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6°
( 28° / 24° )
氣象
2024-09-30 | 中央社

「德波捷」交界人口流失 台灣為當地帶來發展機遇

德國東部長期面臨人口老化、勞動力流失問題,隨台積電德勒斯登廠落地,薩克森邦各縣市紛紛向台灣招手,吸引供應鏈台廠與員工入駐,盼有朝一日被納入「薩克森矽谷大生活圈」,重振當地經濟活力。

從聖地牙哥到基輔,全長4500公里的「Via Regia」是橫貫歐洲大陸最長也最古老的貿易路線,德國東部哥利茨(Gorlitz)因地處這條商道的中心位置,成為中世紀歐洲最富庶城市之一。

16世紀大航海時代開啟,歐洲貿易重心由陸路轉向沿海,哥利茨逐漸失去貿易樞紐地位;兩德統一後,隸屬前共產東德的哥利茨,國營企業更因私有化後因競爭力不足紛紛倒閉,經濟衰退加劇人口外移速度。

據官方人口普查,哥利茨縣(Landkreis Gorlitz)人口逐年下滑,從兩德統一初期36萬下降至今日約24萬人,流失超過1/4的居民多為出走謀生的青壯年勞動力,老化人口結構加劇產業發展與轉型困難。

縣長辦公室主任萊曼(Susanne Lehmann)向中央社透露,人口流失是當前哥利茨縣面臨最棘手問題,「年輕人到外地上大學後就不回來了,傳統產業與商家都找不到人接手。」

「跨文化週」營造移民友善環境縣長力促「台灣日」

與哥利茨接壤的波蘭與捷克,因此成為勞動力補充重要來源,雖人口外移嚴重,外籍移民卻有不小增長,數量是十年前的3倍。萊曼說,除了中東與烏克蘭的難民,來自波蘭與捷克的西進移居者佔移民大宗。

為營造對移民友善環境,每年9月「德波捷」交匯處哥利茨縣邊境城市齊陶(Zittau)會舉辦涵蓋展覽、文化工作坊、學術座談等多元活動的「跨文化週」,展現開放性促進國際交往,吸引更多外籍與本國年輕人才回流。

今年「跨文化週」的重頭戲為「台灣日」,由哥利茨縣主動邀約促成,縣長麥爾(Stephan Meyer)隸屬「基督教民主聯盟」(CDU),14年前曾隨該黨青年部訪問台灣,對台灣有份特殊情懷。

他在開幕致辭時分享,「台灣是一個非常創新、國際化和善良的國家,台德間縱使距離9萬2000公里,仍有許多共同點,包括東德與台灣戒嚴時期,人們追求自由的歷史經驗與民主價值觀。」

大學新設半導體學程 望納入薩克森矽谷大生活圈

麥爾受訪時進一步表示,不只文化交流,也盼藉「台灣日」契機,創造兩地在科技與學術領域深入合作的可能性,「特別在台積電於薩克森邦設廠的背景下,我們希望成為台灣的潛在合作夥伴。」

隨台積電赴德設廠,歐陸各國爭相爭取供應鏈台廠進駐,與薩克森邦接壤的波蘭與捷克,各具備人力成本低廉、基礎設施完善等優勢,未來有望與德東地區形成歐洲跨國「晶片三角」聚落。

哥利茨齊陶小鎮恰座落三角聚落中心,麥爾嗅出機遇,多次率縣府團隊拜訪駐德代表處,當地「齊陶-哥利茲科技大學」(Hochschule Zittau/Gorlitz,HSZG)也規劃新增「半導體製程與材料化學」學系,目標讓畢業生具備符合晶圓製造相關專業技能。

他告訴中央社,「哥利茲希望能成為薩克森矽谷的一部分,融入這個產業聚落,提供優質生活環境與人才,成為吸引台企的理想地點。」

他並且向台灣觀眾喊話,「我們距離薩克森矽谷不過一個多小時車程,這裡有山有湖泊,還有豐厚文化資產,生活成本更遠低於德勒斯登等大城市,歡迎產業相關人才到哥利茨生活!」

齊陶小鎮最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一幅15世紀由當地工匠製作的宗教布畫「大禁食布」,存放於當地的教堂博物館中,博物館員介紹,當時來自遠東的絲綢、香料與奢侈品,為哥利茲帶來了數世紀的繁榮。

而數百年後的今日,來自遠東的科技之島,也正為這片曾因貿易而繁盛的古老土地,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