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1 | PChome書店
江戶城裡的異鄉人:一個幕末時代叛逆女子的一生
江戶城裡的異鄉人:一個幕末時代叛逆女子的一生
作者:艾美‧史丹利(amy stanley) 出版社:遠足 出版日期:2022-02-23 00:00:00
<內容簡介>
◇⊱—2020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傳記獎—⊰◇
◇⊱—2021美國筆會賈桂琳伯格傳記獎—⊰◇
◇⊱—2020英國巴美列捷福獎決選入圍—⊰◇
◇⊱—2021普立茲傳記文學獎決選入圍—⊰◇
對都市的憧憬、對生活的想望,
讓她成為眾人眼中離經叛道的逆女。
四個丈夫、五段婚姻,
幕末時代,一個闖進江戶的平凡女性,
透過與故鄉親族的魚雁往返,自身處境與心緒躍於紙端,
雪國越後與變動時代下的江戶如現眼前。
────
歷史學者艾美.史丹利
透過一批新潟市地方館藏的家書、清冊與帳本,
生動而立體地建構出一個幕末女子的人生,
更透過史料的補綴,重現那座將軍之城的各向風情。
一個出生在農村的僧侶之女──常野,想當然而地被期望過著與母輩相似的傳統生活。但在經歷了多次離婚之後,性格強烈的她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便逃往了江戶這座處於巔峰的繁華大都市,自立謀生。
以常野為嚮導,多彩的江戶與時代場景展現在讀者眼前,這是黑船到來的前夕,而日本即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個歷史上的關鍵時刻,常野從一個街屋跳到另一個街屋,嫁給了無主武士,並進入了官人的府邸工作。她的生活提供了一扇了解十九世紀日本文化的窗口,以及一個不顧社會習俗、犧牲家庭與聲譽,為自己創造新生活的非凡女性的罕見視角。
這部具有啟示意義的歷史寫作,以豐富的細節分層及優美行文,講述一個平凡女子的不平凡人生、一座偉大城是的蛻變,以及一種文化的異嬗。
────
新潟縣立文書館的石神村「林泉寺文書」中,保留了天和三年(一六八三)到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共二九○八件史料文獻,含括石神村全村的戶籍名簿、房屋地契、徵稅令狀等,其中關於常野的文書佔了一百三十件,堪稱當中最精采的部分。年代久遠的家書與零星的財產清冊娓娓道出了一段顛沛不羈的過往,作者以其優美的筆致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江戶隆冬的越後山村,從兩百年前的斷簡殘編中拼湊推敲,細膩爬梳一位看似平凡的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本書特色:
‧藉由兩百年前的百餘封文書,推敲拼湊出一段不尋常的近代日本女性生命史。
‧一部考證翔實、文采動人的傳記小說,也是女性史與庶民史書寫的典範。
★名人推薦: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艾美.史丹利在茫茫史料中,發現了一段充滿強韌生命力的人生故事,並將它編織成一幅十九世紀初江戶的美麗織錦。當治學嚴謹的歷史學者同時也是才華洋溢的說書人,穿越時光不再只是空想。
──《武士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Samurai)作者
二村珍妮絲(Janice Nimura)
一本迷人的精彩好書。早在改名東京之前,江戶就是世界上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艾美.史丹利藉由一位出身鄉下寺廟的驕縱女子(常野)的人生,帶領讀者穿越江戶。常野一生經歷了四段婚姻,不顧一切想逃離沉悶乏味的鄉下生活。過程中,她打破了日本女性一切溫順的刻板印象。史丹利透過常野的書信與家族史料,讓她重新復活,編織出扣人心弦、不同凡響的歷史小說,豐富描繪出幕末日本對西方開國前夕的樣貌與時代氛圍。
──《藝伎》(Geisha)作者
麗莎.多爾比博士(Dr. Liza Dalby)
艾美.史丹利這部令人嘆為觀止的傑作,再現了常野(活在十九世紀初的日本,被人淡忘卻絕不平凡的江戶女子)身處的世界,魅力十足又發人深省,堪稱歷史學者的創作典範。這是本充滿魔力的書。
──《太平天國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帝國暮色》(Imperial Twilight)作者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
以充滿想像力的口吻,講述十九世紀日本某位有著不凡決心的平民女子。精準捕捉主角獨立倔強的靈魂,與予以打壓重創的社會體制,結合史實,讓常野的一生充滿懾人的說服力。
──《戰爭記憶》(War Memory)作者
凱若.葛露克(Carol Gluck)
這些保存完好的僧侶之女的家書,經過作者嚴謹細密的分析,探照出一場人生如戲的小人物歷史,無疑將打破世人對「傳統」日本女性所有的刻板印象。主人翁常野遭遇的挫折與自身的決心,以及冷靜務實的態度,即使跳脫她身處的特定時空,亦足以作為世上所有女性真實情感的寫照。本書平行交織著幕末大時代的背景,隨著西方列強不祥的戰鼓聲逐步逼近,非但沒讓這段歷史相形黯淡,反而彰顯並驗證了忠於自我的女性生命經驗的重要性。本書節奏簡潔明快,展現高超的文字藝術,提升了女性歷史的地位,更超越所謂主流史學的層次。
──《日本歷史中的女性與階級》(Women and Class in Japanese History)作者
殿村(Hitomi Tonomura)
這是一部用心考究、筆觸優美兼具大膽想像力的歷史小說傑作。艾美.史丹利一人分飾二角,以歷史學者作為偵探及說書人的身分,織就出一部平凡中見不凡的女性與其所屬、處於時代交替的特殊城市的精彩故事。在書架上,本書值得與《馬丹蓋赫返鄉記》(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胡若望的疑問》(The Question of Hu)以及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雙面葛蕾斯》(Alias Grace)並列。
──《守夜:懸崖上的香港》(Vigil: Hong Kong on the Brink)作者
傑佛瑞.瓦瑟史崇(Jeffrey Wasserstrom)
★媒體推薦:
艾美.史丹利將常野這個叛逆不羈女性所處的世界描寫得活靈活現,每每放下書本總讓人難以將自己拉回現實。這是部忠於歷史的小說,此書之所以迷人,不僅在於常野為了追求女性自決,不願向命運低頭的頑強抵抗,同時也多虧了史丹利令人稱羨的文筆,讓我們身歷其境,與常野一起生活在十九世紀的幕末江戶。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描寫精細入微,帶著敏銳的同情娓娓道來。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透過常野,史丹利幻化出一個熱鬧繽紛的幕末世界……她刻劃了江戶由盛轉衰的加速敗亡,宛如施展魔術,讓一座已經消失無蹤的城市活生生重現讀者眼前,完好如初。
──《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
回顧充滿變動的時代中,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打破獨尊男性(偶爾也有女性)的偉人史觀,獨樹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常野留下的書信相當精彩,清楚展現一位好強堅毅的女子身影,為了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求生,面臨種種阻礙……。生動描繪雪國越後的鄉間樣貌,以及常野所生活的江戶風情。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作者藉由飽受父權壓迫的女主角所留下的珍貴史料,為一個既美麗又殘酷、逐漸被世人淡忘的世界揭開面紗。
──《經濟學人.好書精選》(The Economist, best of roundup)
以精湛的敘事,費盡心思考究幕末日本開國前夕,某位平凡女子的一生……。本書是繼伊凡.莫瑞斯(Ivan Morris)的《光源氏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Shining Prince)之後最引人深思的日本小說。
──《亞洲書評》(Asian Review of Books)
令人驚豔……教人深陷其中,不忍釋卷。
──《衛報》(The Guardian)
生動描繪十九世紀日本繽紛多彩的生活樣貌……史丹利以恢宏格局及細膩洞察力,重現了日本幕府時代。
──《國家書評》(National Review of Books)
常野叛逆而不凡的人生軌跡全都記錄在她的家族文獻中,她所踏出的每一小步,即使是最平凡無奇的嘗試也令人著迷。儘管她與家人的口角與勝利(為了和服與在武家打雜幫傭一事)在文獻中只有匆匆一瞥,但史丹利縝密細心地爬梳考究填補了這些闕漏,生動重現江戶時代長屋大雜院的生活及審判現場、庶民衣著與飲食風情。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文筆優美,運用豐富想像力重新建構出一位平凡中見不凡的女性生平。作者爬梳瑣碎零散的史料,尤其是女主角家族文獻中的相關書信,從中挖掘意義。
──《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常野的家書、清冊與帳本,連同其他家人大多數的信件被妥善納入林泉寺的文獻並歸類建檔,史丹利透過這些微小卻重要的線索,以優美而專業的筆觸,重新拼湊出她的一生。事實上本書最先讓人注意到的,是它讀起來雖然像小說或傳記,但字字句句皆忠於史實。近九十頁的註腳、書目及索引,足見史丹利在考究上煞費苦心。
──《報書人書評》(Bookreporter)
艾美.史丹利的新作相當精彩,讓普羅大眾有機會一睹如此豐富的史料,更可為初次造訪江戶(近代早期數一數二的偉大都城)的時空旅人提供入門指南。
──《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這部作品不只呈現出一座城市在面臨重大文化轉向之際的真實樣貌……也刻劃出女主角鮮明的性格,從頑強的獨立意識到她的堅忍與自稱之「暴躁脾氣」,無不讓人深刻感受其剛烈不羈。史丹利藉由這些書信、帳本及家族文獻,重現了常野所處的世界,以及她這位「聰敏慧黠、精明幹練」的江戶女子。
──《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
以某位活在美國海軍准將培理於一八五三年來日、日本解除鎖國數十年前的女性生平,生動描繪並深入探究十九世紀的幕末日本,發人深省,保證讓熱愛日本文化及女性歷史的讀者陶醉不已。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 Weekly)
歷史學者史丹利結合她對日本文化的深刻瞭解,生動描繪出這個東洋島國的時代面貌,以一位不肯向命運低頭的女性為主角,講述她的奮鬥與掙扎……一個消失已久的世界,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
──《科克斯書評》(Kirkus)
常野雖已作古,但歷史學家史丹利在這部令人屏息的作品中,重新賦予她生命,也讓江戶都城的迷人風情躍然紙上。本書講述某個大時代小人物的不凡人生,令人耳目一新。
──《書單雜誌》(Booklist)
★目錄:
人物介紹
地圖
翻譯說明
序幕
第一章 遙遠的彼方
第二章 越後歲月
第三章 遠走他鄉
第四章 大雜院內的江戶
第五章 武家的寒冬
第六章 煥然「衣」新
第七章 幕府的遠憂
第八章 南町奉行所
第九章 尾聲
後記
致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艾美‧史丹利(Amy Stanley)
美國西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住在伊利諾州的埃文斯頓,但東京永遠是她在世界上最愛的城市。
譯者:林士棻
國立高雄第一科大口筆譯研究所畢業,現從事文字加工業。譯╱著作包括《台南風格私旅》兩冊、《清潔女工手記》(合譯)、《失控的群體思維》、《共濟會,被隱藏的世界史》等十餘本。
★內文試閱:
‧序
西元一八○一年元旦,新世紀的第一天,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推開剛落成不久、清冷的白宮大門,準備舉行公開招待會。另一方面,大西洋彼端的倫敦,教堂鐘聲響起,宣告大不列顛與愛爾蘭王國的締結,全新的英國國旗(米字旗)首度冉冉升起;在法國,拿破崙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策劃將來的征討大計,巴黎百姓卻無視大革命期間採行的共和曆法,照常慶祝著這個不被承認的傳統年節。縱使十八世紀已經成為歷史,時代革命的浪潮依然猛烈衝擊著世界。展望未來,美國報紙做出大膽預測,不僅著眼國內,更放眼國際,關注世界各地的人們。當前社會思潮的趨勢,已從暴政、迷信、君主專制,轉向自由、啟蒙及共和政體。眾人一致認為,今後百年內,「世界局勢將出現更大的變化。」
然而,越過北美崎嶇大陸上的曠野與高山,在遼闊多變的大洋彼端,遙遠的東方國度卻宛如平行世界,渾然不知值得紀念的新時代已然來到,更毫無舉杯歡慶、放眼未來的理由。日本列島上,人們遵循著傳統曆法,只有少數人知道這一年是西方人的一八○一年。對大多數日本人而言,這一年是寬政十二年,並非新紀元的開始,而是江戶時代的中葉。自外於歐洲革命的時代變動,日本正平穩地度過另一段日益安定的太平盛世。日本國內已近兩百年未發生戰事;同一時期,歐洲在一次又一次血腥的宗教衝突中,局勢日益動盪不安;明帝國遭逢翻天覆地的亡國巨變,皇帝遭外敵斬首,新興國家崛起,見證海上霸權的興衰起落。然而,無論世界如何紛擾,日本始終與世無爭、天下承平,似乎就將如此一路延續下去。
大多數西方人熟知的一八○一年元旦,在日本不過是個普通的隆冬之日,換算成舊曆是十一月十七日。城裡,優雅仕女穿著層層疊疊的厚織和服;消防員居高遠眺,監視著火災的發生;街上則有小販叫賣著烤地瓜。而在鄉下,村民忙著修繕工具、編織草繩,照料冬季的蔬菜與蘿蔔,同時煩惱著該如何繳納賦稅。收成的季節已過,各種徵收年貢的令狀眼看就要到期。佃農上山伐林砍木,又到海邊撿拾一桶桶曝曬成干的海帶;在農村,人們將白米或大豆捆裝起來,集結成堆。有時,他們僅能勉強湊出現金支付。全日本六十六個令制國,每個村子都必須納貢,這是人民對地方藩主(大名)或將軍應盡的義務。當時幕府掌權的將軍是德川家齊,他以江戶作為根據地,統御天下。當時的江戶人口高達一百二十萬,是座繁華擁擠的大都會。
歲末隆冬,正是西方人歡慶的時節,但在日本,卻有數以萬計的徵稅文書經人繕寫用印後,以筆墨謄抄、信差派送,再透過農夫長滿厚繭的雙手,輾轉相傳。其中一張最後落入一位名喚右衛門的佛寺住持手中。他住在一處名叫「石神」的村子裡,距離江戶的商行與歌舞伎座要走上好幾天的路程。右衛門主持的佛寺位於越後國某座陡峻的山腳下,同時也是日本雪國中的豪雪地帶。村裡,寒冬鋪天蓋地襲來,籠罩著茅草鋪頂的木屋、草地及稻田。右衛門的鄰居們早已修好草鞋及雪靴,補強屋樑,用厚蓆包覆不耐嚴寒的作物,並在窗戶掛上蘆葦做的草簾。到了舊曆十一月,積雪已深達數尺,雪量與日俱增。當風吹起,田野颳起陣陣飛雪,吹積成堆,根本看不見村中蜿蜒的阡陌小徑與水渠。
右衛門一族世居以務農為主的石神村已經好幾代。過去他們曾是武家,根據家譜記載,先祖效力於人稱「甲斐之虎」的戰國名將武田信玄旗下。武田信玄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高明的戰略以及別具特色的鎧甲,頭盔上嵌著一副彎如月牙的金牛角。西元十六世紀,武田軍打過幾場當代最激烈的血戰,當時日本正逢戰國,群雄四起,各地武將爭相攻城掠地,毀郭燒城,集結萬千兵力,爭奪天下。也就是那時候,農民被迫離開村莊,流離失所;軍隊則四處征戰,不停轉移陣地,全日本的人口分布為之撼動,重新洗牌。久而久之,軍隊氣力耗盡,日本迎來疲軟的和平,右衛門的祖先最後就在越後南部安頓了下來。
十六世紀後期,戰國最後一位霸主,也就是幕府時代將軍的前身,將全國人民分為武士和平民兩種身分。每戶武家的戶長必須為家族未來的命運做出抉擇。想繼續當武士的人就得放棄農耕,駐紮在城下町(城外市鎮)的武士營舍,以便隨時待命,保護領主;選擇留在村子的人,則被要求放棄武士身分,並交出武器。武士享有特權,可任官職並獲得由大名或將軍賜予的薪俸。另一方面,農民也獲得擔保,終生無須上戰場打仗。右衛門的祖先選擇了後者,棄戎從農。
多年來,右衛門一族以務農維生並擔任村役人(村長)。他們為村裡調解糾紛、代政府收稅、擔任村民與領主之間的溝通橋樑,但其中有位祖先卻選擇走上不一樣的道路。他放下農書,轉而鑽研佛經,最後受戒出家,成為淨土真宗的僧侶。他集合信眾、主持喪事、唱誦佛經,並為信徒講解淨土宗派的道義:凡是相信阿彌陀佛救世願力之人,便能從無盡的苦難因果中解脫,往生極樂淨土。他在村裡設立了一座小寺,名曰「林泉寺」,右衛門一家至今仍住在那裡,過著照料家畜、管理村民戶籍,為信眾迎生送死的生活。
右衛門歷代先祖所做的抉擇,經過幾百年來的點滴積累,至今仍廣泛影響著他的日常生活。當年要是他們繼續從戎,現在右衛門就會繼承家業,成為武士。他會在腰間佩戴雙刀,象徵其武士身分。他住在城裡,下鄉時換穿正式的下裳(袴),梳起光亮的髮髻。其外表裝扮,從上到下,在在顯示出有別於庶民的身分與地位。但現在,他身上穿著笨重的袈裟,還剃了光頭。更重要的是,他得納貢。假使他出身武家,就會是統治階級,只管發放年貢割付狀、等著收稅,藉此賺取薪俸。只要世襲的武士身分不變,右衛門以及後代男性子孫都能保有穩定的收入,不愁吃穿。
儘管如此,即使在嚴冬中又收到一份徵稅令狀,對於祖先當年的選擇,右衛門還是無法抗駁。他其實相當富裕。他與妻子春真在去年生了個男孩,將來會是佛寺的繼承人。他們希望多生幾個,因為經濟還算寬裕,多養些小孩不是問題,右衛門的家業愈來愈興旺,一切都要感謝佛祖保佑。今年是相當難熬的一年,石神村大部分村民沒有他那麼幸運。上游河川氾濫,淹沒了村裡的水塘與田地;作物收成慘澹,各地農民頭目紛紛前來陳情,請求救濟。據他們說,有孤兒寡母挨餓受凍,也有人家因為繳不出年貢而逃之夭夭。但這些悲慘的遭遇全與右衛門無關,那些令狀對他而言,並非迫在眉睫的生死關頭,只是又多了一紙必須詳讀保存的公文而已。
右衛門繼承了滿滿好幾箱的公文書,其中有些歷史長達百年以上,摺成經文狀,塞在信封裡,集結起來裝訂成冊。他還留著幾十年前的年貢割付狀跟領受書(收據)、村民的陳情書及鄉里事務的公告、數十份典當土地的借貸契約、信眾往來的記錄、村民的「人別帳」(戶籍簿)、亡故者的死亡登記及法名清冊,甚至還有家裡為了他姊姊出嫁而添購的物品清單。這些文件林林總總,一點都不讓人意外。當時的鄉下人(包括女性),識字率之高令人咋舌。即使在農村,五名男性中就有一人能讀寫;而在大多數城市,這比率還要高出許多。日本人或許合力創造了可能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近代社會文書檔案系統,種類包羅萬象,包括由將軍的女眷在江戶城美侖美奐、一應俱全的房間裡,挨著亮漆桌几伏案所寫的書信;負責頒布法令、審判罪犯的武士所發布的公告與通知書函;農民記載購入的種籽及輪種田地的耕種記錄;大型商行及地方小店的帳簿;兒童上課時用廢紙隨手塗鴉的筆記;神社、港口、武士英雄、妖怪與樹木等各種形象的素描;屋宅平面圖、財產申報;關於西方「洋蠻」歷史的評述;行動書齋的館藏清單,以及主題包羅萬象的各種俳句。
寬政十二年冬,右衛門的文庫收藏依然乏善可陳。一箱箱的文件,內容千篇一律,條理有序地訴說著可想而知的故事:年年徵收的賦稅、村中女性的嫁娶清冊、林泉寺住持代代相傳的記錄文書,以及家族借出的貸款與累積的土地清單。也許這些文件的字裡行間隱藏著某些祕密,卻從未明說。這些文書檔案涵蓋的地域,大多限於越後國的一隅。在那個年代,遙遠的城市始終遠在天邊,深居江戶城的將軍不過是個抽象模糊的影子;幕府只是個沒有具體形貌、年年徵稅的機關。遠在大洋彼端,住在全新官邸裡的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在日本完全無人知曉。
然而,隨著右衛門保存的文檔數量日增,家中人丁愈來愈興旺,世界卻無聲無息地以幾乎難以察覺的腳步慢慢改變。很快地,他的文書庫藏將會出現自己難以想像的名字與年分,並潛藏著無法想見的衝突。正式邁入十九世紀的幾年後,右衛門的女兒常野出生,接下來的五十年內,她給右衛門帶來的煩憂,將比其他九個孩子加起來還要多。一路走來,她將寫出幾十封家書,每一封都由父兄妥善保存著。信中有怨懟,有欣喜;有絕望,有憤怒,當然也少不了道歉。她將不妥的字句劃去,修正重寫;對於先前信上所言也會矢口否認,堅稱那並非她的本意。她每次都會附上新的地址以便家人回信;那些地址以未知、怪異的字符寫成,拼湊成迥然不同的語彙。她不停地寫、不斷地寫,到最後,她與家裡的魚雁往返以及與她有關的書信,占去了右衛門的大半庫藏。常野的叛逆全寫在信上,她透過紙筆,以不同的聲音與形式暢所欲言,一發不可收拾;她的家人亦努力試著理解她顛沛脫序的生活,並阻止她繼續荒唐下去。他們似乎相信,只要透過不間斷的家書與財產清冊循循善誘,也許有望讓她回心轉意,變回他們心目中乖巧的女兒及手足。然事與願違,常野堅定的意志將重新主導林泉寺文庫的面貌,它所講述的,不再只是一套脈絡明晰、井然有序的家族史,而是一段截然不同的生命紀實:她的人生故事。
要是右衛門能預知未來,知道他所保存的文書暗藏著祕密,且有朝一日將被後人揭開,他對於那些裝滿文件的箱子或許會另眼相待。後來幕府覆滅、石神村被併入鄰市,林泉寺也走入歷史,多年以後,右衛門一家的文書資料輾轉來到將近一百三十公里外的新潟市,成為該市的公共館藏。研究人員仔細爬梳常野的生平,描繪出她的故事輪廓,並將她的書信全數放到網路上。一位外國學者獨自坐在研究室,透過電腦螢幕看著常野的親筆字跡:
娘親大人親啟,兒常野筆(密件)
娘親大人拜啟,敬祝春日安好。
兒日前行至江戶,因緣際會造訪神田皆川町,竟意外遭逢困厄!
────
右衛門將徵稅令狀妥善收存起來,在那之後過了兩百多年,我在大洋彼端的遙遠國度,另一個世界之外,讀到常野的家書。那年冬天,我趁著課堂的間隙,一次又一次回到研究室,隔著窗外紛飛的大雪,不停重新整理網頁,反覆回味。學期結束後,我搭上飛往東京的班機,那座舊名江戶的城市。我在東京轉乘新幹線,穿過右衛門家鄉的群山,只為了親睹常野的手稿:她的筆跡沿著紙頁一路迤邐而下,信上的摺痕依然清晰可見。我按下快門,拍了張照片,卻欲罷不能,又拍了一張,甚至幾十張。我單手抓著桌緣,時差加上害喜令我頭暈目眩。當時我已經懷孕,有了自己的小孩― 另一個長子,另一個家庭,另一段故事即將展開。
我一邊照顧兩個兒子,一邊慢慢認識了右衛門的子女:首先是常野,她的嗓門最大,最熱情,彷彿堅持要讓世人聽見她的故事。右衛門沒有留下家譜,我只好從上百份紊亂的文書中逐一抽絲剝繭,爬梳出其他人的名字。於是我認識了義融(常野的哥哥),一個內心不安、充滿矛盾的一家之主。右衛門退休後,所有文書紀錄由他接手保管。接著,我見到了排行最小的么弟義仙,他的字跡清麗明晰,還用「馬鹿」(笨蛋)來形容常野。
電腦螢幕上,每個人潦草的字跡化為數以百萬計的像素。我瞇起雙眼一一辨識,試圖將兩百多年前蜿蜒曲折的草書還原成熟悉的現代日文漢字。現代日語我能說能讀,也看得懂十九世紀的出版品,但對這些毛筆字幾乎沒轍。我專心看著常野用古老五十音寫成的文字,大聲朗讀,試圖找出詞語之間的斷句。我將兩本專門介紹「破體字」的古文字典拆開,以便隨身攜帶;小孩的尿布提袋、家裡廚房、辦公室地板上到處散落著皺巴巴的書頁。我寫信給日本同事求助,還找了一名研究助理專門謄錄建檔。多年來,我習慣將所有檔案存入手機,萬一在會議晚宴或計程車後座上遇見能夠解讀艱深文句的專家,就能隨時討教。最後,我自己也能讀懂其中大多數內容,因而逐步拼湊出整個故事:那是有關某位叛逆不羈的女性,某個爭執不斷的家庭,最後一代熟知的不是東京而是江戶的子民,活在舊曆的時代;從出生到死亡,終其一生都活在幕府的統治下。
倘若右衛門有知,他可能會懷疑自己習慣留存抄本及原稿,並且要長子義融如法炮製的做法是否妥當。他或許不希望他那荒唐女兒的事被人看到,更不希望流傳出去。他保存這些文書,不是為了將來被納入地方文獻的館藏、成為外國學者的史料。他可能更驚訝、甚至震撼的是,竟然會有某位身為人母的女性,不惜拋夫棄子,一次次遠渡重洋,只為了研究他的家書。要是知道她在這些孩子之中,對自私又惹人惱火的常野情有獨鍾,想必會更加錯愕。
話說回來,右衛門一家的歷史終究得以某種形式留存下來,而右衛門就跟他的先祖及後代一樣,生在一個繁文縟節、事事都得留下白紙黑字妥善保存的社會。身處新舊時代交替的邊緣,眼前就是後世所稱的十九世紀,很難說他還能有什麼標新立異的作法。在當時,他似乎別無選擇。
右衛門為今年的年貢割付狀造冊,不知該說是舊時代的最後一份還是新時代的第一份──關於即將結束的前者,抑或即將來臨的後者,他都毫不知情。但無論如何,他依然活在自己的故事裡,做著祖先做過的工作:繳納年貢,為將來的日子做準備;整理文書檔案,在那片靜寂無聲、雪白冰封的銀色世界裡,安居度日。
‧摘文
起初,常野為了出走所做的準備與一般人無異,不外乎一連串的瑣事,表面上看來就像每個女人都會做的日常雜務。但她心裡清楚,每個行動都是小小的背叛,累積起來就成了一個永難回頭的決定。
首先,她很快地清點了隨身行李:數件鋪棉的條紋縐綢和服,以及緋紅絲縐與茶色布料拼織而成的襦袢;拼布貼身襯衣、冬季長外掛、光滑的絲質單衣和服各一件;鏡子一面、髮簪一盒,以及紋樣手巾一套。她只會留下身上的單衣與深色外掛(旅途中他們得備妥足夠衣物禦寒),其餘皆準備脫手。她將東西打包好交給智侃,他已經找好仲介,由對方拿去典當變現。
常野萬般不捨,這些衣服不僅象徵她的身分(身穿保暖的鋪棉和服,整齊體面、頭插髮簪的寺院住持之女),同時也是她的傑作,是她多年來憑藉著耐心與正確的判斷,一針一線縫製而成的心血結晶。義融始終認為她對這些衣服的喜愛執著不可理喻。有一次,兩人為了她做給第一任丈夫的和服大吵一架:義融有意將它買下(他連錢都付了),常野卻要他把衣服還回去,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一針一線親手完成的作品,不能出讓。」常野堅稱。一如往常,無奈的義融只能透過文字發洩不滿,他在私人記事中寫下:「她實在太不可理喻了。」
十年後,經歷了三段婚姻的常野,將她心愛的衣服、鏡子、髮簪等物品交由陌生人轉賣,她無法親眼見到當舖老闆估價,對方也不在乎這些衣服是由誰縫製、最後一次穿是什麼場合、又怎麼會流落到他手上?他不會過問是誰急需這筆錢、目的為何?當舖很少關心這些,他們就只是接過衣服,遞上銅板與抵押收據。
常野對當舖不算陌生,因為她的弟弟們都習慣拿東西去典當換錢花用。有一次,不知是誰竟然當了義融的銀煙斗和她從大石田寄來的小袋,以及幾十本書庫的典藏,其中包括中國儒家的五經,引發軒然大波。
村裡的婦女也會上當舖,但她們得格外小心,以免受騙。大島村有位名叫富和的女子,她的悲慘遭遇成了家喻戶曉的案例。富和的父親是鄰村首富,當初動用了所有關係,將她嫁給高田的富商之子。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親事,出嫁也採最高規格,以農家來說算是相當風光。然而富和很快發現,嫁妝裡的絲綢及棉布和服雖然在家鄉令人印象深刻,但看在高田人眼裡卻是寒酸又過時。當時十三歲的她初為人妻又遠嫁異地,急著早日融入當地。於是她拿了其中幾件去找古著商,希望賣得好價錢以便添購新裝。對方與他的母親打量了這個怯生生、侷促不安的小女孩,一看就知道相當好騙。他們並未照實支付原先答應的金額,害她不夠錢買新衣,因而欠下店家債款。富和的丈夫及公婆得知後,立即寫了離緣狀將她送回娘家。畢竟誰會相信一個精於算計、懂得私下偷賣嫁妝,卻又蠢到被騙的新娘呢?最後富和的父親不得不遠赴江戶找出那名古著商並送辦。然而富和已經害得全家蒙羞,再也無望覓得如此好姻緣。
常野應該比誰都清楚人有多麼容易受騙;只要一次錯誤的選擇,就足以毀掉女人的一生。她當然明白人要衣裝的道理,也理解少了外在衣著的加持,她會失去得更快、更多,最終導致婚姻破滅,喪失名分與生活。但她已經下定決心擺脫這種人生,代價是必須典當心愛的衣物。
仲介從當舖帶回一張銀票與三枚金幣。智侃拿走金幣(說是要當作旅費),仲介則留下銀票。常野什麼都沒拿到,手上只剩她記下的典當清單:茶色拼布、緋紅絲縐、髮簪。秋去冬來,此後她將日復一日不斷重新衡量三者的等價關係:這些是她失去的東西,這就是它們的價值,也是她必須付出的代價。
離開高田之前,常野給叔父寫了信。他替她保管著三枚金幣,那是她之前賣掉東西的收入,要是他直接拿去當舖,就能在利息開始累積之前把衣物贖回。常野編了一個故事,詳細內容之後會隨著對象不同而變,而這是最早的版本。她在信中寫到自己身體狀況始終欠佳,打算和在高田結識的一群人共計五男八女結伴去泡溫泉。她的舊識智侃也會同行,但聽到他說沒有盤纏,她便將自己的衣物、髮簪、鏡子等物品拿去抵押變現,以解燃眉之急。解釋完當舖的交易方式後,她又補充說道:「順帶一提,從前我逢人就說有機會真的很想去江戶看一看。所以,我若是真到了江戶,一定會立刻給您寫信報平安。這兒有一夥人也要去,他們都是善良的好人,請叔父勿掛心。」
常野胸有成竹,用艱深複雜的漢字寫著,似乎篤定叔父會原諒她做出典當行李,並和陌生男子遠行的決定。她相信他會找出金幣,並直接去當舖替她將東西贖回,彷彿世上都是宅心仁厚的好人,她的如意算盤打得精,每次損失總能順利補救。常野心中的盤算或許還沒結束,這場交易終將無法打平,但她暫時不動聲色,未洩漏真實想法。之後她還會寫出更多封信。
────
常野與智侃走上熟悉的道路離開高田,他們若要回鄉也是取道於此。起初,一切顯得平凡無奇:寬闊的道路沿途石燈籠林立,一路深入高田南方山區,往常野童年舉目所及最高、最遠的妙高山方向蜿蜒而上。山腳下有個名為赤倉的溫泉小鎮,兩人在那裡留宿了幾晚,為接下來的旅程做準備。常野在那裡給叔父再寫了一封信,同樣以工整的漢字寫成,她後來表示,當時是智侃在旁監視指示她該如何下筆。信的內容大同小異,只有一處不同:如今她斬釘截鐵表示將前往江戶,投靠智侃在當地的親戚。她在信末署名「常野寫於赤倉」,將信寄出後,再度踏上旅途。
赤倉離關川關所只有幾步之遙,是沿途諸多檢查哨之一。這類道路關卡由各地大名或幕府旗下的武士駐守,檢查來往旅人的通行手形(通關證),為德川幕府於十七世紀江戶時代設置的治安機關,目的是監視地方勢力的一舉一動,避免他們對仍然不堪一擊的承平盛世造成威脅。關川是德川幕府最重要的軍事哨所之一,由於位置關鍵,緊扼北國街道通往江戶的樞紐,日本海沿岸的地方藩主若企圖謀反,皆會取道關川進軍江戶;而他們作為人質住在江戶的妻妾女眷為了安全,也會取道關川逃回藩國。因此,女性若無通行證,關川守衛不可能輕易放行;即使備有相關文件,也得接受嚴密審查。
常野倒是有個很好的理由──藉口要去溫泉地養病,如此一來便能向高田的官員申請通行證,但關所始終是個問題。即使有通行證,她還是可能會被拘留或索賄,況且她要如何交代與智侃的關係呢?或許更簡單的方法是,避開全副武裝的守衛與哨所繞路而行,改走另一條好幾千名做過同樣抉擇的女性所走出來的無名小徑。她們很清楚走這條路就不會被抓。若常野不介意鑽狗洞,有條路可以穿越關所,她可以趁夜行動,期望守衛正好轉移目光而未注意到她。再不然,她就得放棄北國街道,改走山腳下的小路,穿過稻田與森林,橫越茂密草原,途經農民氣憤難平、猜忌多疑的村莊。無論哪種選擇,她都得找人帶路,至得花幾十文錢。這又是另一項風險與必須付出的代價,她的帳簿再添一筆。
兩人在途中加入其他同路人的行列,翻山越嶺,結伴往江戶前進。隊伍中有些人要去善光寺,該寺莊嚴宏偉,是歷史悠久的佛剎,吸引成千上萬信徒朝拜。部分旅人則是饑荒僅存的難民,他們走投無路,逼不得已離鄉謀生。此外有更多人是定期往返的旅人與越後農民,後者在入秋後離開鄉下到江戶打工,到了春天再返鄉耕作。江戶人戲稱他們為「灰椋鳥」,因為這種鳥外表黯淡且聒噪又貪吃,每年冬季總會蜂擁而至。許多農民在江戶替人幫傭維生,雇主會提供他們幾個月的食宿,一趟江戶下來,他們總能掙到好幾兩金,滿載而歸。另外還有壯碩的彪形大漢,他們找到在錢湯提水燒柴的工作。有時他們也替人搗米,用龐大的石臼搗碎帶殼的稻穀,是相當繁重累人的粗活。城裡的人總是笑說越後來的新人吃苦耐勞又憨直,甚至自己扛著石臼上路,走北國街道來到江戶。
常野與智侃沿路前行,經過一個又一個宿場町(旅宿設施集中之地),有些地方旅籠(客棧)林立,櫛比鱗次,障子窗透出明亮的暖光;有些則簡陋荒涼,杳無人煙;還有些宿場,打扮俗豔的風塵女子在大街上夾道拉客,拽著男人的衣袖不放。然而也有些宿場視野開闊,可以清楚回望越後。天氣雖然還不太冷,但夜已深長,智侃付清住宿、添購伙食,還租了炊具與被褥。兩人從北國街道轉入中山道,繼續往江戶前進,身上的盤纏也愈來愈少。
途中,兩人與其他旅伴分道揚鑣後發生了一些事:在租來的被褥或是髒污的疊蓆上;就著冰冷的地面,僅以薄被裹身或在樹蓋掩映下;有時是靜謐的清晨,有時在深夜酒酣耳熱的歌舞樂聲中,常野蒙受了金錢難以衡量的損失──難以啟齒,也無須記得所有細節的侵犯。她雖然無法像平常一樣若無其事地在信末提起,也很難說忘就忘。後來她提起這段遭遇,以熟悉的婚姻話題作為掩飾,含糊帶過。她告訴叔父:「途中,智侃開始遊說我:『妳也知道我在江戶有親戚,他們肯定不會拒絕妳──既然如此,何不乾脆嫁我為妻呢?』我不想答應,但當時已經來到中途,無法回頭。他還說起單身女子在旅途中可能發生的種種遭遇,那不過是危言聳聽,他其實是在笑我。可是當時其他旅伴皆已離開,我別無選擇,於是就照了他的意思做。」在信中,常野寫得更加含蓄謹慎,她暗指智侃對她「心懷不軌」,並悲嘆自己識人不明,誤信其言。「畢竟他也不是外地來的陌生人。」她寫道。最後她又說:「我從未有過如此可怕的念頭,但智侃卻是從一開始就設局,想騙我嫁給他。」
常野始終走不出心中某種無以名狀的痛楚。她無法以言語描述自己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與某個不可能的對象所發生的關係。根據當時法律定義,這或許不構成強姦:幕府規定,強姦必須伴隨肢體暴力才成立。智侃以言語作為武器,脅迫常野就範,是種常見且能被接受的無形暴力,也是所有媒妁婚姻根本上預設的權利,而這正是常野想逃離越後的理由。她一再堅持,寧死不願再婚。然而,若是非得在兩者之間做出抉擇(與智侃發生關係,或獨自面對隻身上路的未知風險),她選擇忍辱前行。
常野的言行前後不一(先是反叛,而後默從),但最後都是出自同樣的算計。有些風險尚能忍受,有些則不然,她唯一的目標就是活出新人生,懷抱些許改變的希望,不想被困在孤獨的小村莊,與垂死的老人一起活埋等死。
即使常野能成功擺脫宿命的安排,她還是得為智侃的所作所為付出長遠的代價。儘管她與陌生男子私奔是事實,但她若堅稱只把智侃當成親人,例如兄長,事態或許有望轉圜,獲得家裡兄弟的諒解。此外,要是智侃也展現出應有的風範,他們甚至可能會承認他同為佛門子弟的身分,是護送常野前往江戶最適合不過的人選。但說法要是換成情侶私奔,就成了另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要解釋可沒那麼容易。雖然智侃所為不見得會被認定為強姦,但常野與他的關係絕對是不正當的男女姦情,幕府將之定義為未經女方家長核可的通姦關係。照理說,這足以構成犯罪,幕府可以下令將常野流放,不過實際發生的可能性不高,因為沒有人會舉報。反之更有可能的結果是義融會勃然大怒,認為常野悖德亂俗、敗壞門風,為家醜不斷的林泉寺再添一筆污點。
對常野來說,智侃的行徑將永遠提醒著自己識人不清、所託非人的錯誤。這或許證明了義融是對的:千萬不能讓常野自己作主。為了不讓她傷害自己與家人,她除了嫁人別無選擇,最好是交給別人安全看管,隱居越後一隅。一般而言,女性的能力不高,有些人就算並非愚不可及,也對世界一無所知。她們小小的心機算計,在雜沓紛亂的馬路上或男人敏銳的心思面前根本微不足道。一個備受呵護的寺廟千金,怎麼可能在江戶這樣的大都會獨自闖蕩?更何況天真如她,竟然僅因為對方操著熟悉的家鄉口音就信以為真。常野要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多年來始終在心頭上縈繞不去,她不斷想找出答案,編出某個藉口,或是一段故事。
沿著中山道前進,最後會看到一棵高大的朴樹,葉子從邊緣漸次枯黃。樹下牌子上寫著「斷緣樹」,一旁的神社裡堆滿小供品及陳情狀。當地傳說,想斷絕關係的男女可以剝下一片樹皮泡在熱水裡,再讓毫不知情的對方喝下。接著,彷彿施法般,兩人之間的緣結就會鬆脫,彼此糾纏不清的命運也隨之解開,前方的人生道路將有如梳理開來的絲線般平整,豁然開朗。
說不定常野也曾駐足,偷偷取下樹皮藏進袖子裡,並奉獻幾文錢。又或許,在轉身離開後,她突然想起那些已經斷絕的緣分(被她拋棄的三個男人,與此生可能無緣再見的家人)又回頭望了神社一眼。但對智侃的怨恨,很可能是在看透一切後才油然而生。
關於過去,常野自己也無法決定一套說法。她當然可以編造掩飾,但她的記憶並不可靠。來到江戶途中,她究竟走過哪些路,有些根本無從得知──他們不是繞道而行,就是原路折返,實在有太多選擇,難以捉摸。除了車馬大道,她或許也走過天壤之別的無名小徑;她或許對大朴樹視若無睹,說不定也曾停下腳步朝拜;埋首趕路時,亦不忘轉頭回望北方地平線彼端的故鄉。她心裡想的,究竟是未來所寄託的江戶,還是身後漸行漸遠的家鄉?
然而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無法改變的關鍵事實),此刻的她正一步步向前邁進。驅使她的,是發自內心的動力。江戶近在眼前。
作者:艾美‧史丹利(amy stanley) 出版社:遠足 出版日期:2022-02-23 00:00:00
<內容簡介>
◇⊱—2020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傳記獎—⊰◇
◇⊱—2021美國筆會賈桂琳伯格傳記獎—⊰◇
◇⊱—2020英國巴美列捷福獎決選入圍—⊰◇
◇⊱—2021普立茲傳記文學獎決選入圍—⊰◇
對都市的憧憬、對生活的想望,
讓她成為眾人眼中離經叛道的逆女。
四個丈夫、五段婚姻,
幕末時代,一個闖進江戶的平凡女性,
透過與故鄉親族的魚雁往返,自身處境與心緒躍於紙端,
雪國越後與變動時代下的江戶如現眼前。
────
歷史學者艾美.史丹利
透過一批新潟市地方館藏的家書、清冊與帳本,
生動而立體地建構出一個幕末女子的人生,
更透過史料的補綴,重現那座將軍之城的各向風情。
一個出生在農村的僧侶之女──常野,想當然而地被期望過著與母輩相似的傳統生活。但在經歷了多次離婚之後,性格強烈的她無法得到家人的認可,便逃往了江戶這座處於巔峰的繁華大都市,自立謀生。
以常野為嚮導,多彩的江戶與時代場景展現在讀者眼前,這是黑船到來的前夕,而日本即將有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個歷史上的關鍵時刻,常野從一個街屋跳到另一個街屋,嫁給了無主武士,並進入了官人的府邸工作。她的生活提供了一扇了解十九世紀日本文化的窗口,以及一個不顧社會習俗、犧牲家庭與聲譽,為自己創造新生活的非凡女性的罕見視角。
這部具有啟示意義的歷史寫作,以豐富的細節分層及優美行文,講述一個平凡女子的不平凡人生、一座偉大城是的蛻變,以及一種文化的異嬗。
────
新潟縣立文書館的石神村「林泉寺文書」中,保留了天和三年(一六八三)到大正十一年(一九二二)共二九○八件史料文獻,含括石神村全村的戶籍名簿、房屋地契、徵稅令狀等,其中關於常野的文書佔了一百三十件,堪稱當中最精采的部分。年代久遠的家書與零星的財產清冊娓娓道出了一段顛沛不羈的過往,作者以其優美的筆致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江戶隆冬的越後山村,從兩百年前的斷簡殘編中拼湊推敲,細膩爬梳一位看似平凡的女性不平凡的一生。
★本書特色:
‧藉由兩百年前的百餘封文書,推敲拼湊出一段不尋常的近代日本女性生命史。
‧一部考證翔實、文采動人的傳記小說,也是女性史與庶民史書寫的典範。
★名人推薦: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艾美.史丹利在茫茫史料中,發現了一段充滿強韌生命力的人生故事,並將它編織成一幅十九世紀初江戶的美麗織錦。當治學嚴謹的歷史學者同時也是才華洋溢的說書人,穿越時光不再只是空想。
──《武士的女兒》(Daughters of the Samurai)作者
二村珍妮絲(Janice Nimura)
一本迷人的精彩好書。早在改名東京之前,江戶就是世界上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艾美.史丹利藉由一位出身鄉下寺廟的驕縱女子(常野)的人生,帶領讀者穿越江戶。常野一生經歷了四段婚姻,不顧一切想逃離沉悶乏味的鄉下生活。過程中,她打破了日本女性一切溫順的刻板印象。史丹利透過常野的書信與家族史料,讓她重新復活,編織出扣人心弦、不同凡響的歷史小說,豐富描繪出幕末日本對西方開國前夕的樣貌與時代氛圍。
──《藝伎》(Geisha)作者
麗莎.多爾比博士(Dr. Liza Dalby)
艾美.史丹利這部令人嘆為觀止的傑作,再現了常野(活在十九世紀初的日本,被人淡忘卻絕不平凡的江戶女子)身處的世界,魅力十足又發人深省,堪稱歷史學者的創作典範。這是本充滿魔力的書。
──《太平天國之秋》(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帝國暮色》(Imperial Twilight)作者
史蒂芬.普拉特(Stephen R. Platt)
以充滿想像力的口吻,講述十九世紀日本某位有著不凡決心的平民女子。精準捕捉主角獨立倔強的靈魂,與予以打壓重創的社會體制,結合史實,讓常野的一生充滿懾人的說服力。
──《戰爭記憶》(War Memory)作者
凱若.葛露克(Carol Gluck)
這些保存完好的僧侶之女的家書,經過作者嚴謹細密的分析,探照出一場人生如戲的小人物歷史,無疑將打破世人對「傳統」日本女性所有的刻板印象。主人翁常野遭遇的挫折與自身的決心,以及冷靜務實的態度,即使跳脫她身處的特定時空,亦足以作為世上所有女性真實情感的寫照。本書平行交織著幕末大時代的背景,隨著西方列強不祥的戰鼓聲逐步逼近,非但沒讓這段歷史相形黯淡,反而彰顯並驗證了忠於自我的女性生命經驗的重要性。本書節奏簡潔明快,展現高超的文字藝術,提升了女性歷史的地位,更超越所謂主流史學的層次。
──《日本歷史中的女性與階級》(Women and Class in Japanese History)作者
殿村(Hitomi Tonomura)
這是一部用心考究、筆觸優美兼具大膽想像力的歷史小說傑作。艾美.史丹利一人分飾二角,以歷史學者作為偵探及說書人的身分,織就出一部平凡中見不凡的女性與其所屬、處於時代交替的特殊城市的精彩故事。在書架上,本書值得與《馬丹蓋赫返鄉記》(The Return of Martin Guerre)、《胡若望的疑問》(The Question of Hu)以及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雙面葛蕾斯》(Alias Grace)並列。
──《守夜:懸崖上的香港》(Vigil: Hong Kong on the Brink)作者
傑佛瑞.瓦瑟史崇(Jeffrey Wasserstrom)
★媒體推薦:
艾美.史丹利將常野這個叛逆不羈女性所處的世界描寫得活靈活現,每每放下書本總讓人難以將自己拉回現實。這是部忠於歷史的小說,此書之所以迷人,不僅在於常野為了追求女性自決,不願向命運低頭的頑強抵抗,同時也多虧了史丹利令人稱羨的文筆,讓我們身歷其境,與常野一起生活在十九世紀的幕末江戶。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引人入勝、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描寫精細入微,帶著敏銳的同情娓娓道來。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透過常野,史丹利幻化出一個熱鬧繽紛的幕末世界……她刻劃了江戶由盛轉衰的加速敗亡,宛如施展魔術,讓一座已經消失無蹤的城市活生生重現讀者眼前,完好如初。
──《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
回顧充滿變動的時代中,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打破獨尊男性(偶爾也有女性)的偉人史觀,獨樹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常野留下的書信相當精彩,清楚展現一位好強堅毅的女子身影,為了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求生,面臨種種阻礙……。生動描繪雪國越後的鄉間樣貌,以及常野所生活的江戶風情。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作者藉由飽受父權壓迫的女主角所留下的珍貴史料,為一個既美麗又殘酷、逐漸被世人淡忘的世界揭開面紗。
──《經濟學人.好書精選》(The Economist, best of roundup)
以精湛的敘事,費盡心思考究幕末日本開國前夕,某位平凡女子的一生……。本書是繼伊凡.莫瑞斯(Ivan Morris)的《光源氏的世界》(The World of the Shining Prince)之後最引人深思的日本小說。
──《亞洲書評》(Asian Review of Books)
令人驚豔……教人深陷其中,不忍釋卷。
──《衛報》(The Guardian)
生動描繪十九世紀日本繽紛多彩的生活樣貌……史丹利以恢宏格局及細膩洞察力,重現了日本幕府時代。
──《國家書評》(National Review of Books)
常野叛逆而不凡的人生軌跡全都記錄在她的家族文獻中,她所踏出的每一小步,即使是最平凡無奇的嘗試也令人著迷。儘管她與家人的口角與勝利(為了和服與在武家打雜幫傭一事)在文獻中只有匆匆一瞥,但史丹利縝密細心地爬梳考究填補了這些闕漏,生動重現江戶時代長屋大雜院的生活及審判現場、庶民衣著與飲食風情。
──《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文筆優美,運用豐富想像力重新建構出一位平凡中見不凡的女性生平。作者爬梳瑣碎零散的史料,尤其是女主角家族文獻中的相關書信,從中挖掘意義。
──《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常野的家書、清冊與帳本,連同其他家人大多數的信件被妥善納入林泉寺的文獻並歸類建檔,史丹利透過這些微小卻重要的線索,以優美而專業的筆觸,重新拼湊出她的一生。事實上本書最先讓人注意到的,是它讀起來雖然像小說或傳記,但字字句句皆忠於史實。近九十頁的註腳、書目及索引,足見史丹利在考究上煞費苦心。
──《報書人書評》(Bookreporter)
艾美.史丹利的新作相當精彩,讓普羅大眾有機會一睹如此豐富的史料,更可為初次造訪江戶(近代早期數一數二的偉大都城)的時空旅人提供入門指南。
──《洛杉磯書評》(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這部作品不只呈現出一座城市在面臨重大文化轉向之際的真實樣貌……也刻劃出女主角鮮明的性格,從頑強的獨立意識到她的堅忍與自稱之「暴躁脾氣」,無不讓人深刻感受其剛烈不羈。史丹利藉由這些書信、帳本及家族文獻,重現了常野所處的世界,以及她這位「聰敏慧黠、精明幹練」的江戶女子。
──《史密森尼雜誌》(Smithsonian magazine)
以某位活在美國海軍准將培理於一八五三年來日、日本解除鎖國數十年前的女性生平,生動描繪並深入探究十九世紀的幕末日本,發人深省,保證讓熱愛日本文化及女性歷史的讀者陶醉不已。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 Weekly)
歷史學者史丹利結合她對日本文化的深刻瞭解,生動描繪出這個東洋島國的時代面貌,以一位不肯向命運低頭的女性為主角,講述她的奮鬥與掙扎……一個消失已久的世界,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
──《科克斯書評》(Kirkus)
常野雖已作古,但歷史學家史丹利在這部令人屏息的作品中,重新賦予她生命,也讓江戶都城的迷人風情躍然紙上。本書講述某個大時代小人物的不凡人生,令人耳目一新。
──《書單雜誌》(Booklist)
★目錄:
人物介紹
地圖
翻譯說明
序幕
第一章 遙遠的彼方
第二章 越後歲月
第三章 遠走他鄉
第四章 大雜院內的江戶
第五章 武家的寒冬
第六章 煥然「衣」新
第七章 幕府的遠憂
第八章 南町奉行所
第九章 尾聲
後記
致謝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艾美‧史丹利(Amy Stanley)
美國西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與丈夫和兩個孩子住在伊利諾州的埃文斯頓,但東京永遠是她在世界上最愛的城市。
譯者:林士棻
國立高雄第一科大口筆譯研究所畢業,現從事文字加工業。譯╱著作包括《台南風格私旅》兩冊、《清潔女工手記》(合譯)、《失控的群體思維》、《共濟會,被隱藏的世界史》等十餘本。
★內文試閱:
‧序
西元一八○一年元旦,新世紀的第一天,美國總統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推開剛落成不久、清冷的白宮大門,準備舉行公開招待會。另一方面,大西洋彼端的倫敦,教堂鐘聲響起,宣告大不列顛與愛爾蘭王國的締結,全新的英國國旗(米字旗)首度冉冉升起;在法國,拿破崙花了一整天的時間策劃將來的征討大計,巴黎百姓卻無視大革命期間採行的共和曆法,照常慶祝著這個不被承認的傳統年節。縱使十八世紀已經成為歷史,時代革命的浪潮依然猛烈衝擊著世界。展望未來,美國報紙做出大膽預測,不僅著眼國內,更放眼國際,關注世界各地的人們。當前社會思潮的趨勢,已從暴政、迷信、君主專制,轉向自由、啟蒙及共和政體。眾人一致認為,今後百年內,「世界局勢將出現更大的變化。」
然而,越過北美崎嶇大陸上的曠野與高山,在遼闊多變的大洋彼端,遙遠的東方國度卻宛如平行世界,渾然不知值得紀念的新時代已然來到,更毫無舉杯歡慶、放眼未來的理由。日本列島上,人們遵循著傳統曆法,只有少數人知道這一年是西方人的一八○一年。對大多數日本人而言,這一年是寬政十二年,並非新紀元的開始,而是江戶時代的中葉。自外於歐洲革命的時代變動,日本正平穩地度過另一段日益安定的太平盛世。日本國內已近兩百年未發生戰事;同一時期,歐洲在一次又一次血腥的宗教衝突中,局勢日益動盪不安;明帝國遭逢翻天覆地的亡國巨變,皇帝遭外敵斬首,新興國家崛起,見證海上霸權的興衰起落。然而,無論世界如何紛擾,日本始終與世無爭、天下承平,似乎就將如此一路延續下去。
大多數西方人熟知的一八○一年元旦,在日本不過是個普通的隆冬之日,換算成舊曆是十一月十七日。城裡,優雅仕女穿著層層疊疊的厚織和服;消防員居高遠眺,監視著火災的發生;街上則有小販叫賣著烤地瓜。而在鄉下,村民忙著修繕工具、編織草繩,照料冬季的蔬菜與蘿蔔,同時煩惱著該如何繳納賦稅。收成的季節已過,各種徵收年貢的令狀眼看就要到期。佃農上山伐林砍木,又到海邊撿拾一桶桶曝曬成干的海帶;在農村,人們將白米或大豆捆裝起來,集結成堆。有時,他們僅能勉強湊出現金支付。全日本六十六個令制國,每個村子都必須納貢,這是人民對地方藩主(大名)或將軍應盡的義務。當時幕府掌權的將軍是德川家齊,他以江戶作為根據地,統御天下。當時的江戶人口高達一百二十萬,是座繁華擁擠的大都會。
歲末隆冬,正是西方人歡慶的時節,但在日本,卻有數以萬計的徵稅文書經人繕寫用印後,以筆墨謄抄、信差派送,再透過農夫長滿厚繭的雙手,輾轉相傳。其中一張最後落入一位名喚右衛門的佛寺住持手中。他住在一處名叫「石神」的村子裡,距離江戶的商行與歌舞伎座要走上好幾天的路程。右衛門主持的佛寺位於越後國某座陡峻的山腳下,同時也是日本雪國中的豪雪地帶。村裡,寒冬鋪天蓋地襲來,籠罩著茅草鋪頂的木屋、草地及稻田。右衛門的鄰居們早已修好草鞋及雪靴,補強屋樑,用厚蓆包覆不耐嚴寒的作物,並在窗戶掛上蘆葦做的草簾。到了舊曆十一月,積雪已深達數尺,雪量與日俱增。當風吹起,田野颳起陣陣飛雪,吹積成堆,根本看不見村中蜿蜒的阡陌小徑與水渠。
右衛門一族世居以務農為主的石神村已經好幾代。過去他們曾是武家,根據家譜記載,先祖效力於人稱「甲斐之虎」的戰國名將武田信玄旗下。武田信玄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高明的戰略以及別具特色的鎧甲,頭盔上嵌著一副彎如月牙的金牛角。西元十六世紀,武田軍打過幾場當代最激烈的血戰,當時日本正逢戰國,群雄四起,各地武將爭相攻城掠地,毀郭燒城,集結萬千兵力,爭奪天下。也就是那時候,農民被迫離開村莊,流離失所;軍隊則四處征戰,不停轉移陣地,全日本的人口分布為之撼動,重新洗牌。久而久之,軍隊氣力耗盡,日本迎來疲軟的和平,右衛門的祖先最後就在越後南部安頓了下來。
十六世紀後期,戰國最後一位霸主,也就是幕府時代將軍的前身,將全國人民分為武士和平民兩種身分。每戶武家的戶長必須為家族未來的命運做出抉擇。想繼續當武士的人就得放棄農耕,駐紮在城下町(城外市鎮)的武士營舍,以便隨時待命,保護領主;選擇留在村子的人,則被要求放棄武士身分,並交出武器。武士享有特權,可任官職並獲得由大名或將軍賜予的薪俸。另一方面,農民也獲得擔保,終生無須上戰場打仗。右衛門的祖先選擇了後者,棄戎從農。
多年來,右衛門一族以務農維生並擔任村役人(村長)。他們為村裡調解糾紛、代政府收稅、擔任村民與領主之間的溝通橋樑,但其中有位祖先卻選擇走上不一樣的道路。他放下農書,轉而鑽研佛經,最後受戒出家,成為淨土真宗的僧侶。他集合信眾、主持喪事、唱誦佛經,並為信徒講解淨土宗派的道義:凡是相信阿彌陀佛救世願力之人,便能從無盡的苦難因果中解脫,往生極樂淨土。他在村裡設立了一座小寺,名曰「林泉寺」,右衛門一家至今仍住在那裡,過著照料家畜、管理村民戶籍,為信眾迎生送死的生活。
右衛門歷代先祖所做的抉擇,經過幾百年來的點滴積累,至今仍廣泛影響著他的日常生活。當年要是他們繼續從戎,現在右衛門就會繼承家業,成為武士。他會在腰間佩戴雙刀,象徵其武士身分。他住在城裡,下鄉時換穿正式的下裳(袴),梳起光亮的髮髻。其外表裝扮,從上到下,在在顯示出有別於庶民的身分與地位。但現在,他身上穿著笨重的袈裟,還剃了光頭。更重要的是,他得納貢。假使他出身武家,就會是統治階級,只管發放年貢割付狀、等著收稅,藉此賺取薪俸。只要世襲的武士身分不變,右衛門以及後代男性子孫都能保有穩定的收入,不愁吃穿。
儘管如此,即使在嚴冬中又收到一份徵稅令狀,對於祖先當年的選擇,右衛門還是無法抗駁。他其實相當富裕。他與妻子春真在去年生了個男孩,將來會是佛寺的繼承人。他們希望多生幾個,因為經濟還算寬裕,多養些小孩不是問題,右衛門的家業愈來愈興旺,一切都要感謝佛祖保佑。今年是相當難熬的一年,石神村大部分村民沒有他那麼幸運。上游河川氾濫,淹沒了村裡的水塘與田地;作物收成慘澹,各地農民頭目紛紛前來陳情,請求救濟。據他們說,有孤兒寡母挨餓受凍,也有人家因為繳不出年貢而逃之夭夭。但這些悲慘的遭遇全與右衛門無關,那些令狀對他而言,並非迫在眉睫的生死關頭,只是又多了一紙必須詳讀保存的公文而已。
右衛門繼承了滿滿好幾箱的公文書,其中有些歷史長達百年以上,摺成經文狀,塞在信封裡,集結起來裝訂成冊。他還留著幾十年前的年貢割付狀跟領受書(收據)、村民的陳情書及鄉里事務的公告、數十份典當土地的借貸契約、信眾往來的記錄、村民的「人別帳」(戶籍簿)、亡故者的死亡登記及法名清冊,甚至還有家裡為了他姊姊出嫁而添購的物品清單。這些文件林林總總,一點都不讓人意外。當時的鄉下人(包括女性),識字率之高令人咋舌。即使在農村,五名男性中就有一人能讀寫;而在大多數城市,這比率還要高出許多。日本人或許合力創造了可能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近代社會文書檔案系統,種類包羅萬象,包括由將軍的女眷在江戶城美侖美奐、一應俱全的房間裡,挨著亮漆桌几伏案所寫的書信;負責頒布法令、審判罪犯的武士所發布的公告與通知書函;農民記載購入的種籽及輪種田地的耕種記錄;大型商行及地方小店的帳簿;兒童上課時用廢紙隨手塗鴉的筆記;神社、港口、武士英雄、妖怪與樹木等各種形象的素描;屋宅平面圖、財產申報;關於西方「洋蠻」歷史的評述;行動書齋的館藏清單,以及主題包羅萬象的各種俳句。
寬政十二年冬,右衛門的文庫收藏依然乏善可陳。一箱箱的文件,內容千篇一律,條理有序地訴說著可想而知的故事:年年徵收的賦稅、村中女性的嫁娶清冊、林泉寺住持代代相傳的記錄文書,以及家族借出的貸款與累積的土地清單。也許這些文件的字裡行間隱藏著某些祕密,卻從未明說。這些文書檔案涵蓋的地域,大多限於越後國的一隅。在那個年代,遙遠的城市始終遠在天邊,深居江戶城的將軍不過是個抽象模糊的影子;幕府只是個沒有具體形貌、年年徵稅的機關。遠在大洋彼端,住在全新官邸裡的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在日本完全無人知曉。
然而,隨著右衛門保存的文檔數量日增,家中人丁愈來愈興旺,世界卻無聲無息地以幾乎難以察覺的腳步慢慢改變。很快地,他的文書庫藏將會出現自己難以想像的名字與年分,並潛藏著無法想見的衝突。正式邁入十九世紀的幾年後,右衛門的女兒常野出生,接下來的五十年內,她給右衛門帶來的煩憂,將比其他九個孩子加起來還要多。一路走來,她將寫出幾十封家書,每一封都由父兄妥善保存著。信中有怨懟,有欣喜;有絕望,有憤怒,當然也少不了道歉。她將不妥的字句劃去,修正重寫;對於先前信上所言也會矢口否認,堅稱那並非她的本意。她每次都會附上新的地址以便家人回信;那些地址以未知、怪異的字符寫成,拼湊成迥然不同的語彙。她不停地寫、不斷地寫,到最後,她與家裡的魚雁往返以及與她有關的書信,占去了右衛門的大半庫藏。常野的叛逆全寫在信上,她透過紙筆,以不同的聲音與形式暢所欲言,一發不可收拾;她的家人亦努力試著理解她顛沛脫序的生活,並阻止她繼續荒唐下去。他們似乎相信,只要透過不間斷的家書與財產清冊循循善誘,也許有望讓她回心轉意,變回他們心目中乖巧的女兒及手足。然事與願違,常野堅定的意志將重新主導林泉寺文庫的面貌,它所講述的,不再只是一套脈絡明晰、井然有序的家族史,而是一段截然不同的生命紀實:她的人生故事。
要是右衛門能預知未來,知道他所保存的文書暗藏著祕密,且有朝一日將被後人揭開,他對於那些裝滿文件的箱子或許會另眼相待。後來幕府覆滅、石神村被併入鄰市,林泉寺也走入歷史,多年以後,右衛門一家的文書資料輾轉來到將近一百三十公里外的新潟市,成為該市的公共館藏。研究人員仔細爬梳常野的生平,描繪出她的故事輪廓,並將她的書信全數放到網路上。一位外國學者獨自坐在研究室,透過電腦螢幕看著常野的親筆字跡:
娘親大人親啟,兒常野筆(密件)
娘親大人拜啟,敬祝春日安好。
兒日前行至江戶,因緣際會造訪神田皆川町,竟意外遭逢困厄!
────
右衛門將徵稅令狀妥善收存起來,在那之後過了兩百多年,我在大洋彼端的遙遠國度,另一個世界之外,讀到常野的家書。那年冬天,我趁著課堂的間隙,一次又一次回到研究室,隔著窗外紛飛的大雪,不停重新整理網頁,反覆回味。學期結束後,我搭上飛往東京的班機,那座舊名江戶的城市。我在東京轉乘新幹線,穿過右衛門家鄉的群山,只為了親睹常野的手稿:她的筆跡沿著紙頁一路迤邐而下,信上的摺痕依然清晰可見。我按下快門,拍了張照片,卻欲罷不能,又拍了一張,甚至幾十張。我單手抓著桌緣,時差加上害喜令我頭暈目眩。當時我已經懷孕,有了自己的小孩― 另一個長子,另一個家庭,另一段故事即將展開。
我一邊照顧兩個兒子,一邊慢慢認識了右衛門的子女:首先是常野,她的嗓門最大,最熱情,彷彿堅持要讓世人聽見她的故事。右衛門沒有留下家譜,我只好從上百份紊亂的文書中逐一抽絲剝繭,爬梳出其他人的名字。於是我認識了義融(常野的哥哥),一個內心不安、充滿矛盾的一家之主。右衛門退休後,所有文書紀錄由他接手保管。接著,我見到了排行最小的么弟義仙,他的字跡清麗明晰,還用「馬鹿」(笨蛋)來形容常野。
電腦螢幕上,每個人潦草的字跡化為數以百萬計的像素。我瞇起雙眼一一辨識,試圖將兩百多年前蜿蜒曲折的草書還原成熟悉的現代日文漢字。現代日語我能說能讀,也看得懂十九世紀的出版品,但對這些毛筆字幾乎沒轍。我專心看著常野用古老五十音寫成的文字,大聲朗讀,試圖找出詞語之間的斷句。我將兩本專門介紹「破體字」的古文字典拆開,以便隨身攜帶;小孩的尿布提袋、家裡廚房、辦公室地板上到處散落著皺巴巴的書頁。我寫信給日本同事求助,還找了一名研究助理專門謄錄建檔。多年來,我習慣將所有檔案存入手機,萬一在會議晚宴或計程車後座上遇見能夠解讀艱深文句的專家,就能隨時討教。最後,我自己也能讀懂其中大多數內容,因而逐步拼湊出整個故事:那是有關某位叛逆不羈的女性,某個爭執不斷的家庭,最後一代熟知的不是東京而是江戶的子民,活在舊曆的時代;從出生到死亡,終其一生都活在幕府的統治下。
倘若右衛門有知,他可能會懷疑自己習慣留存抄本及原稿,並且要長子義融如法炮製的做法是否妥當。他或許不希望他那荒唐女兒的事被人看到,更不希望流傳出去。他保存這些文書,不是為了將來被納入地方文獻的館藏、成為外國學者的史料。他可能更驚訝、甚至震撼的是,竟然會有某位身為人母的女性,不惜拋夫棄子,一次次遠渡重洋,只為了研究他的家書。要是知道她在這些孩子之中,對自私又惹人惱火的常野情有獨鍾,想必會更加錯愕。
話說回來,右衛門一家的歷史終究得以某種形式留存下來,而右衛門就跟他的先祖及後代一樣,生在一個繁文縟節、事事都得留下白紙黑字妥善保存的社會。身處新舊時代交替的邊緣,眼前就是後世所稱的十九世紀,很難說他還能有什麼標新立異的作法。在當時,他似乎別無選擇。
右衛門為今年的年貢割付狀造冊,不知該說是舊時代的最後一份還是新時代的第一份──關於即將結束的前者,抑或即將來臨的後者,他都毫不知情。但無論如何,他依然活在自己的故事裡,做著祖先做過的工作:繳納年貢,為將來的日子做準備;整理文書檔案,在那片靜寂無聲、雪白冰封的銀色世界裡,安居度日。
‧摘文
起初,常野為了出走所做的準備與一般人無異,不外乎一連串的瑣事,表面上看來就像每個女人都會做的日常雜務。但她心裡清楚,每個行動都是小小的背叛,累積起來就成了一個永難回頭的決定。
首先,她很快地清點了隨身行李:數件鋪棉的條紋縐綢和服,以及緋紅絲縐與茶色布料拼織而成的襦袢;拼布貼身襯衣、冬季長外掛、光滑的絲質單衣和服各一件;鏡子一面、髮簪一盒,以及紋樣手巾一套。她只會留下身上的單衣與深色外掛(旅途中他們得備妥足夠衣物禦寒),其餘皆準備脫手。她將東西打包好交給智侃,他已經找好仲介,由對方拿去典當變現。
常野萬般不捨,這些衣服不僅象徵她的身分(身穿保暖的鋪棉和服,整齊體面、頭插髮簪的寺院住持之女),同時也是她的傑作,是她多年來憑藉著耐心與正確的判斷,一針一線縫製而成的心血結晶。義融始終認為她對這些衣服的喜愛執著不可理喻。有一次,兩人為了她做給第一任丈夫的和服大吵一架:義融有意將它買下(他連錢都付了),常野卻要他把衣服還回去,他簡直不敢相信。「這是我一針一線親手完成的作品,不能出讓。」常野堅稱。一如往常,無奈的義融只能透過文字發洩不滿,他在私人記事中寫下:「她實在太不可理喻了。」
十年後,經歷了三段婚姻的常野,將她心愛的衣服、鏡子、髮簪等物品交由陌生人轉賣,她無法親眼見到當舖老闆估價,對方也不在乎這些衣服是由誰縫製、最後一次穿是什麼場合、又怎麼會流落到他手上?他不會過問是誰急需這筆錢、目的為何?當舖很少關心這些,他們就只是接過衣服,遞上銅板與抵押收據。
常野對當舖不算陌生,因為她的弟弟們都習慣拿東西去典當換錢花用。有一次,不知是誰竟然當了義融的銀煙斗和她從大石田寄來的小袋,以及幾十本書庫的典藏,其中包括中國儒家的五經,引發軒然大波。
村裡的婦女也會上當舖,但她們得格外小心,以免受騙。大島村有位名叫富和的女子,她的悲慘遭遇成了家喻戶曉的案例。富和的父親是鄰村首富,當初動用了所有關係,將她嫁給高田的富商之子。這是一樁門當戶對的親事,出嫁也採最高規格,以農家來說算是相當風光。然而富和很快發現,嫁妝裡的絲綢及棉布和服雖然在家鄉令人印象深刻,但看在高田人眼裡卻是寒酸又過時。當時十三歲的她初為人妻又遠嫁異地,急著早日融入當地。於是她拿了其中幾件去找古著商,希望賣得好價錢以便添購新裝。對方與他的母親打量了這個怯生生、侷促不安的小女孩,一看就知道相當好騙。他們並未照實支付原先答應的金額,害她不夠錢買新衣,因而欠下店家債款。富和的丈夫及公婆得知後,立即寫了離緣狀將她送回娘家。畢竟誰會相信一個精於算計、懂得私下偷賣嫁妝,卻又蠢到被騙的新娘呢?最後富和的父親不得不遠赴江戶找出那名古著商並送辦。然而富和已經害得全家蒙羞,再也無望覓得如此好姻緣。
常野應該比誰都清楚人有多麼容易受騙;只要一次錯誤的選擇,就足以毀掉女人的一生。她當然明白人要衣裝的道理,也理解少了外在衣著的加持,她會失去得更快、更多,最終導致婚姻破滅,喪失名分與生活。但她已經下定決心擺脫這種人生,代價是必須典當心愛的衣物。
仲介從當舖帶回一張銀票與三枚金幣。智侃拿走金幣(說是要當作旅費),仲介則留下銀票。常野什麼都沒拿到,手上只剩她記下的典當清單:茶色拼布、緋紅絲縐、髮簪。秋去冬來,此後她將日復一日不斷重新衡量三者的等價關係:這些是她失去的東西,這就是它們的價值,也是她必須付出的代價。
離開高田之前,常野給叔父寫了信。他替她保管著三枚金幣,那是她之前賣掉東西的收入,要是他直接拿去當舖,就能在利息開始累積之前把衣物贖回。常野編了一個故事,詳細內容之後會隨著對象不同而變,而這是最早的版本。她在信中寫到自己身體狀況始終欠佳,打算和在高田結識的一群人共計五男八女結伴去泡溫泉。她的舊識智侃也會同行,但聽到他說沒有盤纏,她便將自己的衣物、髮簪、鏡子等物品拿去抵押變現,以解燃眉之急。解釋完當舖的交易方式後,她又補充說道:「順帶一提,從前我逢人就說有機會真的很想去江戶看一看。所以,我若是真到了江戶,一定會立刻給您寫信報平安。這兒有一夥人也要去,他們都是善良的好人,請叔父勿掛心。」
常野胸有成竹,用艱深複雜的漢字寫著,似乎篤定叔父會原諒她做出典當行李,並和陌生男子遠行的決定。她相信他會找出金幣,並直接去當舖替她將東西贖回,彷彿世上都是宅心仁厚的好人,她的如意算盤打得精,每次損失總能順利補救。常野心中的盤算或許還沒結束,這場交易終將無法打平,但她暫時不動聲色,未洩漏真實想法。之後她還會寫出更多封信。
────
常野與智侃走上熟悉的道路離開高田,他們若要回鄉也是取道於此。起初,一切顯得平凡無奇:寬闊的道路沿途石燈籠林立,一路深入高田南方山區,往常野童年舉目所及最高、最遠的妙高山方向蜿蜒而上。山腳下有個名為赤倉的溫泉小鎮,兩人在那裡留宿了幾晚,為接下來的旅程做準備。常野在那裡給叔父再寫了一封信,同樣以工整的漢字寫成,她後來表示,當時是智侃在旁監視指示她該如何下筆。信的內容大同小異,只有一處不同:如今她斬釘截鐵表示將前往江戶,投靠智侃在當地的親戚。她在信末署名「常野寫於赤倉」,將信寄出後,再度踏上旅途。
赤倉離關川關所只有幾步之遙,是沿途諸多檢查哨之一。這類道路關卡由各地大名或幕府旗下的武士駐守,檢查來往旅人的通行手形(通關證),為德川幕府於十七世紀江戶時代設置的治安機關,目的是監視地方勢力的一舉一動,避免他們對仍然不堪一擊的承平盛世造成威脅。關川是德川幕府最重要的軍事哨所之一,由於位置關鍵,緊扼北國街道通往江戶的樞紐,日本海沿岸的地方藩主若企圖謀反,皆會取道關川進軍江戶;而他們作為人質住在江戶的妻妾女眷為了安全,也會取道關川逃回藩國。因此,女性若無通行證,關川守衛不可能輕易放行;即使備有相關文件,也得接受嚴密審查。
常野倒是有個很好的理由──藉口要去溫泉地養病,如此一來便能向高田的官員申請通行證,但關所始終是個問題。即使有通行證,她還是可能會被拘留或索賄,況且她要如何交代與智侃的關係呢?或許更簡單的方法是,避開全副武裝的守衛與哨所繞路而行,改走另一條好幾千名做過同樣抉擇的女性所走出來的無名小徑。她們很清楚走這條路就不會被抓。若常野不介意鑽狗洞,有條路可以穿越關所,她可以趁夜行動,期望守衛正好轉移目光而未注意到她。再不然,她就得放棄北國街道,改走山腳下的小路,穿過稻田與森林,橫越茂密草原,途經農民氣憤難平、猜忌多疑的村莊。無論哪種選擇,她都得找人帶路,至得花幾十文錢。這又是另一項風險與必須付出的代價,她的帳簿再添一筆。
兩人在途中加入其他同路人的行列,翻山越嶺,結伴往江戶前進。隊伍中有些人要去善光寺,該寺莊嚴宏偉,是歷史悠久的佛剎,吸引成千上萬信徒朝拜。部分旅人則是饑荒僅存的難民,他們走投無路,逼不得已離鄉謀生。此外有更多人是定期往返的旅人與越後農民,後者在入秋後離開鄉下到江戶打工,到了春天再返鄉耕作。江戶人戲稱他們為「灰椋鳥」,因為這種鳥外表黯淡且聒噪又貪吃,每年冬季總會蜂擁而至。許多農民在江戶替人幫傭維生,雇主會提供他們幾個月的食宿,一趟江戶下來,他們總能掙到好幾兩金,滿載而歸。另外還有壯碩的彪形大漢,他們找到在錢湯提水燒柴的工作。有時他們也替人搗米,用龐大的石臼搗碎帶殼的稻穀,是相當繁重累人的粗活。城裡的人總是笑說越後來的新人吃苦耐勞又憨直,甚至自己扛著石臼上路,走北國街道來到江戶。
常野與智侃沿路前行,經過一個又一個宿場町(旅宿設施集中之地),有些地方旅籠(客棧)林立,櫛比鱗次,障子窗透出明亮的暖光;有些則簡陋荒涼,杳無人煙;還有些宿場,打扮俗豔的風塵女子在大街上夾道拉客,拽著男人的衣袖不放。然而也有些宿場視野開闊,可以清楚回望越後。天氣雖然還不太冷,但夜已深長,智侃付清住宿、添購伙食,還租了炊具與被褥。兩人從北國街道轉入中山道,繼續往江戶前進,身上的盤纏也愈來愈少。
途中,兩人與其他旅伴分道揚鑣後發生了一些事:在租來的被褥或是髒污的疊蓆上;就著冰冷的地面,僅以薄被裹身或在樹蓋掩映下;有時是靜謐的清晨,有時在深夜酒酣耳熱的歌舞樂聲中,常野蒙受了金錢難以衡量的損失──難以啟齒,也無須記得所有細節的侵犯。她雖然無法像平常一樣若無其事地在信末提起,也很難說忘就忘。後來她提起這段遭遇,以熟悉的婚姻話題作為掩飾,含糊帶過。她告訴叔父:「途中,智侃開始遊說我:『妳也知道我在江戶有親戚,他們肯定不會拒絕妳──既然如此,何不乾脆嫁我為妻呢?』我不想答應,但當時已經來到中途,無法回頭。他還說起單身女子在旅途中可能發生的種種遭遇,那不過是危言聳聽,他其實是在笑我。可是當時其他旅伴皆已離開,我別無選擇,於是就照了他的意思做。」在信中,常野寫得更加含蓄謹慎,她暗指智侃對她「心懷不軌」,並悲嘆自己識人不明,誤信其言。「畢竟他也不是外地來的陌生人。」她寫道。最後她又說:「我從未有過如此可怕的念頭,但智侃卻是從一開始就設局,想騙我嫁給他。」
常野始終走不出心中某種無以名狀的痛楚。她無法以言語描述自己在逼不得已的情況下,與某個不可能的對象所發生的關係。根據當時法律定義,這或許不構成強姦:幕府規定,強姦必須伴隨肢體暴力才成立。智侃以言語作為武器,脅迫常野就範,是種常見且能被接受的無形暴力,也是所有媒妁婚姻根本上預設的權利,而這正是常野想逃離越後的理由。她一再堅持,寧死不願再婚。然而,若是非得在兩者之間做出抉擇(與智侃發生關係,或獨自面對隻身上路的未知風險),她選擇忍辱前行。
常野的言行前後不一(先是反叛,而後默從),但最後都是出自同樣的算計。有些風險尚能忍受,有些則不然,她唯一的目標就是活出新人生,懷抱些許改變的希望,不想被困在孤獨的小村莊,與垂死的老人一起活埋等死。
即使常野能成功擺脫宿命的安排,她還是得為智侃的所作所為付出長遠的代價。儘管她與陌生男子私奔是事實,但她若堅稱只把智侃當成親人,例如兄長,事態或許有望轉圜,獲得家裡兄弟的諒解。此外,要是智侃也展現出應有的風範,他們甚至可能會承認他同為佛門子弟的身分,是護送常野前往江戶最適合不過的人選。但說法要是換成情侶私奔,就成了另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要解釋可沒那麼容易。雖然智侃所為不見得會被認定為強姦,但常野與他的關係絕對是不正當的男女姦情,幕府將之定義為未經女方家長核可的通姦關係。照理說,這足以構成犯罪,幕府可以下令將常野流放,不過實際發生的可能性不高,因為沒有人會舉報。反之更有可能的結果是義融會勃然大怒,認為常野悖德亂俗、敗壞門風,為家醜不斷的林泉寺再添一筆污點。
對常野來說,智侃的行徑將永遠提醒著自己識人不清、所託非人的錯誤。這或許證明了義融是對的:千萬不能讓常野自己作主。為了不讓她傷害自己與家人,她除了嫁人別無選擇,最好是交給別人安全看管,隱居越後一隅。一般而言,女性的能力不高,有些人就算並非愚不可及,也對世界一無所知。她們小小的心機算計,在雜沓紛亂的馬路上或男人敏銳的心思面前根本微不足道。一個備受呵護的寺廟千金,怎麼可能在江戶這樣的大都會獨自闖蕩?更何況天真如她,竟然僅因為對方操著熟悉的家鄉口音就信以為真。常野要的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多年來始終在心頭上縈繞不去,她不斷想找出答案,編出某個藉口,或是一段故事。
沿著中山道前進,最後會看到一棵高大的朴樹,葉子從邊緣漸次枯黃。樹下牌子上寫著「斷緣樹」,一旁的神社裡堆滿小供品及陳情狀。當地傳說,想斷絕關係的男女可以剝下一片樹皮泡在熱水裡,再讓毫不知情的對方喝下。接著,彷彿施法般,兩人之間的緣結就會鬆脫,彼此糾纏不清的命運也隨之解開,前方的人生道路將有如梳理開來的絲線般平整,豁然開朗。
說不定常野也曾駐足,偷偷取下樹皮藏進袖子裡,並奉獻幾文錢。又或許,在轉身離開後,她突然想起那些已經斷絕的緣分(被她拋棄的三個男人,與此生可能無緣再見的家人)又回頭望了神社一眼。但對智侃的怨恨,很可能是在看透一切後才油然而生。
關於過去,常野自己也無法決定一套說法。她當然可以編造掩飾,但她的記憶並不可靠。來到江戶途中,她究竟走過哪些路,有些根本無從得知──他們不是繞道而行,就是原路折返,實在有太多選擇,難以捉摸。除了車馬大道,她或許也走過天壤之別的無名小徑;她或許對大朴樹視若無睹,說不定也曾停下腳步朝拜;埋首趕路時,亦不忘轉頭回望北方地平線彼端的故鄉。她心裡想的,究竟是未來所寄託的江戶,還是身後漸行漸遠的家鄉?
然而最重要的是(這個故事無法改變的關鍵事實),此刻的她正一步步向前邁進。驅使她的,是發自內心的動力。江戶近在眼前。
最新生活新聞
-
-
嘉縣近2千人親子焢窯 重現早年農忙後歡樂場景
(14 分鐘前) -
空軍三重一村市集 迎春辦年貨還能抽獎
(24 分鐘前) -
台中社區大樓成貓狗繁殖場 80隻犬貓將開放認養
(28 分鐘前) -
三塊厝車站迎百年蒸汽火車 三鳳中街周邊新亮點
(31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