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6 | PChome書店
悲傷吧,沒有關係
悲傷吧,沒有關係
作者:孫嘉蕊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1 00:00:00
<內容簡介>
悲傷的核心是自我,
對待悲傷的最重要課題就是對待自己。
沒有經歷過痛苦,沒有陪伴過患者,你很難想像,身心症會如何啃食或摧毀一個人生。
面對失去,實在不知道何時才能重拾過去的自己……。
面對人生的各種失去,作者選擇沉浸在自己的哀傷裡,明顯是為了拒絕遺忘,企圖延續過去的幸福記憶,或也是刻意與自己取得和解的一種生存方式。
就像希臘式悲劇,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和苦難,最終會衍生出一種體認:比起遺忘或失憶,選擇悲痛承受會讓人生更加完整。
理解失去者的心理運作,如何與創傷記憶搏鬥,又如何面對活著這件事。
誠實的面對自己、說一個努力想翻頁的故事。
每一篇章,都是生命的銘記!
她用這本書揭露自己脆弱真實的一面,經歷了痛失摯愛、記憶折磨、睡眠障礙、身心症困擾……。
誠如作者所言,我也還在身心症顛簸的路上,紀實這一切。
走在崩潰的懸邊,始終沒有放棄自己。
★名人推薦:
李艷秋│邱一新
【專文推薦】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復發的衝擊
化療未開始,我進精神科
化療開始,勿亂投醫
廚娘的抗癌時光
手術順利、同溫層的溫暖
惡夢再起又復發了
失去
準備好了嗎?永遠不能!
雪落下的聲音
給自己一趟旅行
我的鳥朋友們
錯的時間沒有對的人
請善待你自己
我在身心症的路上
後記
<作者簡介>
孫嘉蕊
政大廣電系畢業。
25年新聞工作資歷,從工讀生一路歷經記者、社會生活中心主任、採訪主任、執行副總監,總監、副總。工作單位包括中視新聞部、TVBS 新聞台、東森新聞台。
現任東森新聞台副總。
★內文試閱:
‧自序
悲傷吧,沒有關係
人生真美好、我有一個美好人生。這兩句話多麼吸引人,幸福是一種知覺,有人生命坑疤坎坷,仍感恩幸福。有人看似人生勝利組,翻過面來,卻沉重地難以自承。我有一張漂亮的社會成績單。因為知道自己新聞工作是志業不是職業,我用園丁的心情工作,面對我花園的主人,廣大的受眾。上天也很寵我,讓我二十多年的職場生涯裡,即使有波浪,但終究付受相等。生命不是單行線,人生再美好,都有破洞,上天只是很平等地,讓我經歷生離死別,但這一頁,我翻了很久,翻不過去。上帝帶走我二十五年的最愛,所有的智慧,在這個關卡上,我卻像一個只會撒野的孩子,哭鬧的最後,我的心病了,我的靈傷了,我一路顛簸。
連續一年半的失眠焦慮,輾轉看了各大醫院,五六個身心科主任,我還是得不到一個好覺。每天三四個小時的睡眠,撐完順利轉播完奧運,我請了二十五年職場生涯裡,第一個長假,三個星期。
其實還是不夠的,我有那麼多的悲傷沒有處理,面對工作的無形壓力,我的焦慮在上班時,已經成為大腦記憶模式,肩頸緊繃,背部就像被無形繩索,兩端用鉗子緊緊坎住,我以為我早已習慣工作壓力,但未被溶解的悲傷,一直都在,啃食我的靈魂,讓我在憂鬱和焦慮中來回的擺盪,我已經與行屍無兩樣,熟稔的工作模式,只是自動導航,在需要決策的工作裡,我的大腦唯一清醒的空間。其他,早已散落癱倒在地。
請了三個禮拜的假,因為我已經沒有退路,對睡眠問題的絕望,知道再不停下來,人會垮掉,就來不及了。事實上我可能需要至少一年,甚至更多時間來處理我一直逃避的悲傷。
這段時間,凡是對我有所幫助的,我都去做,吃藥、心理諮商、能量治療、中醫針灸,我是那麼努力地想讓自己變好,卻在半年間不斷往下。我拍鳥,我畫畫,我做菜,我參與公益……這麼多的事用來逃避悲傷,然後發現,悲傷還是在那裡孤零零地等著我。
兩年前,我失去了我的摯愛,如果生命有排序,他就是第一。其他的對在最糟情況下的我來說,其實都沒有太大意義。工作成就、拍鳥樂趣、朋友往來、做菜社團……一樣樣都因為第一的失去,慢慢慢慢地失去意義。
照顧先生的三年,癌症復發,我們更加相愛,最後半年,我一直祈禱上帝給我們多一段時間相處,給我多一點時間準備,當摯愛的大樹在三天內急轉直下,我是盤延而上的藤蔓,散落癱軟一地。我還記得自己多麼平靜地送他,放著他最愛的《月光》為他淨身,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他蓋棺。
之後我投入工作,在休假那兩週,我痛哭哀號,以為門廊上來的烏秋是他與我的對望,認定音樂台播放的《月光》是他送來的相思曲音。兩週後上班,我只允許自己哭一分鐘,不敢想、不敢望。外表上平靜無波,現在的身心科醫生告訴我,我有unresolved grief(未解決的悲傷)。
親愛的,對不起!我以為不看就可以把悲傷藏到底處,原來它還是孤零零地站在那裡。我不敢整理衣物、照片,我害怕自己沉下憂鬱海,浮不上岸,但終究我的悲傷沒有溶解。休假前,我在博客來書店打了喪偶兩個字,跑出一堆書,我選了死亡與生命手記、我還沒準備說再見、面對失去好好悲傷、It’s ok that you’re ok.我想自療。我不是世上唯一失去一半的悲傷者。我需要有人告訴我,如何處理巨大的哀痛。
每個人都有悲傷,臉書上我分享拍鳥、做菜、公益,不代表我安頓好了我的身心靈。每一個悲傷者,可能是失去父母、伴侶、子女,甚至是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你最愛的寵物,悲傷不能比較。
悲傷吧,沒有關係。悲傷的存在,代表我還能知覺,我要正視你。
這一頁何時能翻過去?我不會像勵志作品一樣,寫一個充滿陽光的期盼和結局。我只想很誠實的面對自己、說一個努力想翻頁的故事。
‧推薦序
走在崩潰的懸崖邊,始終沒有放棄自己
資深媒體人/李艷秋
捧著嘉蕊這本書,像是捧著她血淋淋的心,眼睜睜看著這顆心無助、掙扎、傷痕累累,好想用OK 繃把傷口貼起來,或是有個釘書機可以把裂縫補起來,可是,除了跟著她的文字一起驚濤駭浪,除了隨著她的創痛一起淚流滿面,我們什麼都做不了,什麼忙都幫不上,這種無力感,真的讓人很痛苦。
嘉蕊在面對崩天裂地的新聞時,總是像座沉穩的大山,冷靜的發號施令、調兵遣將,條理分明的制定採訪計劃,給前線打仗的同仁安排好所有的支援,只有她微微顫抖的雙手,洩露些許澎湃激動的情緒,那是一個新聞人在碰到歷史性的大事件時,從靈魂裡燃燒出的悸動。
在同事眼中,嘉蕊是值得信任、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總是護他們周全的長官;在長官眼中,嘉蕊不但是常勝將軍,更是一位不安現狀、力求突破的前瞻者,新的想法、新的計劃源源不斷,不論上司下屬,嘉蕊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個幸福安心的存在。
但我們不知道,當嘉蕊在人生中失去讓她幸福安心的力量時,她會怎麼樣?我們後來心痛的得知,嘉蕊這兩年來,都走在崩潰的懸崖邊,人生中排名第一的力量驟然消失,她隨時都會墜落。
嘉蕊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她會在跌落前一刻,爬著去急診室求救;也遵循醫生的協助,從信仰、工作、拍鳥、下廚、做公益中試圖找到重心,她用各種方式想拉自己一把,這本書也是她試圖治療自己的方式之一。
嘉蕊在書寫這本書的時候,看得出情緒及心理狀態的不穩,每個字都堆積著滿滿的淚水,那真的好痛,是揪心捶肝,看不到底的痛。她的記者之筆依舊條理清晰,用詞精準,情深意切,對先生治療癌病過程之累,以及自己對抗身心症之苦,全都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
我其實不能確定嘉蕊出版這本書是不是對的?但如果每看過一個人,就能減一分嘉蕊的痛,那就出吧!我們雖然什麼忙都幫不了,但我們可以讓嘉蕊知道,她並不孤單,她的故事,讓更多人獲得力量,更珍惜所有。
嘉蕊,我們都在,可以的話,繼續寫吧!
最好的陪伴,就是默默閱讀本書
旅行作家/邱一新
從在TVBS認識嘉蕊,迄今已近二十載,每次遇見,她都呈現一種專業、積極、捷思、樂觀、理性和給予者的形象,為媒體人形塑一個仰望的典範。
突然間,她用這本書揭露自己脆弱真實的一面,我們才恍然驚覺二年來她暗自經歷了痛失摯愛、記憶折磨、睡眠障礙、身心症困擾……像這般如法國精神分析學家艾比亞勒所言「坦然脆弱,敢於脆弱」的勇氣,委實令我震驚、敬佩與珍惜。
雖然她挖掘的創傷記憶是許多人遲早要發生的共同面對,只不過多數人會選擇隱藏真實的情緒,寧可在暗處自虐、在黑夜中泣不成聲,也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面對人生的各種失去,包括摯愛、親情、健康、戀情、婚姻、工作、智力等各種失去,周遭總有許多伺機而動的「關切」,鼓勵你「正向思考」,企圖「幫助」你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殊不知這種「關切」有時候比冷漠還殘酷。在書中,我們發現,作者的選擇是沉浸在自己的哀傷裡,明顯是為了拒絕遺忘,企圖延續過去的幸福記憶,或也是刻意與自己取得和解的一種生存方式,就像希臘式悲劇,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和苦難,最終會衍生出一種體認:比起遺忘或失憶,選擇悲痛承受會讓人生更加完整。況且,記憶像迴旋鏢一樣,丟出去又會轉回來,沒接好還會傷到自己。
為什麼要勉強自己正向思考呢?什麼又是正向思考呢?
為什麼一定要治癒創傷記憶呢?什麼又是治癒呢?
人生的若干失去,若能勇敢地去面對、去思考對於生命所帶來的意義,有時候未必是真正的失去,說不定還可以幫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行過「死蔭的幽谷」。
在這個黑暗時刻,嘉蕊做出一個決定:書寫──也是我的建議,讓「關切者」有機會成為一個好同事、好朋友,去了解她的真實心情和感受;甚至,為那些同樣深受其苦者發聲,原來他們的世界是這樣過日子這樣看事情的。
可嘉蕊的書寫,勢必一次又一次地召喚記憶,鉅細靡遺的挖掘自我,與自虐並無二致,所帶來的創傷和悲痛難以名狀,致使她的書寫具有普世意義──書裡有許多描述,正是那些失去者共同面對的景況,或許,默默地理解,便是旁人對他們最好的關切,我相信這個「提示」,也是本書最重要的價值之一。
本書之令人動容也在於,人在世上消失了,透過「再記憶」(rememory)可以把那個人的樣貌、聲音、舉止和互動,依舊保存在他曾經生活的空間,說不定這是失去者在悲慘世界中通往幸福時光的唯一通路。
所以,為什麼要強迫自己壓抑記憶的召喚呢?
但這種反覆仰賴再記憶來提供「不真實的存在」,往往成為一種令人不勝唏噓和困擾不已的創傷記憶,慶幸的是,嘉蕊透過意識流書寫、透過細節的敘述,又找到另一種重返幸福時光的方式──無可避免,哭完了還得繼續寫下去,但我確信她已經有了面對絕望的薛西弗斯式勇氣。
媒體的本質是挖掘,不只是要求真相,更大的意義在於,不容許遺忘,身為媒體人的嘉蕊選擇書寫,或許也有這個潛因,可她需要比旁人更巨大的勇氣,甚至冒著輿論審判的風險,但她沒有因此卻步,我愛故我在,在字字血淚中挺身而進,還提出她回應悲痛的方式一二。
譬如遁入山林拍攝飛鳥、創立「愛做菜」社群,皆是嘉蕊近二年嘗試攀爬的布魯克斯「第二座山」,提醒自己也提醒失去者,在這個世界上仍有許多美好值得去追求,因而活出意義來。
所以,閱讀本書更積極的意義,不在於探究忘年之愛的來龍去脈,而是去理解失去者的心理運作,如何與創傷記憶搏鬥,又如何面對活著這件事。
這本書的生命故事固然屬於個體層面,但作者刻意扮演創傷記憶捍衛者的勇氣,對那些同樣念茲在茲的失去者,頗有淑世價值──勇敢地去追索內心世界的甜蜜與酸楚,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回憶便成為作者的悼念儀式,書寫便具有轉移創傷的十字架意義了。
就像大文豪馬奎斯所言「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什麼,又如何記住」,嘉蕊便以這種「活著是為了說故事」去回憶、去書寫、去創造另一半還活著的永生意義,頗有一種魔幻寫實的味道──由此觀之,或許我們對「作家孫嘉蕊」的認識才剛開始。
我一向主張,朋友間不多問是一種關照,也是一種情懷。所以,作為她的同事與朋友,或許最好的陪伴,就是默默閱讀本書,當一個好讀者。
‧摘文
復發的衝擊
時光回到五年前的八月。飯桌上,他一直靜默著。突然放下碗筷,輕輕地說,例行的回診好像有點狀況,吳醫生說要再去仔細複檢。我心一沉,復發了嗎?二○一○年先生得大腸癌2A期,經過開刀,五年來,我常常驚夢癌症復發,現在是在夢境之中吧……
復檢日期排了嗎,越快越好。我立刻回神,打給醫院公關秀珍,請他幫忙務必往前調整複檢日期,這一頓,再也吞不下任何一口飯菜。
當年他大腸癌開完刀,我就告訴他不要再喝酒了,喜歡交友的他,天天和朋友小酌,然後依然菸不離手,我的勸誡,已經變成嘮叨,我不想成為嘮叨的女人,但我自責,是我的縱容,才導致他癌症復發,這五年他每天過著和發病前一樣的快活日子,我卻常常惡夢中驚醒,如今惡夢成真了!
自責的不只如此。在檢查出異狀前一個月,我們才在附近租了一塊靠山的農地,每天我六點多起床,就往農地跑,拔草、墾土、整地、播種。我清晨上工,傍晚換我先生三四點去除草,繼續我們的田野生活。我們在田地的門口,立起一個Sunny’s的甜蜜招牌,在入口架起一座絲瓜棚、讓它也爬上百香果,田邊一個廢棄的浴缸,我們買了荷花鋪滿一缸。農地邊一條小溝,也滿了睡蓮,溝裡有魚有蝦。我們享受一個月流汗播種,種九層塔、生菜、番茄……,這麼快活健康的日子,你怎麼會癌症復發?
我深深自責,是我要過都市農夫的生活,才會租下這塊地。我每天上班前,享受荷鋤墾土的田野時光,他也每天汗流浹背回家,梳洗完後,就和朋友喝小酒吃晚餐。我長年的新聞工作,都必須到八點半才回的了家。是我把他搞太累了,才讓癌細胞有機可乘。我用這樣的邏輯不斷自責自己、是我害他癌症復發的。
為了證明自己的邏輯,我還問主治醫生,是不是因為他太辛勞才會癌症復發?醫生告訴我,一個月運動,不會讓癌細胞長成五-八公分。聽了醫生的說明,我並沒有變好,反而強迫症似地,捶胸頓足地失控痛哭,都是那塊地害了他,都是我害了他。常常還要他抓住歇斯底里的我,讓我冷靜下來。
理性的我知道,這是人們受到人生重大衝擊時最直接的反應──責備自己。但我就是不能控制地,找所有線索,是我沒有擋著他抽菸喝酒,是我要種田害他太勞碌,是我、一切都是我,無可自拔的自責。這樣不健康的心態,把我逼進身心症之門。
複檢結果,在肝臟分別發現八公分、五公分的腫瘤。三總找出腫瘤、肝臟外科主任共同會診。原主治直腸外科主任說,你們不要太緊張,就算復發,也不會馬上怎樣,再壞也還有一年半載,復發的病患裡,也有人生存率超過八年的啊。你們就先聽聽腫瘤科看怎麼處理,然後好好過日子,如果能開刀,平均也有三年好日子可過,就好好享受人生,去看看山看看海……。我真的不知道這些話是安慰還是打擊。
經過正子攝影明確定位,腫瘤科和肝臟外科會診結果,由腫瘤科主任來向我們說明,他輕鬆地說,孫小姐,你們放心,我們先化療三個月,把腫瘤先縮小,然後再請肝臟外科主任親手操刀,取出腫瘤。為了避免還有癌細胞殘留,手術後再做一次化療的流程。放心,沒事的。聽完會診,我依然不對搜尋相關資訊,大腸癌轉移肝臟開刀後五年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但也不斷找抗癌成功的案例,一遍又一遍,在擔憂和鼓舞之間擺盪。
我先生曾說,我是一個很難搞定的女人,因為我專注,當我專注工作上,二十幾年的職場生涯,一路被晉升拔擢,此刻我專注尋找抗癌的方法,卻又失控專注於責備自己。新聞場上天災人禍,地震、颱風、火警、摔飛機、再大的災難現場,我都可以保持鎮定,從容不迫地調兵遣將;如今面對我的最愛可能消失,在日子未來之前,我已經先發了強迫恐慌症,上班心神不寧,腦袋仿佛有個黑洞,不停吸收負能量。每天深夜兩三點還在找資料,或者半夜驚醒,每天醒了,就不斷自問自答,怎麼辦?怎麼辦?
於我,天要塌了!
勇敢的他,情緒沒有太大波動,朋友關心時,他都只淡淡地說,嘉蕊為了他犯憂鬱症了,如果當下看到我們兩人,我可能還比較像病人。表姐的兒子學中醫,表姐一家人特地來看我,侄子幫我把脈,脈象紛亂,其實我已經自主神經失調,失眠、胃痛、胃食道逆流,在陪先生抗癌之前,我像一個戰敗的小兵,毫無頭緒地卸甲繳械,孤立在戰場上,敵人還沒有開戰,我已癱軟。
我在身心症的路上
每次換身心科醫生,都要敘述從頭,再哭一次。失去另一半的人,哭成這樣,醫生第一個反應一定是,憂鬱症!人們對於身心科,睡不著的認知,也是憂鬱症。
三個星期前,這次又轉到一位夏醫生,他很認真聽完我的狀態,然後跟我說,你不是憂鬱症,你是躁鬱!他很仔細地問我的家族史,我外婆因為妯娌不合喝農藥自殺,我父親和母親的個性都很剛烈。那你的成就遺傳自誰?我回他我不知道,也許是我母親吧!中年先生就中風,她一個人要扛起家計,照顧先生還要養三個孩子,她賣早點,包子、饅頭、肉粽、炒麵、豆漿……下午還幫人洗衣服,所有能賺錢的活,她都做。母親這邊的家族史,大舅舅酗酒,很早就中風臥病在床,三舅也喜歡喝兩杯,惟獨母親對酒 精過敏,而我也遺傳了母親的體質。夏醫生和我聊了將近一個小時,他說他是一邊聊,一邊從家族史裡,尋找我的病因,我的鑽牛角尖、追求完美的個性,應該是來自母親為多。
然後拿一本他的著作解釋躁鬱症。你會有時創意不斷,開心連連,和朋友在一起,一點小事也異常興奮,感覺活力無限……是啊,正常人不都這樣?問題是我現在整個人狀況極差,我好好的時候是創意活力無限啊,幹新聞的不都要這樣,有熱情才撐得住這個耗費精氣神的工作。我一開始排斥我是躁鬱症。醫生自問自答,你一定有,大部分對工作有自許的人都有,「我也是啊」,啊,我的醫生也有躁鬱症?
你這個不是憂鬱,是睡不好讓你負面思考,不能只壓制你的鬱,這樣會讓你的躁越來越嚴重,因為沒有除躁。我先開藥妳吃吃看,等到秋天到了,妳的鬱期也會開始發作,到時候還要治療妳的憂鬱。因為是診所,方便天天回報狀況,不然大醫院就算醫生再關心妳,藥如果不適應會不舒服,妳也得等一週下次看診,就這樣在第一個禮拜,我開始讓醫生為我先夏天除躁,秋天除鬱。
回想自己的狀況,以往只要新聞做的不夠好,我就會直接點名罵人,新聞戰打贏了,可以開心到滿分,身心狀況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就拚命想還可以做什麼,讓收視率提高,一有空往外跑拍鳥,想把不好的狀況部分一起補回來,就這樣越來越焦慮,無法放鬆。二十四小時,連三小時的睡眠,我都知覺自己還在緊繃。 這是不正常的,還有對生病吃藥這件事非常擔憂無法離藥,就這樣焦慮已經多於憂鬱。
開始書寫悲傷吧沒有關係,是為了藉著書寫,釋放悲傷,而非自憐。我希望悲傷為我帶來力量。悲傷的核心是自我,對待悲傷的最重要課題就是對待自己。持續二十五年的新聞工作,我像一艘漂泊的船,在驚濤駭浪、暗潮洶湧中,我先生就是我的錨,他把我緊緊穩住……錨斷了。
我緊繃、焦躁、憂工作壓力,慮睡眠不足、一切的一切都因為沒有錨,船飄蕩著沒了方向。
一年半來狀況在這半年又往下走,我除了工作是精神的。我對自己的人生卻充滿絕望,在奧運轉播結束後,我向公司請了三個星期的長假。我知道三個星期我不會好,但每晚只有兩三個鐘頭的睡眠,又開始把我往下再拉。休假很快地已經過了兩個禮拜,從閱讀的案例裡,我學習把沒有安全感的負面狀態寫下來。失去另一半的苦痛、工作壓力、害怕自己身心無法復原的恐懼。一切的來自沒有安全感。找回安全感,就必須先正視它。悲傷吧、沒有關係,我書寫我的最痛,讓自己悲傷找到出口,也許不能完全交托,但至少不再全部深藏。
我不隱藏悲傷,在這段憂鬱睡眠的過程裡,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告訴我,他們或是他們的親友,也正在或曾經經歷失眠、憂鬱、躁鬱之苦。根據統計,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面臨憂鬱,十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身心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是躁鬱的,只是要看你的躁鬱是否已經干擾你的正常生活。有些人必須靠吃藥穩定情緒,有些人看起來正常,實際上卻是在自我合理化憤怒或異常開心地折磨別人或麻痺自己。過度的喜怒哀樂,都不健康。長官有躁鬱,再加上不知自制,就苦了下屬。夫妻有躁鬱,就天天尖峰相對,沒得安寧。你也許不到要吃藥控制的階段,但好好回想,讓自己控制你的情緒,不要讓躁鬱控制你。在生病之前都有過程。我現在還需要藥物幫助,提醒你,注意自己。
歐普拉和哈利王子,共同策劃了一系列關於身心症的影集,沒有經歷過痛苦,沒有陪伴過患者,你很難想像,身心症會如何啃食或摧毀一個人生。我的狀況並不穩定,曾經想過等完全痊癒後,再記錄下這一切,但悲觀的我,實在不知道何時才能重拾過去的自己,才能像大嫂說的就做平常做的事,快樂自然就會來了。That’s me you can’t see.我會繼續努力,如果你或妳的家人也為身心症所苦,要告訴自己,你不是唯一,You are not alone, and not lonely,我也還在身心症顛簸的路上,紀實這一切。
作者:孫嘉蕊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12-01 00:00:00
<內容簡介>
悲傷的核心是自我,
對待悲傷的最重要課題就是對待自己。
沒有經歷過痛苦,沒有陪伴過患者,你很難想像,身心症會如何啃食或摧毀一個人生。
面對失去,實在不知道何時才能重拾過去的自己……。
面對人生的各種失去,作者選擇沉浸在自己的哀傷裡,明顯是為了拒絕遺忘,企圖延續過去的幸福記憶,或也是刻意與自己取得和解的一種生存方式。
就像希臘式悲劇,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和苦難,最終會衍生出一種體認:比起遺忘或失憶,選擇悲痛承受會讓人生更加完整。
理解失去者的心理運作,如何與創傷記憶搏鬥,又如何面對活著這件事。
誠實的面對自己、說一個努力想翻頁的故事。
每一篇章,都是生命的銘記!
她用這本書揭露自己脆弱真實的一面,經歷了痛失摯愛、記憶折磨、睡眠障礙、身心症困擾……。
誠如作者所言,我也還在身心症顛簸的路上,紀實這一切。
走在崩潰的懸邊,始終沒有放棄自己。
★名人推薦:
李艷秋│邱一新
【專文推薦】
★目錄:
推薦序
自序
復發的衝擊
化療未開始,我進精神科
化療開始,勿亂投醫
廚娘的抗癌時光
手術順利、同溫層的溫暖
惡夢再起又復發了
失去
準備好了嗎?永遠不能!
雪落下的聲音
給自己一趟旅行
我的鳥朋友們
錯的時間沒有對的人
請善待你自己
我在身心症的路上
後記
<作者簡介>
孫嘉蕊
政大廣電系畢業。
25年新聞工作資歷,從工讀生一路歷經記者、社會生活中心主任、採訪主任、執行副總監,總監、副總。工作單位包括中視新聞部、TVBS 新聞台、東森新聞台。
現任東森新聞台副總。
★內文試閱:
‧自序
悲傷吧,沒有關係
人生真美好、我有一個美好人生。這兩句話多麼吸引人,幸福是一種知覺,有人生命坑疤坎坷,仍感恩幸福。有人看似人生勝利組,翻過面來,卻沉重地難以自承。我有一張漂亮的社會成績單。因為知道自己新聞工作是志業不是職業,我用園丁的心情工作,面對我花園的主人,廣大的受眾。上天也很寵我,讓我二十多年的職場生涯裡,即使有波浪,但終究付受相等。生命不是單行線,人生再美好,都有破洞,上天只是很平等地,讓我經歷生離死別,但這一頁,我翻了很久,翻不過去。上帝帶走我二十五年的最愛,所有的智慧,在這個關卡上,我卻像一個只會撒野的孩子,哭鬧的最後,我的心病了,我的靈傷了,我一路顛簸。
連續一年半的失眠焦慮,輾轉看了各大醫院,五六個身心科主任,我還是得不到一個好覺。每天三四個小時的睡眠,撐完順利轉播完奧運,我請了二十五年職場生涯裡,第一個長假,三個星期。
其實還是不夠的,我有那麼多的悲傷沒有處理,面對工作的無形壓力,我的焦慮在上班時,已經成為大腦記憶模式,肩頸緊繃,背部就像被無形繩索,兩端用鉗子緊緊坎住,我以為我早已習慣工作壓力,但未被溶解的悲傷,一直都在,啃食我的靈魂,讓我在憂鬱和焦慮中來回的擺盪,我已經與行屍無兩樣,熟稔的工作模式,只是自動導航,在需要決策的工作裡,我的大腦唯一清醒的空間。其他,早已散落癱倒在地。
請了三個禮拜的假,因為我已經沒有退路,對睡眠問題的絕望,知道再不停下來,人會垮掉,就來不及了。事實上我可能需要至少一年,甚至更多時間來處理我一直逃避的悲傷。
這段時間,凡是對我有所幫助的,我都去做,吃藥、心理諮商、能量治療、中醫針灸,我是那麼努力地想讓自己變好,卻在半年間不斷往下。我拍鳥,我畫畫,我做菜,我參與公益……這麼多的事用來逃避悲傷,然後發現,悲傷還是在那裡孤零零地等著我。
兩年前,我失去了我的摯愛,如果生命有排序,他就是第一。其他的對在最糟情況下的我來說,其實都沒有太大意義。工作成就、拍鳥樂趣、朋友往來、做菜社團……一樣樣都因為第一的失去,慢慢慢慢地失去意義。
照顧先生的三年,癌症復發,我們更加相愛,最後半年,我一直祈禱上帝給我們多一段時間相處,給我多一點時間準備,當摯愛的大樹在三天內急轉直下,我是盤延而上的藤蔓,散落癱軟一地。我還記得自己多麼平靜地送他,放著他最愛的《月光》為他淨身,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為他蓋棺。
之後我投入工作,在休假那兩週,我痛哭哀號,以為門廊上來的烏秋是他與我的對望,認定音樂台播放的《月光》是他送來的相思曲音。兩週後上班,我只允許自己哭一分鐘,不敢想、不敢望。外表上平靜無波,現在的身心科醫生告訴我,我有unresolved grief(未解決的悲傷)。
親愛的,對不起!我以為不看就可以把悲傷藏到底處,原來它還是孤零零地站在那裡。我不敢整理衣物、照片,我害怕自己沉下憂鬱海,浮不上岸,但終究我的悲傷沒有溶解。休假前,我在博客來書店打了喪偶兩個字,跑出一堆書,我選了死亡與生命手記、我還沒準備說再見、面對失去好好悲傷、It’s ok that you’re ok.我想自療。我不是世上唯一失去一半的悲傷者。我需要有人告訴我,如何處理巨大的哀痛。
每個人都有悲傷,臉書上我分享拍鳥、做菜、公益,不代表我安頓好了我的身心靈。每一個悲傷者,可能是失去父母、伴侶、子女,甚至是最好的朋友或者是你最愛的寵物,悲傷不能比較。
悲傷吧,沒有關係。悲傷的存在,代表我還能知覺,我要正視你。
這一頁何時能翻過去?我不會像勵志作品一樣,寫一個充滿陽光的期盼和結局。我只想很誠實的面對自己、說一個努力想翻頁的故事。
‧推薦序
走在崩潰的懸崖邊,始終沒有放棄自己
資深媒體人/李艷秋
捧著嘉蕊這本書,像是捧著她血淋淋的心,眼睜睜看著這顆心無助、掙扎、傷痕累累,好想用OK 繃把傷口貼起來,或是有個釘書機可以把裂縫補起來,可是,除了跟著她的文字一起驚濤駭浪,除了隨著她的創痛一起淚流滿面,我們什麼都做不了,什麼忙都幫不上,這種無力感,真的讓人很痛苦。
嘉蕊在面對崩天裂地的新聞時,總是像座沉穩的大山,冷靜的發號施令、調兵遣將,條理分明的制定採訪計劃,給前線打仗的同仁安排好所有的支援,只有她微微顫抖的雙手,洩露些許澎湃激動的情緒,那是一個新聞人在碰到歷史性的大事件時,從靈魂裡燃燒出的悸動。
在同事眼中,嘉蕊是值得信任、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總是護他們周全的長官;在長官眼中,嘉蕊不但是常勝將軍,更是一位不安現狀、力求突破的前瞻者,新的想法、新的計劃源源不斷,不論上司下屬,嘉蕊對他們而言,都是一個幸福安心的存在。
但我們不知道,當嘉蕊在人生中失去讓她幸福安心的力量時,她會怎麼樣?我們後來心痛的得知,嘉蕊這兩年來,都走在崩潰的懸崖邊,人生中排名第一的力量驟然消失,她隨時都會墜落。
嘉蕊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她會在跌落前一刻,爬著去急診室求救;也遵循醫生的協助,從信仰、工作、拍鳥、下廚、做公益中試圖找到重心,她用各種方式想拉自己一把,這本書也是她試圖治療自己的方式之一。
嘉蕊在書寫這本書的時候,看得出情緒及心理狀態的不穩,每個字都堆積著滿滿的淚水,那真的好痛,是揪心捶肝,看不到底的痛。她的記者之筆依舊條理清晰,用詞精準,情深意切,對先生治療癌病過程之累,以及自己對抗身心症之苦,全都鉅細靡遺的記錄下來。
我其實不能確定嘉蕊出版這本書是不是對的?但如果每看過一個人,就能減一分嘉蕊的痛,那就出吧!我們雖然什麼忙都幫不了,但我們可以讓嘉蕊知道,她並不孤單,她的故事,讓更多人獲得力量,更珍惜所有。
嘉蕊,我們都在,可以的話,繼續寫吧!
最好的陪伴,就是默默閱讀本書
旅行作家/邱一新
從在TVBS認識嘉蕊,迄今已近二十載,每次遇見,她都呈現一種專業、積極、捷思、樂觀、理性和給予者的形象,為媒體人形塑一個仰望的典範。
突然間,她用這本書揭露自己脆弱真實的一面,我們才恍然驚覺二年來她暗自經歷了痛失摯愛、記憶折磨、睡眠障礙、身心症困擾……像這般如法國精神分析學家艾比亞勒所言「坦然脆弱,敢於脆弱」的勇氣,委實令我震驚、敬佩與珍惜。
雖然她挖掘的創傷記憶是許多人遲早要發生的共同面對,只不過多數人會選擇隱藏真實的情緒,寧可在暗處自虐、在黑夜中泣不成聲,也要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面對人生的各種失去,包括摯愛、親情、健康、戀情、婚姻、工作、智力等各種失去,周遭總有許多伺機而動的「關切」,鼓勵你「正向思考」,企圖「幫助」你早日回到「正常生活」,殊不知這種「關切」有時候比冷漠還殘酷。在書中,我們發現,作者的選擇是沉浸在自己的哀傷裡,明顯是為了拒絕遺忘,企圖延續過去的幸福記憶,或也是刻意與自己取得和解的一種生存方式,就像希臘式悲劇,面對人生的各種困境和苦難,最終會衍生出一種體認:比起遺忘或失憶,選擇悲痛承受會讓人生更加完整。況且,記憶像迴旋鏢一樣,丟出去又會轉回來,沒接好還會傷到自己。
為什麼要勉強自己正向思考呢?什麼又是正向思考呢?
為什麼一定要治癒創傷記憶呢?什麼又是治癒呢?
人生的若干失去,若能勇敢地去面對、去思考對於生命所帶來的意義,有時候未必是真正的失去,說不定還可以幫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行過「死蔭的幽谷」。
在這個黑暗時刻,嘉蕊做出一個決定:書寫──也是我的建議,讓「關切者」有機會成為一個好同事、好朋友,去了解她的真實心情和感受;甚至,為那些同樣深受其苦者發聲,原來他們的世界是這樣過日子這樣看事情的。
可嘉蕊的書寫,勢必一次又一次地召喚記憶,鉅細靡遺的挖掘自我,與自虐並無二致,所帶來的創傷和悲痛難以名狀,致使她的書寫具有普世意義──書裡有許多描述,正是那些失去者共同面對的景況,或許,默默地理解,便是旁人對他們最好的關切,我相信這個「提示」,也是本書最重要的價值之一。
本書之令人動容也在於,人在世上消失了,透過「再記憶」(rememory)可以把那個人的樣貌、聲音、舉止和互動,依舊保存在他曾經生活的空間,說不定這是失去者在悲慘世界中通往幸福時光的唯一通路。
所以,為什麼要強迫自己壓抑記憶的召喚呢?
但這種反覆仰賴再記憶來提供「不真實的存在」,往往成為一種令人不勝唏噓和困擾不已的創傷記憶,慶幸的是,嘉蕊透過意識流書寫、透過細節的敘述,又找到另一種重返幸福時光的方式──無可避免,哭完了還得繼續寫下去,但我確信她已經有了面對絕望的薛西弗斯式勇氣。
媒體的本質是挖掘,不只是要求真相,更大的意義在於,不容許遺忘,身為媒體人的嘉蕊選擇書寫,或許也有這個潛因,可她需要比旁人更巨大的勇氣,甚至冒著輿論審判的風險,但她沒有因此卻步,我愛故我在,在字字血淚中挺身而進,還提出她回應悲痛的方式一二。
譬如遁入山林拍攝飛鳥、創立「愛做菜」社群,皆是嘉蕊近二年嘗試攀爬的布魯克斯「第二座山」,提醒自己也提醒失去者,在這個世界上仍有許多美好值得去追求,因而活出意義來。
所以,閱讀本書更積極的意義,不在於探究忘年之愛的來龍去脈,而是去理解失去者的心理運作,如何與創傷記憶搏鬥,又如何面對活著這件事。
這本書的生命故事固然屬於個體層面,但作者刻意扮演創傷記憶捍衛者的勇氣,對那些同樣念茲在茲的失去者,頗有淑世價值──勇敢地去追索內心世界的甜蜜與酸楚,若從這個角度來看,回憶便成為作者的悼念儀式,書寫便具有轉移創傷的十字架意義了。
就像大文豪馬奎斯所言「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什麼,又如何記住」,嘉蕊便以這種「活著是為了說故事」去回憶、去書寫、去創造另一半還活著的永生意義,頗有一種魔幻寫實的味道──由此觀之,或許我們對「作家孫嘉蕊」的認識才剛開始。
我一向主張,朋友間不多問是一種關照,也是一種情懷。所以,作為她的同事與朋友,或許最好的陪伴,就是默默閱讀本書,當一個好讀者。
‧摘文
復發的衝擊
時光回到五年前的八月。飯桌上,他一直靜默著。突然放下碗筷,輕輕地說,例行的回診好像有點狀況,吳醫生說要再去仔細複檢。我心一沉,復發了嗎?二○一○年先生得大腸癌2A期,經過開刀,五年來,我常常驚夢癌症復發,現在是在夢境之中吧……
復檢日期排了嗎,越快越好。我立刻回神,打給醫院公關秀珍,請他幫忙務必往前調整複檢日期,這一頓,再也吞不下任何一口飯菜。
當年他大腸癌開完刀,我就告訴他不要再喝酒了,喜歡交友的他,天天和朋友小酌,然後依然菸不離手,我的勸誡,已經變成嘮叨,我不想成為嘮叨的女人,但我自責,是我的縱容,才導致他癌症復發,這五年他每天過著和發病前一樣的快活日子,我卻常常惡夢中驚醒,如今惡夢成真了!
自責的不只如此。在檢查出異狀前一個月,我們才在附近租了一塊靠山的農地,每天我六點多起床,就往農地跑,拔草、墾土、整地、播種。我清晨上工,傍晚換我先生三四點去除草,繼續我們的田野生活。我們在田地的門口,立起一個Sunny’s的甜蜜招牌,在入口架起一座絲瓜棚、讓它也爬上百香果,田邊一個廢棄的浴缸,我們買了荷花鋪滿一缸。農地邊一條小溝,也滿了睡蓮,溝裡有魚有蝦。我們享受一個月流汗播種,種九層塔、生菜、番茄……,這麼快活健康的日子,你怎麼會癌症復發?
我深深自責,是我要過都市農夫的生活,才會租下這塊地。我每天上班前,享受荷鋤墾土的田野時光,他也每天汗流浹背回家,梳洗完後,就和朋友喝小酒吃晚餐。我長年的新聞工作,都必須到八點半才回的了家。是我把他搞太累了,才讓癌細胞有機可乘。我用這樣的邏輯不斷自責自己、是我害他癌症復發的。
為了證明自己的邏輯,我還問主治醫生,是不是因為他太辛勞才會癌症復發?醫生告訴我,一個月運動,不會讓癌細胞長成五-八公分。聽了醫生的說明,我並沒有變好,反而強迫症似地,捶胸頓足地失控痛哭,都是那塊地害了他,都是我害了他。常常還要他抓住歇斯底里的我,讓我冷靜下來。
理性的我知道,這是人們受到人生重大衝擊時最直接的反應──責備自己。但我就是不能控制地,找所有線索,是我沒有擋著他抽菸喝酒,是我要種田害他太勞碌,是我、一切都是我,無可自拔的自責。這樣不健康的心態,把我逼進身心症之門。
複檢結果,在肝臟分別發現八公分、五公分的腫瘤。三總找出腫瘤、肝臟外科主任共同會診。原主治直腸外科主任說,你們不要太緊張,就算復發,也不會馬上怎樣,再壞也還有一年半載,復發的病患裡,也有人生存率超過八年的啊。你們就先聽聽腫瘤科看怎麼處理,然後好好過日子,如果能開刀,平均也有三年好日子可過,就好好享受人生,去看看山看看海……。我真的不知道這些話是安慰還是打擊。
經過正子攝影明確定位,腫瘤科和肝臟外科會診結果,由腫瘤科主任來向我們說明,他輕鬆地說,孫小姐,你們放心,我們先化療三個月,把腫瘤先縮小,然後再請肝臟外科主任親手操刀,取出腫瘤。為了避免還有癌細胞殘留,手術後再做一次化療的流程。放心,沒事的。聽完會診,我依然不對搜尋相關資訊,大腸癌轉移肝臟開刀後五年存活率只有百分之二十……但也不斷找抗癌成功的案例,一遍又一遍,在擔憂和鼓舞之間擺盪。
我先生曾說,我是一個很難搞定的女人,因為我專注,當我專注工作上,二十幾年的職場生涯,一路被晉升拔擢,此刻我專注尋找抗癌的方法,卻又失控專注於責備自己。新聞場上天災人禍,地震、颱風、火警、摔飛機、再大的災難現場,我都可以保持鎮定,從容不迫地調兵遣將;如今面對我的最愛可能消失,在日子未來之前,我已經先發了強迫恐慌症,上班心神不寧,腦袋仿佛有個黑洞,不停吸收負能量。每天深夜兩三點還在找資料,或者半夜驚醒,每天醒了,就不斷自問自答,怎麼辦?怎麼辦?
於我,天要塌了!
勇敢的他,情緒沒有太大波動,朋友關心時,他都只淡淡地說,嘉蕊為了他犯憂鬱症了,如果當下看到我們兩人,我可能還比較像病人。表姐的兒子學中醫,表姐一家人特地來看我,侄子幫我把脈,脈象紛亂,其實我已經自主神經失調,失眠、胃痛、胃食道逆流,在陪先生抗癌之前,我像一個戰敗的小兵,毫無頭緒地卸甲繳械,孤立在戰場上,敵人還沒有開戰,我已癱軟。
我在身心症的路上
每次換身心科醫生,都要敘述從頭,再哭一次。失去另一半的人,哭成這樣,醫生第一個反應一定是,憂鬱症!人們對於身心科,睡不著的認知,也是憂鬱症。
三個星期前,這次又轉到一位夏醫生,他很認真聽完我的狀態,然後跟我說,你不是憂鬱症,你是躁鬱!他很仔細地問我的家族史,我外婆因為妯娌不合喝農藥自殺,我父親和母親的個性都很剛烈。那你的成就遺傳自誰?我回他我不知道,也許是我母親吧!中年先生就中風,她一個人要扛起家計,照顧先生還要養三個孩子,她賣早點,包子、饅頭、肉粽、炒麵、豆漿……下午還幫人洗衣服,所有能賺錢的活,她都做。母親這邊的家族史,大舅舅酗酒,很早就中風臥病在床,三舅也喜歡喝兩杯,惟獨母親對酒 精過敏,而我也遺傳了母親的體質。夏醫生和我聊了將近一個小時,他說他是一邊聊,一邊從家族史裡,尋找我的病因,我的鑽牛角尖、追求完美的個性,應該是來自母親為多。
然後拿一本他的著作解釋躁鬱症。你會有時創意不斷,開心連連,和朋友在一起,一點小事也異常興奮,感覺活力無限……是啊,正常人不都這樣?問題是我現在整個人狀況極差,我好好的時候是創意活力無限啊,幹新聞的不都要這樣,有熱情才撐得住這個耗費精氣神的工作。我一開始排斥我是躁鬱症。醫生自問自答,你一定有,大部分對工作有自許的人都有,「我也是啊」,啊,我的醫生也有躁鬱症?
你這個不是憂鬱,是睡不好讓你負面思考,不能只壓制你的鬱,這樣會讓你的躁越來越嚴重,因為沒有除躁。我先開藥妳吃吃看,等到秋天到了,妳的鬱期也會開始發作,到時候還要治療妳的憂鬱。因為是診所,方便天天回報狀況,不然大醫院就算醫生再關心妳,藥如果不適應會不舒服,妳也得等一週下次看診,就這樣在第一個禮拜,我開始讓醫生為我先夏天除躁,秋天除鬱。
回想自己的狀況,以往只要新聞做的不夠好,我就會直接點名罵人,新聞戰打贏了,可以開心到滿分,身心狀況時好時壞,好的時候就拚命想還可以做什麼,讓收視率提高,一有空往外跑拍鳥,想把不好的狀況部分一起補回來,就這樣越來越焦慮,無法放鬆。二十四小時,連三小時的睡眠,我都知覺自己還在緊繃。 這是不正常的,還有對生病吃藥這件事非常擔憂無法離藥,就這樣焦慮已經多於憂鬱。
開始書寫悲傷吧沒有關係,是為了藉著書寫,釋放悲傷,而非自憐。我希望悲傷為我帶來力量。悲傷的核心是自我,對待悲傷的最重要課題就是對待自己。持續二十五年的新聞工作,我像一艘漂泊的船,在驚濤駭浪、暗潮洶湧中,我先生就是我的錨,他把我緊緊穩住……錨斷了。
我緊繃、焦躁、憂工作壓力,慮睡眠不足、一切的一切都因為沒有錨,船飄蕩著沒了方向。
一年半來狀況在這半年又往下走,我除了工作是精神的。我對自己的人生卻充滿絕望,在奧運轉播結束後,我向公司請了三個星期的長假。我知道三個星期我不會好,但每晚只有兩三個鐘頭的睡眠,又開始把我往下再拉。休假很快地已經過了兩個禮拜,從閱讀的案例裡,我學習把沒有安全感的負面狀態寫下來。失去另一半的苦痛、工作壓力、害怕自己身心無法復原的恐懼。一切的來自沒有安全感。找回安全感,就必須先正視它。悲傷吧、沒有關係,我書寫我的最痛,讓自己悲傷找到出口,也許不能完全交托,但至少不再全部深藏。
我不隱藏悲傷,在這段憂鬱睡眠的過程裡,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告訴我,他們或是他們的親友,也正在或曾經經歷失眠、憂鬱、躁鬱之苦。根據統計,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會面臨憂鬱,十個人就有一個人有身心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是躁鬱的,只是要看你的躁鬱是否已經干擾你的正常生活。有些人必須靠吃藥穩定情緒,有些人看起來正常,實際上卻是在自我合理化憤怒或異常開心地折磨別人或麻痺自己。過度的喜怒哀樂,都不健康。長官有躁鬱,再加上不知自制,就苦了下屬。夫妻有躁鬱,就天天尖峰相對,沒得安寧。你也許不到要吃藥控制的階段,但好好回想,讓自己控制你的情緒,不要讓躁鬱控制你。在生病之前都有過程。我現在還需要藥物幫助,提醒你,注意自己。
歐普拉和哈利王子,共同策劃了一系列關於身心症的影集,沒有經歷過痛苦,沒有陪伴過患者,你很難想像,身心症會如何啃食或摧毀一個人生。我的狀況並不穩定,曾經想過等完全痊癒後,再記錄下這一切,但悲觀的我,實在不知道何時才能重拾過去的自己,才能像大嫂說的就做平常做的事,快樂自然就會來了。That’s me you can’t see.我會繼續努力,如果你或妳的家人也為身心症所苦,要告訴自己,你不是唯一,You are not alone, and not lonely,我也還在身心症顛簸的路上,紀實這一切。
最新生活新聞
-
-
嘉縣衛生局醫政科長林淑華獲113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最高殊榮
(26 分鐘前) -
再生小水滴、化解水危機 中科推廣再生水成為工業用水穩定來源
(26 分鐘前) -
盧臆雯寫島嶼政治與謀殺案 獲鏡文學百萬小說大獎
(27 分鐘前) -
藥物過敏恐致命!食藥署:服藥後注意6前兆
(3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