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1 | 中央社
專家:憂宗教抗爭動搖統治 促中共與教廷對話
教宗良十四世上任後的梵中關係引關注,義籍專家郗士從歷史角度分析為何中共要推梵中對話,背後利益為何;研究顯示關鍵事件是法輪功抗爭動搖中共統治,讓中共認知須提供一個可管理的宗教,滿足民眾信仰需求,因此開啟梵中對話。
義大利籍學者郗士(Francesco Sisci)25日在阿皮亞研究所(Appia Institute)發表報告,探討中國如何看待梵中關係。
郗士表示,中國問題是教宗良十四世上任後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教廷外交官勢必會向教宗簡報梵中關係進展,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更重要是從中國角度來看,為何中共必須向教廷開放,教廷對中共的利益在哪裡。
報告指出,不像許多國家,北京政府對梵蒂岡沒有「天然」的崇敬與理解,中國除了少數專家,多數人對教廷都知之甚少,蘇聯有深厚基督信仰背景,多數非基督教國家則不奉行共產制度,中國兼具非基督教文化與共產制度,對天主教會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
郗士表示,印度主流是印度教和回教,東亞國家多盛行佛教,相對現在的共產中國沒有其他強勢宗教,因此「中國人對信仰求知若渴」,回顧過去26年中國宗教發展,第一個關鍵時刻在1999年4月25日,超過萬名法輪功信徒包圍中南海,這是距離天安門事件10年後首度大規模群眾抗議,讓中共領導階層深感威脅。
郗士指出,前人大委員長喬石曾呼籲包容法輪功,後來導致喬石權力邊緣化,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全面掌握大權,直到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12年崛起。
郗士表示,法輪功是否介入喬江鬥爭難以釐清,卻開啟了教廷在中國的探險之旅,對中共高層官員來說,法輪功顯示一個嚴重問題,「中國民眾對宗教的渴望有待滿足」;中共不能滿足民眾信仰需求,因為中共是無神論政權,在1966到1976年文革期間,中共試圖將毛澤東思想提升到神格地位的嘗試也已失敗。
報告指出,中國一方面要打擊法輪功,一方面又要滿足民眾對信仰的渴望,因此部分官員提議提供民眾一種傳統、知名、經過檢驗的宗教,讓中國政府更容易管理該宗教。
談到中國政府該選擇哪種宗教,郗士分析,基督新教、回教、佛教、道教都有很多分散團體,經營較為困難,天主教恰相反,權力以羅馬教廷為中心,因此北京只要和羅馬達成協議,就能控制各地的狀況,這讓北京開始決定「系統性解決天主教會問題」。
報告指出,梵中問題癥結在於主教任命權,中共不能承認外國宗教領袖可以干涉中國內政,根據天主教教義,教廷則不能承認非由教宗任命的官派主教;梵中找到的妥協空間是,教宗對中國主教有信仰權威,北京則對主教有民事管轄權。
郗士分析,2007年是個關鍵時刻,前教宗本篤十六世致函中國信徒,強調中國信徒必須是中國的良好公民,意指天主教徒不該被視為推翻政權的外國勢力;幾個月後,當時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十七大闡述宗教對社會和諧的重要性,這為梵中關係正常化和主教任命談判奠定了框架。
不過前教宗本篤十六世的信函在教會內引發質疑,信中反對中共官方設立的「愛國教會」,也在中國引起部分反彈。郗士指出,愛國教會是梵中關係正常化的一大阻礙,梵蒂岡同時與越南共產政府推動正常化,步驟進展較快,因為越南沒有愛國教會。
郗士表示,前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013年當選,任命帕洛林(Pietro Parolin)出任國務卿,帕洛林自1990年後期就與中國保持密切聯繫,對中國官員是可信賴的互動者;至2015年,中國看到教宗出訪的聲勢,中共意識到無法忽視教宗在國際的影響力,梵中在2018年簽署主教任命協議。
報告指出,梵中協議開啟中國教會轉變的機會之窗,但協議簽署至今,仍有許多障礙存在,尤其是中國主教地位和愛國教會角色,方濟各也未能實現訪問中國的願望,梵中協議前景不明朗,現在要看教宗良十四世如何掌舵雙邊關係。
義大利籍學者郗士(Francesco Sisci)25日在阿皮亞研究所(Appia Institute)發表報告,探討中國如何看待梵中關係。
郗士表示,中國問題是教宗良十四世上任後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教廷外交官勢必會向教宗簡報梵中關係進展,但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更重要是從中國角度來看,為何中共必須向教廷開放,教廷對中共的利益在哪裡。
報告指出,不像許多國家,北京政府對梵蒂岡沒有「天然」的崇敬與理解,中國除了少數專家,多數人對教廷都知之甚少,蘇聯有深厚基督信仰背景,多數非基督教國家則不奉行共產制度,中國兼具非基督教文化與共產制度,對天主教會來說「是挑戰也是機會」。
郗士表示,印度主流是印度教和回教,東亞國家多盛行佛教,相對現在的共產中國沒有其他強勢宗教,因此「中國人對信仰求知若渴」,回顧過去26年中國宗教發展,第一個關鍵時刻在1999年4月25日,超過萬名法輪功信徒包圍中南海,這是距離天安門事件10年後首度大規模群眾抗議,讓中共領導階層深感威脅。
郗士指出,前人大委員長喬石曾呼籲包容法輪功,後來導致喬石權力邊緣化,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全面掌握大權,直到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2012年崛起。
郗士表示,法輪功是否介入喬江鬥爭難以釐清,卻開啟了教廷在中國的探險之旅,對中共高層官員來說,法輪功顯示一個嚴重問題,「中國民眾對宗教的渴望有待滿足」;中共不能滿足民眾信仰需求,因為中共是無神論政權,在1966到1976年文革期間,中共試圖將毛澤東思想提升到神格地位的嘗試也已失敗。
報告指出,中國一方面要打擊法輪功,一方面又要滿足民眾對信仰的渴望,因此部分官員提議提供民眾一種傳統、知名、經過檢驗的宗教,讓中國政府更容易管理該宗教。
談到中國政府該選擇哪種宗教,郗士分析,基督新教、回教、佛教、道教都有很多分散團體,經營較為困難,天主教恰相反,權力以羅馬教廷為中心,因此北京只要和羅馬達成協議,就能控制各地的狀況,這讓北京開始決定「系統性解決天主教會問題」。
報告指出,梵中問題癥結在於主教任命權,中共不能承認外國宗教領袖可以干涉中國內政,根據天主教教義,教廷則不能承認非由教宗任命的官派主教;梵中找到的妥協空間是,教宗對中國主教有信仰權威,北京則對主教有民事管轄權。
郗士分析,2007年是個關鍵時刻,前教宗本篤十六世致函中國信徒,強調中國信徒必須是中國的良好公民,意指天主教徒不該被視為推翻政權的外國勢力;幾個月後,當時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十七大闡述宗教對社會和諧的重要性,這為梵中關係正常化和主教任命談判奠定了框架。
不過前教宗本篤十六世的信函在教會內引發質疑,信中反對中共官方設立的「愛國教會」,也在中國引起部分反彈。郗士指出,愛國教會是梵中關係正常化的一大阻礙,梵蒂岡同時與越南共產政府推動正常化,步驟進展較快,因為越南沒有愛國教會。
郗士表示,前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2013年當選,任命帕洛林(Pietro Parolin)出任國務卿,帕洛林自1990年後期就與中國保持密切聯繫,對中國官員是可信賴的互動者;至2015年,中國看到教宗出訪的聲勢,中共意識到無法忽視教宗在國際的影響力,梵中在2018年簽署主教任命協議。
報告指出,梵中協議開啟中國教會轉變的機會之窗,但協議簽署至今,仍有許多障礙存在,尤其是中國主教地位和愛國教會角色,方濟各也未能實現訪問中國的願望,梵中協議前景不明朗,現在要看教宗良十四世如何掌舵雙邊關係。
最新國際新聞
-
-
職場積怨 日本50歲律師拔刀刺死同事
(1 小時前) -
美襲福爾多核設施後 CNN:衛星照片顯示現場仍在作業
(1 小時前) -
炸彈氣旋侵襲雪梨 澳洲沿海地區居民急撤離
(1 小時前) -
西班牙史上最熱6月 巴塞隆納女清道夫疑因高溫猝逝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