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4° / 30° )
氣象
2025-09-19 | 優活健康網

有圖解》膝蓋積水腫脹如何舒緩?該打類固醇嗎?醫教1招「貼紮法」消腫

膝蓋受傷後若持續腫脹,休息或冰敷仍未改善,摸起來呈現軟軟的觸感,就要警覺可能是關節積水。《優活健康網》特邀台灣復健醫學會健康促進暨運動醫學委員會委員、杏仁復健科診所院長林杏青撰文說明,臨床上不少患者抽掉積水後,短短幾天又再度出現積水,因而擔心是否需要反覆抽水,甚至誤以為只能依賴類固醇藥物,造成治療上的焦慮,其實是常見謬誤。

執業多年,在這幾年不時聽到「抽關節積水會導致依賴,需要一直抽水」這樣的謠言,事實上,這就跟洗腎「會導致」腎臟需要一直洗腎一樣,是一種完全倒果為因的謬誤。



膝蓋關節為什麼會產生積水?

如同洗腎病人會需要洗腎,是因為腎臟功能已經無法復原才需要繼續洗腎;會需要一直抽關節積水的人,不是因為抽水會產生積水,是因為關節本身已經不好,一直產生積水,所以才需要抽水。如果腎臟功能好了當然不用再洗腎,關節好了也不用抽。

膝蓋關節裡面的關節液本身就正常存在,會有產生及代謝循環的平衡,因此正常來說關節液不會產生很多讓膝關節腫起來。但是,如果膝蓋因為軟骨退化、半月板損傷、各種關節腔內的問題產生「發炎變多」,那膝關節內的水就會增加,堆積到周邊組織空隙,讓整個關節動起來很卡,就是俗稱的「關節積水」。

若因為診斷或症狀治療的需要,因此抽出關節積水,只要確定醫師入針時不會傷害軟骨組織、消毒得宜避免感染,本身是風險極低且有好處的事,不僅讓症狀改善,也有利於進入正確的運動訓練,有助改善問題本身。



關節積水打類固醇好嗎?

不過,若在抽關節積水時注射類固醇,就須特別留意劑量與頻率。因為抽出關節積水並在關節內局部注射類固醇,雖對急性發炎的止痛非常有效,卻可能影響軟骨修復的能力。許多讓患者困擾的慢性問題會持續產生,並不是因為發炎沒消,而是修復無法完成,因此謹慎使用類固醇非常重要。

由於過多的類固醇有傷害軟骨的疑慮,因此雖然缺乏大規模人體實驗直接佐證,但國際上多數專家共識認為,一般常用劑量應以同側膝關節、1年不超過4次為宜。這並不代表不能局部注射類固醇,也並非在注射之後會有成癮性、依賴性,也有研究認為,在急性發炎期,注射類固醇可快速抑制發炎,並能阻止軟骨進一步被破壞。

只是一旦考量慢性修復,而非急性疼痛,應結合運動訓練、儀器與藥物治療、玻尿酸注射、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治療、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等再生注射治療,而非一味不停注射類固醇,皆需依照患者的病況與時機,謹慎評估使用。

膝關節積水常見的症狀包括關節外觀腫脹、發熱、變紅,若想舒緩症狀,可利用「肌貼貼紮法」來輔助消腫。肌貼是一種彈性貼布,常用於運動防護、傷後復原與疼痛緩解。它並不是藥物性貼布,而是透過機械性原理來幫助身體組織。

肌貼貼紮作用原理包括3個面向:首先是「下水道原理」,貼布貼上後能輕微拉提皮膚與皮下組織,增加皮下空間,減輕對淋巴與血管的壓力;其次是「促進循環」,能減少淋巴液與血液的滯留,改善組織循環,加速腫脹或瘀血的代謝;最後是「減壓止痛」,透過降低腫脹帶來的張力與壓迫,間接減輕疼痛感。

肌貼貼紮適用情況:

  • 扭傷後的腫脹
  • 運動後局部腫脹
  • 輕度瘀青或淤血
  • 術後或長時間水腫

【爪形貼紮】
針對關節消腫的貼法,會使用兩組爪形貼紮,一般會剪成4~6爪效果最好。先將肌貼的一端保留固定端,另一端剪成多條分支,形狀像爪子或扇子,分支可以沿著腫脹區域或淋巴引流路徑貼上,幫助引流積水,達到緩解腫脹的效果。

有圖解》膝蓋積水腫脹如何舒緩?該打類固醇嗎?醫教1招「貼紮法」消腫



基本操作步驟為:

  • 剪1條長度合適的肌貼,保留基底端約3~5公分不剪。
  • 其餘部分剪成4~6條平行分支。
  • 基底端貼在靠近淋巴節方向的位置。
  • 分支貼覆在腫脹區域上方,無拉力或僅輕微拉力。
  • 輕揉貼布讓膠材與皮膚貼合。
  •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關節的積水只是結果,背後反映的是潛在的關節囊、軟骨、韌帶退化及傷害,甚至是痛風、感染、自體免疫等,若積水量少,有可能在積水的原因消失後,因為膝蓋本身的發炎降低而漸漸代謝。

    若是明顯影響關節活動度、力量、造成生活疼痛不便,就建議可考慮將抽積水當作治療的一環,以避免更多其他關節肌肉代償引起其他問題,也有利進入運動訓練的正向循環。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