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對前任放不下?研究揭「丟棄物品」有助於釋懷:別對過去有念想
寬恕涉及人與物質環境的互動
這篇標題為「不受束縛的寬恕:延伸道德過程中的情感、記憶與物質」由陽明交大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游尚愷與美國普渡大學學者Marta Caravà合作的論文,挑戰傳統將「寬恕」視為單純內在心理活動的觀點。
主張寬恕其實也是種延伸性的過程,不僅涉及我們與物質環境的互動,包括那些引發記憶的物品與空間,特別是那些能夠喚起回憶的物品與空間,也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論文指出,寬恕的關鍵在於緩解對加害者的強烈負面情緒,而這通常涉及選擇性的記憶調整機制,人們只保留「要點記憶」,主動遺忘或淡化那些細節性的、情緒張力高的片段。透過這樣的機制,人們得以用更平靜的心情回顧過去,而不是反覆陷入情緒的漩渦。
拋棄物品有助於自我釋懷
那麼,相關物品在這個過程中到底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論文認為,人的認知與情感不必然受限於大腦,也會延伸至物質環境中。
某些物品具有記憶喚起性,會觸發特定情緒與回憶,為了調節情緒,建議可以保留那些帶來正向記憶的物品,但可以遠離或將令人痛苦的物品丟棄,藉此幫助自我逐步釋懷。
上述的行為不單單只是單純的整理或清掃,而是透過主動建構日常的物質環境,有意地讓某些記憶線索不再出現,達到「線索依賴性的遺忘」,當相關記憶也較不易被喚起,就能進一步推動寬恕的可能。
寬恕與放下不一樣
然而,Caravà與McCarroll也特別強調「寬恕」與「放下」兩者間的不同。寬恕是有意識的道德決定,意圖改變對加害者的態度,甚至可能修復受損的關係;相對地,放下則通常傾向於個人的療癒過程,重點在於情緒的釋懷與超脫,未必包含原諒的意圖。
雖然兩者都能帶來心理上的釋放與緩解,但其道德意涵與人際後果卻截然不同。這篇論文從哲學的角度替「改變環境」背書,提醒我們寬恕可從重新建構物質環境著手。丟棄那些讓人痛苦的物品不是逃避,而是主動面對與重新開始的勇氣。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最新健康新聞
-
-
奉獻醫療守護家鄉致敬徐超斌醫師 饒慶鈴頒榮譽縣民褒揚狀
(2 小時前) -
臺東中秋應景食品抽驗2件不合格 衛生局開罰要求業者下架
(2 小時前) -
頭痛、焦慮可能是因「水喝不夠」!醫:缺水牽動全身 這些器官都受影響
(3 小時前) -
公費流感及新冠疫苗10月開打 陳其邁籲高風險族群踴躍接種
(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