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5-04-21 | 中央社

世博日本館展火星隕石 凱蒂貓變身32種藻類吸客

2025年世界博覽會(大阪世博)的地主日本館主題為「生命與生命之間」,是規模最大展館,從垃圾的循環開始介紹,館內還有變身成32種藻類的Hello Kitty凱蒂貓、夢幻的「藻簾」,並首次展示全球最大的火星隕石之一。

日本館號稱是一座「活的展館」,由曾設計2020東京奧運聖火台的nendo公司設計總監佐藤大及色部義昭等組成的創意團隊設計。場館建築以560片直交式集成板材(CLT)作為耐力牆,打造成甜甜圈圓形場館。2層樓的建築約13公尺高,外型看似碉堡。夜間施以光雕,如夢如幻。

日本館可讓遊客體驗世博會場的垃圾如何被微生物分解並循環利用沼氣,以及沼氣廠產生的能源如何為日本館提供能源。場館設計團隊期待觀眾藉由參觀此館了解垃圾(廚餘)變水、水變素材、素材變物品的循環再生。

大阪世博4月12日開幕前,佐藤大對駐日的外籍媒體團解說日本館的特色。他表示,「日本館的主題是『生命與生命之間』,一個生命不是在它(他、她)所扮演角色結束後就消滅,而是其一部分會被繼承,或延續至下一個新角色,經由這樣的連鎖,產生大循環。期待這是一座能讓遊客體驗『循環』的場館」。

佐藤進一步表示,「日本館有一個特色就是場館內有垃圾處理設施,每天收集世博會場周邊垃圾約一噸,將此變成能源、水,再利用。但這不是最終目的,因為垃圾一噸數量並不大,目的是要讓訪客實際了解垃圾如何變成水、能源等」。

日本館建築分為設備區(Plant Area)、農場區(Farm Area)以及工廠區(Factory Area),從不同區的入口進館,感受些微不同。

佐藤說:「體驗的多樣性是日本館的一大特色。從設備區進入的話,可了解垃圾變成水、植物等的過程,期待遊客走訪日本館,感受『循環』。」

記者們來到以微生物活動為題的「發酵槽展示空間」,日本館館長黑田紀幸介紹說,這空間約布置了700片發光板,光粒子營造出微生物舞動的意象。加上37座儲存槽以黃光照射,象徵微生物充滿活力。

接著,黑田帶記者們來到位於日本館正中央的「水盤」前,這是一座直徑19公尺、水深10公分巨大展示空間,水是以沼氣設備做淨化處理,呈現微生物可將廚餘變成生命源頭的水。

黑田微笑著說:「這些水是經過淨化系統處理,實際上是可以喝的乾淨水,不過,未經衛生所檢驗,現在不能喝。」

白天時,陽光照射,天空倒映水面;夜晚時,水盤施以光雕,搭配周邊的直交式集成板材,光影交織,場景夢幻,呈現日式的美。

黑田表示,「廚餘經過淨化處理變成水,水因為微生物的力量變成素材,使得人類的生活能更為豐裕,訪客在此可體會人類是循環的一部分,應思考如何做才能實現循環型經濟」。

經過水盤,來到以「成為素材的循環」為題的農場區,可看到三麗鷗的吉祥物Hello Kitty化身32種不同造型的藻類圖鑑,圓形、四葉草、海葡萄等造型各異,每個約有1公尺大,萌樣討喜,藉以展現藻類資源的無限可能性。這些限定版的Hello Kitty也被製成商品,售況佳。

展區中的另一個拍照打卡處,則是一座運用藻類的「光生物反應器」,讓遊客體會未來循環型社會的可能性。總共178條、全長1457公尺的透明管立體呈現,管內培養藍藻類的螺旋藻(Spirulina),經光合作用轉化成氧、澱粉,扮演「有機物生產工廠」的角色。

透明管中的螺旋藻奔騰,在陽光下營造出彷彿「藻簾」的夢幻空間,遊客至此彷彿進行一場森林浴,感受到藻類的無窮可能性及對永續社會的貢獻。

在日本館,遊客還可觀賞到首次展示由日本南極觀測隊於2000年11月在距離昭和基地約350公里處的山脈採集到的火星隕石,約一個橄欖球大,重約13公斤,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火星隕石之一,也是火星上曾存在水的證明。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