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化療當心後遺症!她「周邊神經病變」四肢如刀割痛⋯醫教1招緩解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洪怡珣表示,李小姐有因為化學治療而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由於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彰,因此建議她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治療,經接受連續5天療程後,李小姐症狀明顯改善,神經疼痛分數從78分下降至20分。
周邊神經病變4大症狀
洪怡珣說明,化學治療引起的周邊神經病變是癌症治療常見的副作用之一,主要是指在接受如紫杉醇等具有神經毒性的化療藥物後,對神經細胞造成直接損傷,影響了周邊神經的功能,導致以下症狀:
- 四肢出現麻木無力
- 異常灼熱或冰冷感
- 刀割或針刺等神經性疼痛
- 影響肢體協調與平衡
洪怡珣指出,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大約30~40%的癌症患者接受這類化療藥物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周邊神經病變。大部分患者隨著化療結束,症狀會隨時間逐步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即使在化療結束5年後,仍持續受到到麻木、疼痛等影響,甚至可能出現症狀惡化或永久性神經損傷。
藥物效果有限可用非侵入式刺激
洪怡珣提到,周邊神經病變在治療上,過去以口服藥物為主,包括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抗憂鬱劑、抗癲癇藥及鴉片類止痛藥等,透過調節神經傳導物質、減少神經過度放電或降低疼痛訊號的感知,來緩解病患的異常感覺與疼痛症狀。
若無法適應藥物者,洪怡珣說,傳統上會以經皮神經電刺激將貼片貼附於皮膚表面,以低強度電流刺激特定神經支配區域,干擾疼痛訊號的傳遞路徑,以達到緩解麻痛的效果。而針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病人,也可考慮使用非侵入性的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來減輕麻痛感,無需麻醉,安全性高。
洪怡珣解釋,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透過電磁感應原理,將絕緣線圈放置在特定部位的頭皮上,當強大的電流通過線圈時,會產生短暫的電磁脈衝並穿過頭骨到達對應的大腦區塊,藉由連續且規律的重複性刺激在大腦誘發微弱電流,刺激特定腦區,以調節神經迴路的活性。
經顱磁刺激術5類人不適用
2018年衛生福利部通過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臨床使用於憂鬱症,近年來國內外研究亦顯示對於中風的復原或神經痛的改善也有助益。但洪怡珣說明,有下述情形者不適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
- 近期脊髓損傷
- 頸部以上金屬植入
- 有心律調節器
- 癲癇史
- 動脈瘤
洪怡珣提到:「該術常見副作用為頭暈、頭痛或局部不適,多數可自行緩解,極少數可能有癲癇副作用。臨床治療每次約5~30分鐘,建議連續1~2週、進行5~10次療程,具體刺激部位與程度由醫師依個別情況調整。」若自覺傳統治療效果不佳,可諮詢專業評估,由醫師視其病況制定妥適療程,確保治療安全與品質。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恐致不孕!精準化試管嬰兒療程助成功懷孕產子
(37 分鐘前) -
婚前有性行為,婚後就不被珍惜?兩性專家揭核心:先學會自愛自重
(57 分鐘前) -
火災初期逃生指南!防災顧問列4大原則救命:「蹲著」確認逃生出口
(57 分鐘前) -
HER2陽性乳癌治療新契機:精準與便利注射療程策略讓醫療與生活不失衡
(57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