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咖啡坊》進口汽車零關稅的省思(邱文福)
台灣進入汽車工業的年代已有70年以上,如今仍無健全的「國產車」,以致最近十多年來,貿易商引進的外匯車已成為「台灣組裝車」的真殺手,這些售價從百萬元起跳的車輛,來自歐美日等,商家各有千秋,他們從國外供應商端就嚴控商品,品質精良、注重維修,投本地買家所號。以去年統計年度總數為457,830輛,其中國產車數量237,322輛,進口車220,508輛,分別占52%及48%。
國產車輸在哪裡?
台灣所稱的國產車,除了納智傑可以稱為國產,包括豐田在內,全都是「組裝車」。這些車目前每年的銷售總量已降至25萬輛以下,其實也是1990年以來總量上升至50多萬輛後回跌至今的正常現象,歸因當然是這些號稱國產車產品、售價與品質的競爭力不足,因此大型轎車也只剩豐田Camry的2.0系列。背後主因是台灣從來沒有成為世界級大廠的國際分工基地所致。
作為國際分工基地,台灣早在1990年就有極佳機會,但是政策的死板讓台灣機會盡失,由東南亞的泰國接手,再等到本世紀又被中國全部接收。現在遇到美國關稅問題,撇開輸出美國,台灣汽車類又有多少能夠進入國際市場?其他國家汽車類進入台灣,台灣怕的又是甚麼?
我國汽車產業分布
車輛公會陳情說,若進口小客車關稅自現行17.5%調降至0%,直接影響的是國產車銷售量下滑,車廠無利可圖,會造成國產車廠關閉,連帶的是零組件廠撤離,及影響847.74億元產值及8.26萬相關從業人員生計。而相關的國內汽車產業鏈,涵蓋鋼鐵、塑膠、橡膠、玻璃、機械、電機、電子、服務等不同產業,其中的專業人才包括研發、製造、採購、行銷、管理、保修等各項領域,直接僱用勞工人數8.26萬人,相關產業就業人口更高達30萬人。
這說法似乎台灣產業完全不堪一擊?這25萬輛國內組裝生產的汽車,會受到這樣的影響嗎?如果只是對美關稅調降,目前真正美國製造的進口車,其實只有和泰豐田占大宗,最近三月份進口前7名分別是豐田3,346、Lexus 2,546、賓士2,159、寶馬1,476、特斯拉1,312、馬自達1,147與韓國起亞1,035,真正市場重疊的只有豐田、馬自達與起亞,進口產品是因為在台組裝成本過高。
一輛汽車的組成包括上萬個零配件,形成的工業體系非常龐大。(中央社)
檢視台灣汽車工業問題,在於從裕隆創立以來就是淪落在組裝產業,從無真正的製造力。趙耀東擔任經濟部長時期呼籲的30萬輛大車廠,才是真正的汽車製造,惜遭裕隆全力抗爭,憂大車廠一旦成型,可能影響裕隆的組裝規模,實際上是裕隆當年根本不熟悉市場競爭。大車廠講的是單一車型大量生產,裕隆若採多樣化彈性組裝,那才是台灣汽車業真正可生存的計畫。
應借鏡泰國、韓國
直到如今,整個汽車產業下中下游,依然沒有面對公平競爭的能力,從不思考泰國汽車產業是如何興起,他們從早期CKD轉為SKD後引進多少國際車廠?如何在十多年前成為兆元產值的產業?又如何培養出有能力自主設計、生產、銷售的汽車,只因為有對的政策,而非關稅、貨物稅保護。
韓國曾經多年被我國人嘲笑,人家卻已經連續近十年成為全球第五大汽車國,1980年代末期他們是透過非關稅障礙阻擾進口車銷售,手段則是針對包括義大利飛雅特汽車的買主進行查稅手段,也就是台灣所謂「查水表」嚇唬買家勿買進口車,然而韓國車業已是世界大國,台灣追不到其車尾燈。
韓國車Kia總代理台灣森那美起亞積極導入新世代車款,2024年銷量達10,222輛,優於2023年的10,188輛,連續兩年突破萬輛,再寫歷史新高紀錄。(網路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
-
2025/04/23 空氣品質說明(22:00)
(29 分鐘前) -
世博愈夜愈美麗 晚間更好拍、不怕遇上排隊
(29 分鐘前) -
全台首創AI監測系統高雄鼓山泳池啟用
(40 分鐘前) -
114全中運南市地主選手表現亮眼 空手道、競速溜冰、游泳再添4金
(43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