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冠、流感,RSV也正流行!醫警吿:嬰長大「恐增10倍氣喘風險」
一位剛滿月的小寶寶,從月子中心回家後,出現咳嗽症狀但沒有發燒,家長以為只是小感冒,卻在48小時內急速惡化,呼吸喘鳴、無法含奶瓶、不吃東西,血氧更掉到只剩88%,已瀕臨呼吸衰竭,最終送進加護病房,經歷8天供氧與11天住院才康復,經兒科醫師診斷為呼吸道融合病毒。
RSV感染增加日後罹患氣喘風險
台北榮總兒童醫學部主治醫師曹珮真表示,RSV是造成全球嬰幼兒住院與死亡的最大原因,台灣全年皆有病例,尤其對6個月內至2歲嬰幼兒最具殺傷力,特別是本身為早產兒、先天性心臟病的新生兒,高達6成RSV重症住院嬰兒,都發生在這個年齡層。
曹珮真說明,嬰幼兒罹患RSV後,感染後的住院率高,輕則需3~7天住院,重症甚至長達20天,且尚無特效藥,僅能症狀治療,不僅家庭照顧所需天數長,連家中免疫力差的長輩也可能因照顧而中鏢。
曹珮真指出,RSV還可能引發慢性氣喘,據統計,1歲內感染過RSV的寶寶,長大到7歲時罹患氣喘的比例是未感染者的10倍;長期追蹤更發現,甚至連成年後都容易引起呼吸道過敏反覆發作,若1歲前曾因RSV導致的細支氣管炎住院,在18歲時罹患氣喘與反覆性喘鳴的機率顯著高於未感染者。
曹珮真解釋:「這是因為RSV會干擾免疫系統的正常運作,病毒能快速破壞寶寶本身就細小的支氣管,使分泌物阻塞呼吸道,讓身體對空氣中過敏原變得更敏感,輕忽容易誘發細支氣管炎、阻塞性肺炎、慢性氣喘,甚至引發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
維持衛生習慣、打疫苗防感染
RSV有「嬰幼兒隱形殺手」之稱,該如何防範嬰幼兒被感染?馬偕醫院婦產部部長黃建霈表示,最好的方式就是雙管齊下:維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是第1道防線,日常勤洗手、戴口罩,盡量避免帶寶寶去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再者,準媽媽在孕期可主動接種RSV疫苗、流感疫苗、新冠疫苗、百日咳疫苗等,透過胎盤讓新生兒一出生就有母體的抗體防護罩,強化先天保護力。
黃建霈提醒,數據顯示,孕婦接種疫苗不僅能保護新生兒健康,還能有效降低嬰幼兒的住院及急診就醫率,既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與照護成本,也降低整體醫療系統壓力。家長應特別留意寶寶是否出現呼吸急促、呻吟聲、唇色發紫、食慾差或精神不佳等警訊,及早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新一代港人婚姻更趨理性 新域事務所調整服務回應新需求
(1 小時前) -
控制熱量不NG!掌握五大重點健康過端午
(3 小時前) -
花蓮中低收入老人假牙補助受理申請中 守護長者健康微笑
(3 小時前) -
男子20天近視加深200度「角膜變圓錐形」 醫揭1習慣超危險
(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