例子:關於「同婚」議題。當時我們堅持同婚應該入民法,而不是專法。我們認為專法是一種歧視,只有入民法才是平權。然而,後來經歷了公投,結果讓我們徹底認清現實,教會了我們做人:全台灣七百多萬票碾壓我們300多萬票,輸得徹底。
輸了公投之後,我們選擇退一步,退守,接受專法,因為這是唯一能保障我們權益的方式。再加上民進黨修法,把這個專法做得很有面子:民進黨政府在專法條文中,幾乎將所有內容引用自民法。有點像是超連結,你點這個專法進去就會連到民法,等於是專法的皮,但內在是民法的核心。
所以我們可以接受我們輸了,少數尊重多數,我們的目標仍然是希望最終能入民法,但在現階段,這樣的專法是可以接受的妥協。這個轉變是有脈絡的,我發文的脈絡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紀錄。
同樣的,像我現在是反核能,但也許有一天有人發明了毫無污染的核能,我可能也會從反核立場轉變為支持核能。但這種轉變一定是漸進的、有脈絡的,而不是一夜之間的180度大轉彎,不是前一天才說「1500萬有可能搬得動嗎?」,後一天又改口說「討論錢的『重量』很無聊」。
看故事都應該有劇情轉折,不應該是翻了一頁之後,會讓人感覺「中間是不是少了什麼」。這是我對「改變」的看法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百日咳疫情「創6年同期新高」 鄰國也嚴峻!越南案例暴增21倍
(1 小時前) -
如何判斷小孩有心臟病?爸媽必觀察「4症狀」恐有心雜音、心律不整
(1 小時前) -
小心恙蟲 清明掃墓、踏青防護不可少
(1 小時前) -
HER2弱陽性晚期乳癌曙光! 今年2月起「抗體藥物複合物」納健保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