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發作不是「吸一口」就會好!醫揭「控喘關鍵」抗發炎、減類固醇
反覆咳嗽咻咻叫小心氣喘發作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副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劉景隆表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約在7.5~11.5%之間,換算全台氣喘人口約有200萬人,其中嚴重氣喘病人近10萬人,約佔整體5%,這群患者控制困難、惡化與住院機率高。
劉景隆說明,當氣喘發作時,包住氣管的平滑肌會收縮使其狹窄,同時黏液分泌增加,導致無法順利換氣。臨床上常表現為反覆的咳嗽,嚴重時會感覺胸悶、呼吸困難,甚至有吸不到空氣的感覺,當咳嗽咻咻叫、胸口閉緊感、久咳不癒、反覆出現感冒等症狀,就要當心是氣喘發作。
氣喘控制先抗發炎、減少類固醇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胸腔部主任陳育民表示,氣喘是呼吸道慢性發炎疾病,臨床症狀為反覆咳嗽,嚴重時會感覺胸悶、呼吸困難,甚至吸不到空氣。「氣喘患者常使用的短效緩解型吸入劑治療,應為急救使用,只能暫時擴張支氣管,無法從根本治療。」
陳育民說明,針對中重度氣喘病友,統整國內10家醫院數據並進行普查後發現,合併使用緩解型吸入劑的病人在口服類固醇、急診與住院的使用與發生率,皆明顯高於接受抗發炎治療者;特別是在中度氣喘病人之中,前者口服類固醇的使用率更高出後者近3倍。
針對氣喘急性發作的治療迷思,陳育民指出:「想要真正控制氣喘的關鍵是對抗慢性發炎,才能降低急診與住院等醫療負擔,並非學電視劇『吸一口』短效型吸入劑就會好。」健保署副署長龐一鳴表示,民眾若想進一步了解氣喘治療現況,可上網查詢「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了解相關院所的照顧狀況與品質。
治療嚴重型氣喘應加上生物製劑
目前氣喘治療藥物包括:ICS、LABA、LAMA、SABA及生物製劑等。劉景隆表示,根據「2024 GINA氣喘治療指引」,針對成人及12歲以上青少年,應個別化評估病情,並採取階梯式治療進行調整。
劉景隆提到,根據國際嚴重氣喘登錄計畫統計,台灣嚴重型氣喘病人每年平均急性發作次數高達1.41次,有21.86%病人長期依賴口服類固醇,皆高於亞洲其他國家,但生物製劑使用率為34.11%,低於全球平均的48.76%。
依照國際指引建議,嚴重型氣喘應考慮加上生物製劑治療,可針對發炎因子進行精準控制。劉景隆強調,傳統口服類固醇若長期使用,則可能有骨質疏鬆、胃潰瘍甚至感染病菌的健康風險,應評估降低使用,避免病情惡化。
除了健康風險,劉景隆補充,短效型緩解劑中的推進劑也是高溫室效應氣體,過度使用不僅拖延病情控制,也會造成環境負擔。減少使用短效型緩解劑,就能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量,促進環境永續發展。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關山天后宮浴佛節推廣健康生活 衛生所宣導吸菸有礙健康受好評
(6 小時前) -
男子突發呼吸困難 檢查竟是皰疹性腦膜炎
(6 小時前) -
向白衣天使致敬 嘉縣護理師公會慶護師節
(7 小時前) -
慶祝2025年國際護師節表揚優良、資深護理人員 黃敏惠獻上祝賀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