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0°
( 21° / 18° )
氣象
2024-09-22 | 中央社

德智庫:放棄戰略模糊 德國明確立場應對中國威脅

德國軍艦睽違22年穿越台灣海峽,柏林外交智庫發布印太安全戰略報告,認為德國正藉此向美中與其區域盟友傳遞「德國不受中國威脅」信號,並建議德國更積極改變過去在台海議題上相對模糊的立場。

為保持靈活性,德國過去對台灣議題的戰略相對模糊,以德國外交部4年前發布的「印太政策指南」為例,72頁的印太方針內容中,僅在學術交流部分簡短提及台灣。然而,隨著印太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級,模糊立場顯然已無法應對當前局勢。

近日柏林智庫「德國外交關係協會」(DGAP)最新發布的「印太安全戰略報告」指出,全球關注烏克蘭同時,不能忽視因中國軍事行動日益強硬,南海與台灣海峽逐漸升高的緊張情勢。

若台海發生衝突,將帶來相當於每年全球經濟產出的10%、超過10兆美元損失,影響更勝COVID-19與俄烏戰爭,尤其對與亞太地區貿易總量超過20%以上的德國而言,一旦爆發軍事危機,德國經濟首當其衝,必受重擊。

報告說明,中國未來幾年內以軍事手段併吞台灣的可能性不高,一旦北京認為台灣正走向獨立,情勢仍有改變的風險,例如北京當局在今年5月即進行為期2天大規模軍演,以此作為對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上任、強化分裂主義行為的「懲罰」。

此外,11月美國大選結果將重塑國際安全結構,若共和黨候選人川普再次當選,「美國優先」政策回歸,恐將削減對外軍事預算,要求歐洲和印太地區盟友自行承擔更多防衛成本。台海逐漸升高的緊張情勢與美國選後可能重回「孤立主義」的做法,使德國不能再被動依賴美國的軍事和外交保證。

智庫因此建議,「德國需改變一直以來在台海議題上相對低調和模糊的戰略」,採取積極行動與更清晰的立場來確保台海穩定,維護自身利益。

報告首先以9月13日德國軍艦穿越台灣海峽為例,說明即使是象徵性舉措,也能對中國產生威懾,同時向美國與區域盟友傳遞「德國不受中國威脅」信號,若能更近一步和其他歐洲國家一起加強對中國軍事行動的關注,並予以明確譴責,將有機會改變北京的算盤。

除了軍艦穿越台灣海峽,與紐澳、日韓等印太地區盟友的軍事合作如聯合軍演、向菲律賓提供無人機技術等,支持盟友提升海上防禦能力應持續擴大,更能加強與印太盟友間的信賴關係,有益區域穩定。

不僅海上協防等軍事行動,報告撰寫人、智庫德國安全與防衛中心研究員馬特莉(Aylin Matle)與格爾絲(Hanna Gers)也建議,德國必須明確表達中國若武力犯台將帶來嚴重的經濟和外交後果,並將此訊息透過各種管道傳遞到北京。

報告最後強調,德國政府必須向國內民眾清晰、透明地解釋當前印太地區的安全局勢,如何影響德國國家利益,並向大眾說明在這樣背景下,國防投資的重要性。

在進行2020年的COVID-19病毒起源調查後,中國對澳洲實施經濟制裁,澳洲政府即抓住契機,向大眾傳達來自中國的地緣政治威脅,並成功獲得國內民眾對增加國防開支的支持。

馬特莉與格爾絲認為,德國若能學習澳洲經驗,將有助強化國內對國防政策的支持,為應對印太地區衝突對德國經濟的潛在威脅,做好更充足準備。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