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2 | 優活健康網
不一定記憶衰退!醫揭年輕型失智「●●歲前」恐發病:易誤認憂鬱、焦慮
56歲的王先生擔任社區保全已10年,因個性親切負責、深獲住戶信賴。但近1年來工作頻頻出錯,不僅在社區停車場迷路,郵件收發也經常出錯,直到就醫檢查後,才確診為年輕型失智症。神經內科醫師指出,年輕型失智症常表現為職場能力退步,但因原因難以察覺,常導致就醫延誤。
65歲前發病為年輕型失智症
失智症早期治療延緩病程3~5年
65歲前發病為年輕型失智症
羅東博愛醫院失智共照中心主任劉競雄表示,失智症多發生於70~80歲長者,若65歲前發病則稱為「年輕型失智症」。這類患者的早期徵兆,不同於一般大眾印象中的記憶力衰退,反而可能表現在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上,例如工作判斷力下降、情緒不穩,或出現語言溝通困難及方向感喪失等問題。
劉競雄說明,年輕型失智症的病因多與遺傳有關,部分患者透過基因檢測可發現攜帶顯性失智症基因,這類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的病理機制相同,主要因β類澱粉蛋白在大腦異常累積,導致神經退化,不過發病年齡提前了10~15年,目前已有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及血液與腦脊髓液生物標誌物檢查,協助疾病診斷。
失智症早期治療延緩病程3~5年
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高志堅表示,失智症早期多表現為輕度認知障礙,若能及早介入治療,可延緩病情惡化3~5年。近期獲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類澱粉蛋白單株抗體」失智症新藥,經評估後使用,能在18個月內平均延緩近3成的認知退化,但需自費且須定期監測副作用。
高志堅提醒,由於年輕型失智症症狀常與憂鬱或焦慮相似,診斷難度較高,醫護人員第一線應提高警覺,及早轉介診斷,並協助患者銜接職涯重建與心理支持,確保他們能獲得全面的照護與生活品質的提升。
面對日益增長的失智人口,羅東博愛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曾弘斌呼籲,大眾應正視失智症早期徵兆,參加健腦課程、規律運動及維持人際交往,可幫助患者延緩退化、維持尊嚴,及早診斷早期介入治療,為患者與家庭爭取更多的選擇與希望。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腸阻塞」常被誤認便秘 可能是大腸癌警訊!醫提醒4大徵兆不可輕忽
(3 小時前) -
外溢保單保戶每天「這樣健走」 國壽健康調查:住院發生率減少25%
(4 小時前) -
暑假過半!近2成北市學童過重 專家教「4原則」守住健康體位
(6 小時前) -
酪梨熱量高卻能減重?專家曝「燃脂關鍵」 酪梨籽意想不到功效曝
(7 小時前) -
不到40歲就出現更年期徵兆?醫揭「4大元凶」 熬夜也中招
(7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