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8° )
氣象
2025-09-11 | 中央社

冷戰期間警報器返柏林 911警報日齊響模擬災難通知

德國今天舉行年度「全國警報日」。上午11時整,全德各地手機同時響起刺耳警示音,街頭數位廣告看板、廣播與電視同步發出訊號。冷戰期間的實體警報器更首度重返柏林,200多座警報器齊聲鳴響,突如其來的聲響讓不少民眾嚇一跳。

德國在2020年首次舉行全國警報日,當時因系統超載導致延誤;2021年萊茵河支流阿爾谷(Ahr Valley)洪災釀成嚴重傷亡,凸顯德國災防體系不足,引發廣泛批評。

德國聯邦公民保護和災難援助辦公室(BBK)表示,極端氣候、網路攻擊與歐洲邊境戰爭風險上升,災難隨時可能發生;全國警報日旨在測試警報系統效能,提升民眾對災害的警覺。去年測試已覆蓋全德97%人口,但仍有盲區,今年致力再提升警報系統覆蓋率。

另一方面,冷戰期間東、西柏林遍布警報器,統一後逐步拆除。主導警報器重返柏林計畫的柏林內政部門負責人斯普蘭格(Iris Spranger)指出,柏林民防建設在過去30年遭忽視,如今必須加強建設,因此拍板加速推動重新設置警報器,年底將達450座,兩年內還會再增設上百座。

柏林警方專案負責人卡茨(Markus Kaatz)告訴柏林日報(BZ),德國近年主要依靠手機訊息推播和警報應用程式向民眾通知災害,但這些方式仍有局限,例如手機關機、設為飛航模式或部分民眾沒有智慧型手機,就可能收不到訊息。

柏林設置的警報器每具設備重約800公斤,能自給自足,透過太陽能與備用電池供電,即使停電或陰天也能運作至少7天。卡茨強調,城市安裝警報器能填補數位系統的不足,「它們能救命,是安全的警鐘」,即使人在睡夢中,也能被高分貝聲響提醒。

卡茨指出,柏林最終需要安裝多少警報器難以精算,因為城市建築結構會影響聲音傳播,例如大量玻璃帷幕可能「吞噬」聲音,造成死角。他也坦言,最大的挑戰之一是,民眾已不熟悉這些警報聲及應有的行動反應。

目前德國官方透過聯邦政府官網與公共媒體,以線上問卷形式收集資料,詢問民眾今天的全國警報預警系統使用體驗。

明鏡週刊(Der Spiegel)評論,德國每年的全國警報演練不僅是技術測試,也是「社會壓力測試」,提醒民眾安全危機可能隨時發生。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國際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