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3° / 22° )
氣象
2025-05-28 | 中央社

英智庫:俄中軍事合作恐為台海衝突協作奠定基礎

根據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今天發布的亞太區域安全情勢評估報告,俄羅斯和中國的軍事合作可能不僅著眼於對外政治效果,更是為未來發生區域危機或衝突時,得以進行更深層協作奠定基礎。

報告舉例,雖然俄羅斯不太可能直接涉入發生在台灣海峽的衝突,俄羅斯海巡隊(編制上隸屬聯邦安全總局FSB)卻可在日本海等太平洋水域執行灰色地帶衝突行動,阻撓、妨礙台灣的區域盟友向台灣馳援。

報告指出,有跡象顯示,在安全領域,俄中可能已不僅是在論述上,更逐步往以實質的軍事行動支持對方的野心邁進。

這可從俄中近年共同參與的雙邊和多邊軍事演訓看出。根據報告提供的圖表,自2013年、也就是自俄羅斯非法兼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Crimea)前一年以來,俄中每年雙邊軍演次數和頻率皆呈穩定增加趨勢,多邊軍演則是自2014年起有明顯增長。

若把時間軸拉長,則自2003年8月至2024年7月,俄中總計舉行102場雙邊和多邊軍演,其中有超過2成是在俄羅斯於2022年2月全面侵略烏克蘭後發生。

去年9月,中國海警和俄羅斯海巡隊聯合執行操演和巡邏任務,是自2023年4月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以來首次,活動範圍涵蓋日本海、鄰北美洲的白令海,以及中國海警據稱首次抵達的北冰洋。

俄中海軍並同時舉行雙邊海、空演訓;在此之前,去年7月,俄中空軍在遠達北冰洋的太平洋北方及其以北水域執行聯合巡邏任務,並首次共同逼近美國阿拉斯加。

中央社曾於2023年報導,根據歐洲情報界提供的資訊,俄羅斯該年夏季派駐北京大使館的一名高階官員,其主要任務即包括蒐集情資、研究台海潛在衝突因素,以利在適當時機催化局勢升高、分散美國及其歐亞盟友夥伴的力量。

根據情資,這名至今仍在俄羅斯駐中大使館服務的官員專精對中事務,曾在俄羅斯對外情報局(SVR)任職,派赴中國前,曾在亞太地區不同國家活動,以外交人員身分為掩護。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僅是在言論層次,俄羅斯政府高階官員及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近年針對台灣相關議題的發言,無論是在頻率、措辭強度或發言官員「多元化」程度方面,皆呈增加趨勢,特別是在2022年以後;涉及的俄羅斯政府部會也已遠不止於外交部。

俄羅斯前總統、現任聯邦安全會議(即國安會)及聯邦軍事工業委員會副主席麥維德夫(Dmitry Medvedev),去年12月曾在具指標意義的俄羅斯國際事務期刊發表長文,除了比照莫斯科當局在發動侵略以前即推動多年、全面否定烏克蘭獨立性的宣傳論調,斷言「去中國化」的台灣認同及「台灣人」等概念皆為虛構,另宣稱1945年「波茨坦公告」等所謂具國際法效力的文件已解決含台灣在內的「中國領土」歸屬問題。

麥維德夫進一步宣稱,隨著1949年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受國際承認的「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也擁有對台灣的主權,台灣主權歸屬問題因此不會是1971年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處理的議題,台灣當局關於聯大2758號決議的主張是在「造假」。

前俄羅斯國防部長、現任國安會秘書長蕭依古(Sergei Shoigu)今年4月底則在金磚國家(BRICS)安全事務高階官員會議視訊致詞提到,俄羅斯堅定支持中國捍衛主權和領主完整,以及「統一」國家的「行動」。

IISS今天發布的報告另論及台海緊急事態導致美中之間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

報告指出,考量美中歷來的「風險趨避」(risk aversion)行為模式,雙方近期內不太可能因為台灣而爆發大規模戰爭,雖然這不是完全不可能。

報告另提到,美中之間的軍事和外交溝通機制不足、未被充分利用,這恐加劇誤解風險。

IISS今天發表的是第12版年度亞太區域安全情勢評估報告(APRSA)。IISS另將自5月30日至6月1日在新加坡舉行年度亞太國防論壇「香格里拉對話」(Shangri-La Dialogue)。根據IISS近日陸續釋出的講者名單,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皆將發表焦點演說。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