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8°
( 19° / 17° )
氣象
2025-11-25 | 優活健康網

秋天是吃螃蟹的季節!海大教授教「活蟹處理」7步驟:線繩別亂解開

秋天是螃蟹的季節,該如何處理螃蟹呢?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於《好好吃魚》一書中,本書數十年對魚的各種知識,包括水產哪裡買?水產怎麼挑?水產如何處理?帶領讀者從觀察挑選、採購打理,到烹飪調味,循序漸進進入豐富又美味的水產世界。以下為原書摘文:

蟹類是相當特殊的水產食材,一來是出產與品嚐多有明顯季節區分,再來是品嚐時的特殊樂趣,令人著迷不已。幾乎所有種類的螃蟹,都具有相對堅硬且緊實包覆的外殼,而蟹鉗、蟹腳與蟹身,乃至依據性別不同而具有的蟹黃與蟹膏,各部位都饒富風味及口感特色。

因此不論形態、烹調、品嚐方式與風味表現,蟹類與多數水產品均有明顯差異——就算是在分類上相對接近的蝦類,仍與其存在著相當程度的不同。



蟹類腐敗具有毒性

蟹類因為退鮮速度極快,且在腐敗後多會產產生具有毒性的組織胺,倘若不慎食用這些存在衛生安全疑慮的食材,輕則導致過敏或或腹瀉,嚴重者往會引發嚴重傷害甚至危及性命,因此對於蟹類食材,普遍認同「活蟹」是購買與品嚐的唯一選項。

當然部分活生捕捉後急速冷凍,或是經過蒸煮、加工與調味後所製成的商品,依舊具有品嚐價值,但往往在鮮味與樂趣上,就是差了那麼一點點。是故每逢產季,不論是海蟹、河蟹或湖蟹,不管是沿近岸捕捉或養殖,或者為本港現流、產地直送、國外進口,這些螃蟹都是以「活蟹」為主要商品販售形式,藉以掌握鮮度、風味與品嚐價值。

除了少數行動緩慢,或是蟹螯罕具殺傷力的長足蟹類外,或是個頭嬌小且行動敏捷的毛蟹,少以線繩綑綁外,其餘如俗稱「大閘蟹」的中華絨螯蟹、花蟹、三點蟹與石蟳,乃至多從印尼、菲律賓、斯里蘭卡,乃至馬達加斯加進口的紅蟳與沙公等螃蟹,都會以棉繩、草繩或尼龍繩綑綁。

綑綁的作用一來可限制個體活動,並且方便挑選與抓取,另一方面,則可避免個體過度活動導致能量消耗,進而減損活力及其壽命;而具有吸水材質的細綁材料,也多能讓部分種類在離水後,仍能籍此獲取水分以利氣體交換。受綑綁的蟹體多半螯足是無法活動的,因此也大幅降低了相互攻擊或殘食的機會,並讓消費者可放心進行挑選,不致有意外夾傷的風險。



如何處理活蟹?

活蟹買回家後,可以將其放置於冰箱冷藏:使其因低溫而進入休眠狀態,以利後續或烹調前的處理;但仍須確認在裝袋或綑綁的繩線處是否具有飽和的濕度,讓活蟹仍能吸收水分並進行呼吸。為避免活蟹奮力抵抗造成剪夾風險,因此建議在尚未宰殺前,不要隨意將綑綁的線繩解開。倘若不小心鬆脫,可以用打濕的報紙將其覆蓋捲裹,送入冷藏環環境使其休眠。

不論是將整隻螃蟹清蒸,或是斬剁蟹件乾煎、烹炸與燴炒,在料理前皆應將螃蟹予以宰殺。除了可以確保後續清潔作業可充分落實,迅速死亡的螃蟹,也不致因折磨掙扎,而產生自割的現象。

宰殺螃蟹的方式,多是採用破壞其循環系統――以銳物穿刺並攪碎其心臟,該器官的位置在殼甲中心的內側背面。在宰殺時,可將筷子由口器直接刺入,然後稍微左右掃動一下,螃蟹短暫掙扎後,便迅速失去抵抗能力。

亦可由腹甲與背甲交界處刺入,在同樣位置操作一番,此時若見到淡藍色的液體流出,那便是螃蟹的血淋巴。流出的血淋巴,顏色會隨時間加深並凝結成如果凍般的變化,而充分排除血淋巴後的蟹肉,在烹調後的風味愈顯芬芳清甜,少有令人不適的鹹澀。

宰殺完後的螃蟹,可依需要進行外部清潔、內部整理、拆解蟹螯,或是斬剁為大小適當的蟹件。掀開蟹蓋後,可在內側邊緣見到呈現灰白色至鵝黃色的蟹膏,或是隨發育或成熟狀態不同而呈現褐綠色至橘紅色的蟹黃,這都是蟹類風味的特色與必嚐重點;至於羽狀的鰓、位於蟹身中心位置的心臟、胃與腸道,則須避免食用,於料理前與清潔過程中順道摘除。

能夠選擇正確季節,挑選肥美的螃蟹做成料理,便已經是相當誘人的享受;倘若還能習得正確宰殺的方式,自購回家享用,不但能使品嚐更輕鬆自在,且還能盡情盡興地享受美味,分外令人嚮往與著迷。

【處理活蟹的正確操作方式】

  • 勿將細綁活蟹的線繩貿然解開。
  • 先將活蟹在保持濕潤的狀態下,送入冷藏環境使其休眠。
  • 取出後,須確認活存但已失去抵抗能力,在此狀態下以穿刺方法使其迅速死亡。
  • 確認無抵抗能力後,拆開線繩並刷洗表面。
  • 各關節基部、背甲與腹甲表面,以及腹甲內面均須充分清洗。
  • 若須斬剁蟹件,則須將蟹蓋掀開,除去不具食用價值之鰓、胃腸與心臟。
  • 充分洗除淡藍色及果凍狀的血淋巴,以避免鹹澀風味影響口感,或大量浮沫影響外觀。

  •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健康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