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困難恐致肺炎!專家揭2成患者「靜默吸入」難察覺:不一定會嗆咳
門諾醫院語言治療師許原豪表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約12.8%有吞嚥異常,相當於每10名長者就有1人面臨吞嚥困難問題,而這些長者因吸入性肺炎反覆感染的致死率是一般人的2倍,更有研究顯示,有許多長者會因吸入性肺炎而過世,因此吞嚥問題不容忽視。
吞嚥困難患者2成無嗆咳反應
許原豪說明,當長輩出現喝水容易嗆咳、食物難以下嚥等狀況,照護者通常會將食物打成軟爛或泥狀,甚至在水中加入蓮藕粉或增稠劑協助吞嚥。然而,臨床發現,並非食物越軟或把水增稠就越容易吞嚥,對於有吞嚥問題的年長者來說,薯泥、地瓜、稀飯等食物,以及增稠後的開水、湯水、果汁,都可能卡在咽喉,掉進氣管,導致反覆肺部發炎,最終引發吸入性肺炎。
此外,也有研究指出,對於曾有吞嚥障礙高風險疾病的患者,約有20~25%屬於「靜默吸入」,即液體或食物進入氣管時,不會發生嗆咳反應,但食物仍慢慢累積在肺部,讓照護者更難察覺。許原豪提醒,若長者發生不明原因連續數日低燒,主要照護者應提高警覺,及早就醫透過影像檢查,才能確認是否罹患吸入性肺炎。
吞嚥4階段這樣進食更安全
許原豪指出,人體吞嚥機制可分為4個階段:「認知期」、「口腔期」、「咽部期」及「食道期」。人體需透過五官感受認知食物,口腔咀嚼把食物處理至安全可吞嚥,接著透過咽部12~17個肌肉動作將食物嚥下,進入食道及胃腸等消化器官,只要某一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將食物引入呼吸道,增加嗆咳與吸入性肺炎的風險。
許原豪建議,當長者經常出現吞嚥困難時,應盡早就醫,透過吞嚥功能評估,讓語言治療師提供吞嚥技巧訓練,幫助恢復吞嚥時咽喉肌肉的運動功能及感覺能力,改善進食狀況。此外,照護長者飲食時,應鼓勵細嚼慢嚥,進食時保持坐姿,並隨時觀察吞嚥狀況,這樣才能有效降低嗆咳與吸入性肺炎風險,提升長者的生活品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健保5月新制設「加薪條款」 新光醫院開第一槍!護理加薪6.5%
(54 分鐘前) -
參加銀髮族健身俱樂部—樂活、輕盈、真享壽
(1 小時前) -
每天44人罹患大腸癌! 「糞便潛血篩檢」降低逾三成死亡率
(1 小時前) -
甲狀腺穿刺為良性,手術病理檢驗卻是惡性?甲狀腺濾泡癌別掉以輕心
(2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