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6° / 27° )
氣象
2024-06-04 | 中央社

以「醮」祈福 巴黎白晝之夜數位台灣廟會發光

徹夜全城瘋藝術的「巴黎白晝之夜」於1日晚舉行至2日清晨,巴黎市民湧進駐法台灣文化中心欣賞沉浸藝術「醮」,由Bito設計團隊將法式建築投影成台灣數位廟會,替世界祈福並慶祝中心及代表處創址30週年。

由巴黎市政府舉辦的白晝之夜(La Nuit Blanche)創始於2002年,以徹夜在整座巴黎展演各種藝術為名,今年自6月1日傍晚舉行至2日清晨,順應巴黎奧運,本屆白晝之夜亦為文化奧運(Olympiade Culturelle)所屬系列活動。

駐法國台灣文化中心(巴文中心)今年首度申請參與白晝之夜,由剛獲得「總統創新獎」的劉耕名與他的Bito團隊操刀,以沉浸式的建築投影「醮」(Tsio),將代表處辦公大樓的法式建築變成台灣廟會現場。

5分鐘的影像設計結合煙霧,廟宇、香爐、擲筊、起轎、蜂炮、燒王船、天燈、大吉,都成為抽象而超越語言的感官體驗,熱鬧、溫馨並充滿祝福。「醮」被白晝之夜推薦為本屆十大必去藝術活動之一。

巴文中心主任胡晴舫告訴中央社:「藉由『醮』的沉浸藝術,我希望讓巴黎人看到巴文中心及駐法國台北代表處的地址,走進來參觀」。

胡晴舫表示,2024年是巴黎奧運年,也是巴文中心及代表處在巴黎設址滿30週年。胡晴舫說:「我們長久以來在這棟漂亮的法式古建築裡辦公,服務海外的台灣民眾,30週年應該用一種藝術形式的晚會來慶祝,於是遞件申請白晝之夜,不到1個月收到巴黎市政府通知請務必參加。」

胡晴舫解釋,巴黎白晝之夜是重要的藝術平台,「醮」以沉浸式的建築投影在巴黎環境中加入台灣俗艷美學,像是對強勢文化反輸出,不是誰要扳倒誰,而是盡情展現專屬於台灣的文化根底。

胡晴舫強調:「我們就是要做自己。其實法國民眾對台灣文化很有興趣,因為當他們覺得你越跟我不一樣時,我就越想了解你。」

「醮」籌備整整1年,由曾打造世大運形象廣告、金馬58主視覺、倫敦設計雙年展台灣館的Bito團隊負責,以大型建築投影與動態設計為名。導演劉耕名向中央社說:「我們希望在巴黎做一場數位廟會,在解構傳統的過程中,讓所有人進來,感受內在平靜的能量,帶給世界祝福。」

從小在萬華成長,工作室位在大稻埕的劉耕名說:「台灣是萬神之島,島上的廟比4家超商門市加起來還多,祈求、祝禱、遠離災難、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就是台灣人的日常」。

劉耕名解釋,人參加廟會時情緒都會很澎湃,祭拜、上香、擲筊、點光明燈等動作均充滿情緒,「醮」這件作品是將情緒抽出來編織安排,並放入專屬於台灣話語權的東西,例如媽祖遶境、鹽水蜂炮、燒王船、七爺八爺遊行等。

除了平面的建築投影外,「醮」也用了很多煙霧的元素,製造廟會煙霧瀰漫的體感效果。「醮」的配樂亦採集自實地廟會聲音。

劉耕名說當瞇起眼睛看「醮」時,像是一群色塊與幾何圖形,廟會的感官印象將全部融合在一起。他強調:「我們設計感覺,因為感覺才是最後會留下來的東西,感覺能夠超越語言,變得國際化。」

巴文中心及辦事處自晚間9點敞開大門,湧進許多巴黎市民站在建築前欣賞沉浸藝術,「醮」正式進入巴黎白晝之夜直到隔日清晨3點,累計近萬人參觀。

一對法國情侶正與建築投影中的大吉燈籠自拍,他們告訴中央社記者,受到白晝之夜的官方推薦而來,想了解台灣。他們覺得「醮」的氣氛很好,心裡有一種溫暖的感覺。另一對法國情侶羅荷(Laure)和羅安(Loann)則覺得「醮」的畫面很美,現場的音樂與煙霧製造一種強烈的沉浸藝術感。

法國觀眾亞力克斯(Alex)拿著相機在現場以不同角度記錄「醮」。他認為「醮」充滿當代藝術的美感,卻擁有台灣專屬的元素,他能分辨與中國不同,曾經在20年前拜訪過台灣的他,心裡覺得有一點鄉愁。

台灣觀眾徐芳蘭剛好拜訪在代表處工作的朋友而欣賞到「醮」,她表示開了眼界,並認為這樣的作品能讓法國人慢慢了解台灣文化。

一對台灣觀眾母女檔劉君慧與陳薇婷則說,當看到作品名稱是「醮」時猜想風格會很傳統,以為會聽到鑼鼓喧天,沒想到音樂卻有點龐克跟搖滾,炮竹聲反而悄悄的在內心響起。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