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2°
( 35° / 28° )
氣象
2025-09-19 | 優活健康網

乳癌化療當心後遺症!她「周邊神經病變」四肢如刀割痛⋯醫教1招緩解

30歲李小姐在半年前確診乳癌,接受手術後展開化學治療,但治療過程中,她逐漸出現手腳脹痛與麻木感,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嚴重干擾睡眠,即使化療結束症狀仍未緩解。醫師建議她接受乳癌術後復健與神經傳導檢查,在排除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與腎功能障礙等常見危險因子後,確診其不適症狀是由化療引發的周邊神經病變。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洪怡珣表示,李小姐有因為化學治療而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由於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因此建議她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治療,經接受連續5天療程後,李小姐症狀明顯改善,神經疼痛分數從78分下降至20分。



周邊神經病變4大症狀

洪怡珣說明,化學治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是癌症治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主要是指在接受如紫杉醇等具有神經毒性的化療藥物後,對神經細胞造成直接損傷,影響了周邊神經的功能,導致以下症狀:

  • 四肢出現麻木無力
  • 異常灼熱或冰冷感
  • 刀割或針刺等神經性疼痛
  • 影響肢體協調與平衡

洪怡珣指出,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大約30~40%的癌症患者接受這類化療藥物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周邊神經病變。大部分患者隨著化療結束,症狀會隨時間逐步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即使在化療結束5年後,仍持續受到到麻木、疼痛等影響,甚至可能出現症狀惡化或永久性神經損傷。



藥物效果有限可用非侵入式刺激

洪怡珣提到,周邊神經病變在治療上,過去以口服藥物為主,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憂鬱劑、抗癲癇藥及鴉片類止痛藥等,透過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減少神經過度放電或降低疼痛訊號的感知,來緩解病患的異常感覺與疼痛症狀。

若無法適應藥物者,洪怡珣說,傳統上會以經皮神經電刺激將貼片貼附於皮膚表面,以低強度電流刺激特定神經支配區域,干擾疼痛訊號的傳遞路徑,以達到緩解麻痛的效果。而針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也可考慮使用非侵入性的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來減輕麻痛感,無需麻醉,安全性高。

洪怡珣解釋,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透過電磁感應原理,將絕緣線圈放置在特定部位的頭皮上,當強大的電流通過線圈時,會產生短暫的電磁脈衝並穿過頭骨到達對應的大腦區塊,藉由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刺激在大腦誘發微弱電流,刺激特定腦區,以調節神經迴路的活性。



經顱磁刺激術5類人不適用

2018年衛生福利部通過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臨床使用於憂鬱症,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亦顯示對於中風的復原或神經痛的改善也有助益。但洪怡珣說明,有下述情形者不適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

  • 近期脊髓損傷
  • 頸部以上金屬植入
  • 有心律調節器
  • 癲癇史
  • 動脈瘤

洪怡珣提到:「該術常見副作用為頭暈、頭痛或局部不適,多數可自行緩解,極少數可能有癲癇副作用。臨床治療每次約5~30分鐘,建議連續1~2週、進行5~10次療程,具體刺激部位與程度由醫師依個別情況調整。」若自覺傳統治療效果不佳,可諮詢專業評估,由醫師視其病況制定妥適療程,確保治療安全與品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