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6 | PChome書店
偽魚販指南
偽魚販指南
作者:林楷倫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28 00:00:00
<內容簡介>
我以為洗去身上的魚味,
就能變成不一樣的人。
但魚鱗長年緊附,
拔扯下來,皮膚已是不同的顏色。
▍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得主 ▍
▍魚販林楷倫首部非虛構作品▍
▍天未亮的魚市,是千百盞燈照出的世界,
▍潮濕,氣味紛雜,難辨魚臭。
市場的人總問他:讀那麼高,幹麼賣魚?
他那賭光家產的父親,說的卻是:要賣魚,讀那麼高幹麼?
2019年魚販林楷倫抹下手上的魚鱗,開始寫作;2020年拿下各大文學獎。他寫下清晨燈火通明的魚市裡,魚販間的競標廝殺、潛規則與黑話,那些市場裡買賣交易間的人情世故、情感流動:
魚市裡,全仔是從丸美出走、另立商號的「背骨仔」,起初與前東家比拚、削價競爭,後來有了默契,彼此相讓出一條路。一個偉大的市場女人,後面一定有個軟爛的男人。女人魚攤的阿娥姐在魚市裡標起貨來聲勢懾人,她的女子軍團在市場裡提供最周全的殺魚選魚服務,而每個來這做事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林楷倫的首部作品,剖魚亦自剖。從魚市裡真情流露的在地魚販們,寫到他所身處的魚販日常,再溯源寫回原生家庭的魚販三代。這也是台灣第一本真人實事的魚販寫作。
// 刨光魚鱗,繼續刨下側線的皮肉。未死的魚一跳一跳。
久了、習慣了痛,也不跳了,只剩開闔呼吸。
拿起弓繩用力將魚弓起,
卻只看到自己的右手揮舞,左手抵抗出血痕。//
★名人推薦:
王浩一(作家)
朱宥勳(作家)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__專文推薦
何順凱(Taïrroir 態芮)
林佾華(SUR-)
彭天恩 Alex Peng(Akame)
__知名主廚力推
毛 奇(飲食文化作家)
王聰威(小說家)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林立青(作家)
姜泰宇(作家)
番紅花(飲食文化作家)
廖科溢(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劉克襄(作家)
蔡珠兒(作家)
__藝文界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序排列)
有務正業隱藏魚販,好魚好菜用心款待。──何順凱(Taïrroir 態芮主廚)
作者所描述的全部是我陌生又渴望知曉的。努力生活的人,他們的故事總是令人感動,身為魚販的故事能夠說得這般敞亮通透,則多了不可思議的燦然與悲喜。──王浩一(作家)
林楷倫的散文不甘心於純粹的記敘抒情,更講究元素、意象之間的排兵布陣,結構的遞進波折、人情事理的迂迴埋伏,都有小說的況味。──朱宥勳(作家)
強烈而細膩的現場感彷彿瞬間帶我回到這幾年節目拍攝的各個市場裡。我也喜歡作者的筆調,全無刻意標榜品味的行家語氣,反倒帶著些許謙遜的自嘲與冷調的幽默。──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目錄:
【推薦序】
生活總是如此嗎──讀林楷倫《偽魚販指南》 ◎朱宥勳
我把金目鱸魚香煎得更香酥脆皮了 ◎王浩一
傳統市場文化記錄的感動新頁 ◎李明璁
輯一 身為魚販
身為魚販
競標
背骨仔
尿尿樹
改裝的March
女人魚攤
颱風假
東港現流
切掉魚頭
偽裝魚販的指南
輯二 魚販日常
貴人與小耳朵
駱駝先生
是的,主廚。
時價
職業病
要吃就先做成干吧
選魚的訣竅
去海生館的好日子
午餐
魚之占卜
輯三 三代魚販
弓魚
冰箱
二輪記憶
蛇,鼠,和我那次死亡
魚販孕事
後記
<作者簡介>
林楷倫
1986年生,想像朋友寫作會的魚販。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台中文學獎等。
人生的愛片是周星馳跟李力持導演的《喜劇之王》,若自己能有張柏芝的泛淚眼珠那就太好了。
★內文試閱:
‧推薦序
生活總是如此嗎──讀林楷倫《偽魚販指南》◎朱宥勳
……《偽魚販指南》從任何意義上來看,都是散文,而不是小說。不過從這本散文集裡,敏銳的人也能發現,林楷倫本質上更接近一個小說人。他的散文不甘心於純粹的記敘抒情,更講究元素、意象之間的排兵布陣,結構的遞進波折、人情事理的迂迴埋伏,都有小說的況味。比如〈背骨仔〉一篇,寫丸美大姐與自立門戶的夥計全仔如何爭鋒相對,又是如何形成一種互槓卻也各留一步的默契,精采萬分,彷彿魚市場的空氣裡都有電流激射了。或如〈尿尿樹〉裡的苦命人,無技能無出路又受人欺壓,林楷倫卻能在骯髒汙濁的氛圍之中,捉住卑微人物心裡的暗櫃,寫出表裡未必如一的深邃。〈駱駝先生〉的世代默契、〈是的,主廚〉那裝模作樣的真實夢想,乃至於寫暴烈親情的〈弓魚〉和〈冰箱〉,也都各有驚心動魄之處。要論寫人的功力,林楷倫已毫無疑問是文壇前段班的水準。
對,不是「新生代」的前段班,是文壇的前段班。這樣說或許有人會認為太激進的,但我確實很難想到有哪幾位寫作者,能像林楷倫這樣寫人。如同我對他的最初印象,他寫人不求面面俱到、結構嚴整,而是擅長編織種種矛盾的跡象,呈現出人情世故裡的「鬥而不破」及「愛而不言」。不信的話,讀者們可以細讀〈女人魚攤〉一篇。這篇文章所描寫的「女人的魚攤」就充分顯現了林楷倫掌握人物複雜性的能力。從開篇阿娥姐「不知為何要當魚販」說起,漸漸帶入她那心不在焉的丈夫,而後是阿娥姐所「庇護」的一干幹練姐妹。而在這看似普通的「女人當自強」主調之下,文章尾段突然話鋒一轉:「作為男人都知道,一個人躲在暗處能看什麼,能拋棄工作的又是什麼。我沒跟阿娥姐講她先生在車上幹什麼,我想她也知道。」
這一段圖窮匕見,我初讀時有種當胸中了一刀的感覺。最難分說的不是「我知道她先生在幹什麼」,而是「她知道我知道她先生在幹什麼」。全文裡,阿娥姐從來不漏一絲口風,林楷倫不寫她的脆弱,甚至也不強調她的堅強,只有一股「生活總是如此」的韌性貫串其中。如果我們抓著這條線索回看阿娥姐的種種行事風格,一切竟都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吳爾芙說要有「自己的房間」,阿娥姐「自己的攤位」卻更顯寬闊生猛。一座魚市場,可以是詭詐鑽營之處,可以是傳承家業之處,可以是職人盡顯身手之處,又怎麼不可以是生活之外的生活、家庭之外的家庭?
近年來,寶瓶出版社以林立青、大師兄等作家領銜,掀起了一股「職人書寫」的風潮,為台灣的散文書寫注入了既古典(在寫實主義的關懷上)、又新穎(過去罕有寫實主義作家真能這麼寫實)的活力。然而若要吹毛求疵,我們多少能感受到,職人書寫喚起的往往是讀者對某一行業獵奇的好奇心,至於寫作本身的精純程度,就不一定得到同等的注目了。從「職人書寫」的角度來看,林楷倫的《偽魚販指南》也毫無疑問,是誠意滿滿、魚味十足的作品;然而除此之外,我更期待讀者發現的,是林楷倫就算不仰仗他那豐厚的經驗素材,也有一擊必殺之能的文字鍛造。
現在的林楷倫,在文字的雕飾上雖然沒有我們初識之時那麼濃烈華麗,卻還是「下手很重」——那是精準捶向心口,使人悵惘、使人茫然、使人苦笑的一手。同為讀者,我的建議是:放空你的情緒,準備前往下一頁吧。那裡,你不會看到柔婉然而虛弱的文藝腔,而是每一行字都毫無保留,即將深深刻印在你腦海裡的新世界。
我把金目鱸魚香煎得更香酥脆皮了 ◎王浩一
……《偽魚販指南》不是美食書,而是魚販阿倫非虛構的文字創作。過去我多流連菜市場的小農,書寫蔬果的栽種,見多識廣也深諳食材挑選,甚至動手料理也有幾分把握,但是這本書寫的是魚販第一人稱的經驗,我眼睛一亮!
我擅長在菜市場觀察,也善於發問重點與眉角,這是多年來走訪各地無數大小市場訓練有素的能力。但是,市場裡海鮮魚貝類攤位多僅僅拍照,便匆匆離去,剛剛問過的魚名,兩三步後就忘了,雖然好奇廣泛的魚食知識,但是我有自知之明,對於魚販僅能敬而遠之。作者在《偽魚販指南》中所描述的全部是我陌生又渴望知曉的,漁獲知識深入淺出,魚販們的工作內容、日常、行規、生態,尤其他們海洋鹹味、黏滑微腥的生活樣貌,甚至阿倫三代魚販數十年傳承下來的溫馨與無奈、驕傲與掙扎,令人感動。
書本好看,因為魚販之子的自白,有淚有笑有自適。書本耐看,因為作者也書寫出那些買魚的人家,在閒話之後他有臆測、有想像、有憧憬的別人家生活故事,充滿體貼的文字,代表他的善良。字裡行間阿倫娓娓說著自己的故事,他的愛情充滿著有趣的魚味,他的祖父有那個年代的溫潤,他父親的問題則是他的抉擇與改變。
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面,每閱讀一則故事,都像一齣《我在魚市場待了一整天》連續劇:攤販前買賣雙方的雙人舞,同行之間的協力或是較勁,深夜作息的無奈與奮起,作者與女友(太太)互動的魚故事,成家後轉成餐廳魚貨供應商的大小事……哦,還有魚販的職業病。每看完一則,有趣好笑之餘,總有窺探到生活裡那些陰影不揚的角落,令人深思低迴。
努力生活的人,他們的故事總是令人感動,身為魚販的故事能夠說得這般敞亮通透,則多了不可思議的燦然與悲喜。當作者把身邊人們的個性,以所販售的各種魚類來分析,戲稱「魚之占卜」,那是對生命釋懷與坦然的領悟。我以為阿倫,可以稱他「魚的哲學家」,清澈生命,勤奮卻不怨天尤人。
傳統市場文化記錄的感動新頁 ◎李明璁
……「強烈而細膩的現場感!」這個精采的第一印象,彷彿瞬間就帶我回到這幾年節目拍攝的各個市場裡。全書從作者毫不掩飾、直球投出般的巨大無奈破題。他放棄學業而承繼家業、成為魚販的動機,其實全是為了償還父親的賭債。即便如此,他很快便覺悟到賣魚充滿學問、也是專業──「沒有出生就會賣魚的人。沒有什麼東西,不用學一輩子。」
於是第一個教室(也像戰場),便是激烈的拍賣競標。喊出天價的驅力不只在於精算,更要爭一口氣,討個好面子。接著作者帶我們來到攤頭,魚販與各種客人的互動默契或隱隱衝突,透過細膩書寫的再現,歷歷在目……
在某個假日早晨,才翻閱完「輯一」(約全書三分之一)的內容,已經讓近幾年深入各地市場的我拍案叫絕,不忍釋卷。但後來我還是暫時放下了書,因為「去買個新鮮魚貨」的欲望更被閱讀強烈勾起了,我立刻去了趟南門市場的盧記水產。
回頭續讀「輯二」,更是韻味十足。一方面,從魚販的人情世故、暖心互動,開展作者自身經歷的市場故事。他說有些熟客「像是熟識的朋友、像是家人。從賣魚學習與人熟悉,從賣魚熟悉了人」。毫無疑問,這真是傳統市場始終迷人之處。另方面,魚販最懂吃魚,從選魚的訣竅,到一夜干製作的祕方,書裡的分享既有趣又實用。而且,我也喜歡作者的筆調,全無那種刻意標榜品味的行家語氣,反倒帶著些許謙遜的自嘲與冷調的幽默。
最後的「輯三」,收束回自身,談人生的記憶與想望。作者的阿公,就像一個勤懇魚販的努力原型,也是他承繼家業的追隨起點。當他憶起阿公死前三年對他重複說的「好好做」,竟是他們祖孫最後一句對話,這個責任期許,與他對父親的失望痛心(「他的債務縛住阿公與一整個家」、「裝睡的人叫不醒,爸仍然在賭」),成了書中從頭至尾的一股黑色張力。
說到底,這並不是個讀來純然愉悅或燃燒熱血的職人生命故事,就像市場人生百態,多半笑中有淚卻也是苦中作樂。「身為一名魚販,我很努力,很努力了」作者在第一章的最後這麼寫道,我相信任何人看完也都會有如是感動。
作者說經常有人問他:「讀那麼高,幹麼賣魚啦?」而難以啟齒的心路歷程,讓他也只能回答不過就是工作罷了。然而現在這位曾經得過很多文學獎的魚販,持續埋首於清晨的魚市與深夜的書桌之間,產出了台灣第一本「魚販書寫」。感謝他除了魚販本業、同時也邁向作家的極度努力,我相信他在天上的阿公將引以為榮,因為這會是台灣非虛構文學、也是傳統市場文化記錄的動人新頁。
‧摘文
〈身為魚販〉(節錄)
……每個週末,我顧起魚攤的蛤、蚵、魚,攤位上的魚我只認得白鯧、肉魚、吳郭魚。我問爸,爸叫我問阿公。
阿公拿起冷凍與現流的白鯧,教我看背上的藍色與鱗片上的微微虹光分辨鮮度,教我從魚鰭魚尾分辨不同品種的白鯧:魚鰭長且魚尾如剪刀的,是正鯧;體色偏灰、魚鰭短的是暗鯧;魚鰭、魚尾短短,鰭邊形狀如流蘇是斗鯧。他問我哪種好吃,我說正鯧,暗鯧與斗鯧偏軟。阿公稱讚嘴刁的我,又拿起白口與黑喉。
每個週末不去私立國中的輔導課,在魚攤上生物課。蝦不選紅頭,小卷不選紅身。春末吃海蛤,養殖蛤不選脫皮,台灣蚵不能賣綠肚。這是阿公魚攤的第一學期。
沒有生來就會賣魚的人。阿公說賣魚要學,學一輩子。
爸說賣魚要學,學一下子。
他們都說以後不要賣魚,好好讀書。
●
週末賣魚很累,上課變成放假,同學說你都不用假日輔導真好,我回說要不然你來賣魚。「才不要咧,很臭。」對,很臭,我聞到我的前臂仍有魚的血味。當他們這樣回時,我會將手掌摀住同學的嘴,說:「很臭嗎?」手拿開,他說臭死了,接下來都是國中生的垃圾話。
國中時,在魚攤的工作是把魚拿給阿公秤,或是按按磅秤跟客人說價錢,沒多做其他的工作。因為我不想當魚販,不想多踏一步,踏到殺魚的台前,拿起魚刨鱗,剪刀剪開魚的皮肉。這些不想,我沒有說出口。
「你是魚販之子啊,得努力一點,不管你是單親還是什麼,你要為你的身分爭一口氣啊。」當時的導師這樣跟我說,埋入了什麼責任又什麼身分的。我的成績還過得去,便沒人管我要不要出席假日輔導。我的假日起得比上課還早,在空蕩無人的清晨市場等到熱絡,像上課鐘響,只不過我是魚攤上的學徒,被人叫喊。
「很爽喔。」同學常在禮拜一對我說。我又聞了我的手掌。
只有我缺席的假日輔導,教室的空氣好了一些。
「幹麼賣魚啦?」臉素淨、頭髮抹上髮膠的男孩問過我。他約我出遊,我不曾說好,每次都說要幫家裡。「真的很孝順欸你。」我笑笑無語。我與他在某個假日午後出遊,忘記去哪了,只記得沒睡午覺的疲憊讓我的臉漲紅,天色都沒暗,就說我要回家了。
久了,就沒人問也沒人約。甚至畢業典禮那天,也沒人問我下午要去哪。往我家方向的站牌,無人等車;對面往城市的站牌,排滿了同學,沒有一個人向我招手。他們坐上一班車,另一群再坐上另一班,直到我等的公車來到。我坐在最後一排五人的座位,中間只有我一人。
我睡了又醒,熟悉的路,醒了又睡,直到過站。走了回去。
就算要大考了,前兩個禮拜我還站在攤位前招呼客人,缺席賣魚還會覺得愧疚。我以為我有想過未來,以為我念了較自由的五專,選了醫事技術系,考上證照成為檢驗師,未來便能離開魚攤。但五專的課程更鬆,我刻意排出早上空堂、下午滿堂的課表,空堂時,在魚攤自學魚之解剖學、魚類辨識課。
我站在魚攤,拿起一尾尾冰冷的死魚,秤重刨鱗殺肚,換取更多更多的家庭奉獻。
常有客人說我很乖,我不知道要怎麼壞。早上起床穿起雨鞋,橡膠的雨鞋悶困了腳,長襪勒緊了腿。久了,腿上有了一圈的黑線。那一圈腿上的黑線像卡在網縫間脫鱗的魚體。
中午換穿球鞋,上起自己毫無興趣的微生物學和化學,覺得人生不能這樣虛耗,卻耗了五年。五專畢業後,轉學考上北部的大學。剛上大學,阿公與爸又說週末沒人幫忙,能週週回來嗎?
怎會說不能。半年後,週週台北、台中來回好累,轉回故鄉的大學。早上沒有課程,下午滿堂,「正職賣魚,讀書像放假」,我都這樣自嘲。那時,我已經能獨當一面站在魚攤前,招呼、買賣、殺魚,只差沒去批貨了。
「還要學什麼嗎?」我問阿公。
「不用了,學批貨要過一陣子。你還要讀書嗎?」他回。
「要。」我說。
他說,記得要幫家裡,要好好賣魚。沒有再提好好讀書。
他說起我爸,說沒兩句,又不說了。他們叫我要幫家裡,叫我得扶住家,撐住這頹敗的牆。多一個人撐住,一動不動,牆至少不會倒塌,就算不能遮風蔽雨又如何。
爸只記得在每個週五夜晚傳LINE過來,說明早還要工作,叫我早點睡。
一如往常,就算我已經在學業中找到喜歡的事物,甚至有未來的美好模樣。五專畢業兩年,轉學考了好幾間學校,用五專學歷考了研究所,但爸對這些毫無興趣。他的債務縛住阿公與一整個家。
●
「你要好好讀書,別跟那個哥哥一樣賣魚喔。」站在攤位前,有客人這樣說過。
「對啊,要好好讀書喔,別像我一樣讀交大喔。」一時嘴賤回了客人,客人就此不再來。
他不知道,我就算好好讀書,還是得賣魚。
在我放棄研究所的那天,我告訴了他,我爸。
他只說要賣魚,讀那麼高幹麼?
那年過年,我開始學習批貨,不再讀書,忘記自己曾經有過的夢。
成了魚販。每天凌晨穿上雨鞋,直到下午,脫下雨鞋與長襪,忽然解放又襲來痠痛,更深更深的睡意。
我以為洗去身上的魚味,穿上怎樣的服裝,又能變成怎樣的人。但作為魚販,是黏著在皮膚上的魚鱗,沒有感覺便嵌在那,覺得癢的時候想拔下那些魚鱗,才發現體膚已經有不一樣的顏色了。
凌晨兩三點的高速公路,沒什麼車,通往那時最熱鬧的地方:魚市。嘈雜到嗓門加大,氣味紛雜,聞不出魚臭,千百盞燈照出的世界已無黑暗。我下了貨車,踏入潮濕,邊走邊點頭或是捶打他人手臂,幾句髒話,都只是招呼。當我習慣這些生活,我就接受了自己是名魚販。魚販中,有幾個跟我相似的年輕人,有老派如阿公的人;有幾個會讓人想起誰,有幾個是他自己的模樣。
「讀那麼高,幹麼賣魚啦?」又有人問我。
我更難回答了。「只是工作。」我說。
接下魚攤時,吳郭魚一公斤六十元,阿公中風在床。我仍在賣魚,變了一些,但爸仍然在賭。沒人問過我喜不喜歡賣魚,我卻每日每夜地問自己:不喜歡又能怎樣?
賣魚賣雞賣肉不太會成為志願,也非我志向,非我所願,但要找個支撐住「家」的方法,便是直挺地站著喊:人客來喔,魚很新鮮喔。
又幾年後,阿公死去,吳郭魚一公斤七十元,台灣的白鯧愈來愈少,冷凍的白鯧不復見。我仍然賣魚,但離開了原生家庭,不在魚攤。裝睡的人叫不醒,爸仍然在賭。為了我的兒女,我得離開。
回想最後一次寫我的志願,幼年的我想,我的志願是我爸那摺現金,但不能這樣寫,老師會罵。「想當商人,像爸那樣的商人。」好險,志願沒有成真。
現在我會吃冷凍的白鯧了,我會輕輕地夾給兒女和自己。我們都吃過現流的白鯧,所以知道冷凍白鯧不好吃。
變成稱職的魚販之前,我學會了什麼工作令我厭惡,同時學會了什麼令我嚮往。既然不愛的、討厭的都能做好,那還有什麼不能做呢?我這麼想。
沒有出生就會賣魚的人。沒有什麼東西,不用學一輩子。
身為一名魚販,我很努力,很努力了。
作者:林楷倫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28 00:00:00
<內容簡介>
我以為洗去身上的魚味,
就能變成不一樣的人。
但魚鱗長年緊附,
拔扯下來,皮膚已是不同的顏色。
▍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得主 ▍
▍魚販林楷倫首部非虛構作品▍
▍天未亮的魚市,是千百盞燈照出的世界,
▍潮濕,氣味紛雜,難辨魚臭。
市場的人總問他:讀那麼高,幹麼賣魚?
他那賭光家產的父親,說的卻是:要賣魚,讀那麼高幹麼?
2019年魚販林楷倫抹下手上的魚鱗,開始寫作;2020年拿下各大文學獎。他寫下清晨燈火通明的魚市裡,魚販間的競標廝殺、潛規則與黑話,那些市場裡買賣交易間的人情世故、情感流動:
魚市裡,全仔是從丸美出走、另立商號的「背骨仔」,起初與前東家比拚、削價競爭,後來有了默契,彼此相讓出一條路。一個偉大的市場女人,後面一定有個軟爛的男人。女人魚攤的阿娥姐在魚市裡標起貨來聲勢懾人,她的女子軍團在市場裡提供最周全的殺魚選魚服務,而每個來這做事的女人,都有自己的故事……
林楷倫的首部作品,剖魚亦自剖。從魚市裡真情流露的在地魚販們,寫到他所身處的魚販日常,再溯源寫回原生家庭的魚販三代。這也是台灣第一本真人實事的魚販寫作。
// 刨光魚鱗,繼續刨下側線的皮肉。未死的魚一跳一跳。
久了、習慣了痛,也不跳了,只剩開闔呼吸。
拿起弓繩用力將魚弓起,
卻只看到自己的右手揮舞,左手抵抗出血痕。//
★名人推薦:
王浩一(作家)
朱宥勳(作家)
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__專文推薦
何順凱(Taïrroir 態芮)
林佾華(SUR-)
彭天恩 Alex Peng(Akame)
__知名主廚力推
毛 奇(飲食文化作家)
王聰威(小說家)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林立青(作家)
姜泰宇(作家)
番紅花(飲食文化作家)
廖科溢(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劉克襄(作家)
蔡珠兒(作家)
__藝文界聯合推薦(依姓氏筆劃序排列)
有務正業隱藏魚販,好魚好菜用心款待。──何順凱(Taïrroir 態芮主廚)
作者所描述的全部是我陌生又渴望知曉的。努力生活的人,他們的故事總是令人感動,身為魚販的故事能夠說得這般敞亮通透,則多了不可思議的燦然與悲喜。──王浩一(作家)
林楷倫的散文不甘心於純粹的記敘抒情,更講究元素、意象之間的排兵布陣,結構的遞進波折、人情事理的迂迴埋伏,都有小說的況味。──朱宥勳(作家)
強烈而細膩的現場感彷彿瞬間帶我回到這幾年節目拍攝的各個市場裡。我也喜歡作者的筆調,全無刻意標榜品味的行家語氣,反倒帶著些許謙遜的自嘲與冷調的幽默。──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
★目錄:
【推薦序】
生活總是如此嗎──讀林楷倫《偽魚販指南》 ◎朱宥勳
我把金目鱸魚香煎得更香酥脆皮了 ◎王浩一
傳統市場文化記錄的感動新頁 ◎李明璁
輯一 身為魚販
身為魚販
競標
背骨仔
尿尿樹
改裝的March
女人魚攤
颱風假
東港現流
切掉魚頭
偽裝魚販的指南
輯二 魚販日常
貴人與小耳朵
駱駝先生
是的,主廚。
時價
職業病
要吃就先做成干吧
選魚的訣竅
去海生館的好日子
午餐
魚之占卜
輯三 三代魚販
弓魚
冰箱
二輪記憶
蛇,鼠,和我那次死亡
魚販孕事
後記
<作者簡介>
林楷倫
1986年生,想像朋友寫作會的魚販。林榮三文學獎2020年短篇小說首獎、2021年三獎,時報文學獎2021年二獎、台北文學獎、台中文學獎等。
人生的愛片是周星馳跟李力持導演的《喜劇之王》,若自己能有張柏芝的泛淚眼珠那就太好了。
★內文試閱:
‧推薦序
生活總是如此嗎──讀林楷倫《偽魚販指南》◎朱宥勳
……《偽魚販指南》從任何意義上來看,都是散文,而不是小說。不過從這本散文集裡,敏銳的人也能發現,林楷倫本質上更接近一個小說人。他的散文不甘心於純粹的記敘抒情,更講究元素、意象之間的排兵布陣,結構的遞進波折、人情事理的迂迴埋伏,都有小說的況味。比如〈背骨仔〉一篇,寫丸美大姐與自立門戶的夥計全仔如何爭鋒相對,又是如何形成一種互槓卻也各留一步的默契,精采萬分,彷彿魚市場的空氣裡都有電流激射了。或如〈尿尿樹〉裡的苦命人,無技能無出路又受人欺壓,林楷倫卻能在骯髒汙濁的氛圍之中,捉住卑微人物心裡的暗櫃,寫出表裡未必如一的深邃。〈駱駝先生〉的世代默契、〈是的,主廚〉那裝模作樣的真實夢想,乃至於寫暴烈親情的〈弓魚〉和〈冰箱〉,也都各有驚心動魄之處。要論寫人的功力,林楷倫已毫無疑問是文壇前段班的水準。
對,不是「新生代」的前段班,是文壇的前段班。這樣說或許有人會認為太激進的,但我確實很難想到有哪幾位寫作者,能像林楷倫這樣寫人。如同我對他的最初印象,他寫人不求面面俱到、結構嚴整,而是擅長編織種種矛盾的跡象,呈現出人情世故裡的「鬥而不破」及「愛而不言」。不信的話,讀者們可以細讀〈女人魚攤〉一篇。這篇文章所描寫的「女人的魚攤」就充分顯現了林楷倫掌握人物複雜性的能力。從開篇阿娥姐「不知為何要當魚販」說起,漸漸帶入她那心不在焉的丈夫,而後是阿娥姐所「庇護」的一干幹練姐妹。而在這看似普通的「女人當自強」主調之下,文章尾段突然話鋒一轉:「作為男人都知道,一個人躲在暗處能看什麼,能拋棄工作的又是什麼。我沒跟阿娥姐講她先生在車上幹什麼,我想她也知道。」
這一段圖窮匕見,我初讀時有種當胸中了一刀的感覺。最難分說的不是「我知道她先生在幹什麼」,而是「她知道我知道她先生在幹什麼」。全文裡,阿娥姐從來不漏一絲口風,林楷倫不寫她的脆弱,甚至也不強調她的堅強,只有一股「生活總是如此」的韌性貫串其中。如果我們抓著這條線索回看阿娥姐的種種行事風格,一切竟都有了不一樣的意義。吳爾芙說要有「自己的房間」,阿娥姐「自己的攤位」卻更顯寬闊生猛。一座魚市場,可以是詭詐鑽營之處,可以是傳承家業之處,可以是職人盡顯身手之處,又怎麼不可以是生活之外的生活、家庭之外的家庭?
近年來,寶瓶出版社以林立青、大師兄等作家領銜,掀起了一股「職人書寫」的風潮,為台灣的散文書寫注入了既古典(在寫實主義的關懷上)、又新穎(過去罕有寫實主義作家真能這麼寫實)的活力。然而若要吹毛求疵,我們多少能感受到,職人書寫喚起的往往是讀者對某一行業獵奇的好奇心,至於寫作本身的精純程度,就不一定得到同等的注目了。從「職人書寫」的角度來看,林楷倫的《偽魚販指南》也毫無疑問,是誠意滿滿、魚味十足的作品;然而除此之外,我更期待讀者發現的,是林楷倫就算不仰仗他那豐厚的經驗素材,也有一擊必殺之能的文字鍛造。
現在的林楷倫,在文字的雕飾上雖然沒有我們初識之時那麼濃烈華麗,卻還是「下手很重」——那是精準捶向心口,使人悵惘、使人茫然、使人苦笑的一手。同為讀者,我的建議是:放空你的情緒,準備前往下一頁吧。那裡,你不會看到柔婉然而虛弱的文藝腔,而是每一行字都毫無保留,即將深深刻印在你腦海裡的新世界。
我把金目鱸魚香煎得更香酥脆皮了 ◎王浩一
……《偽魚販指南》不是美食書,而是魚販阿倫非虛構的文字創作。過去我多流連菜市場的小農,書寫蔬果的栽種,見多識廣也深諳食材挑選,甚至動手料理也有幾分把握,但是這本書寫的是魚販第一人稱的經驗,我眼睛一亮!
我擅長在菜市場觀察,也善於發問重點與眉角,這是多年來走訪各地無數大小市場訓練有素的能力。但是,市場裡海鮮魚貝類攤位多僅僅拍照,便匆匆離去,剛剛問過的魚名,兩三步後就忘了,雖然好奇廣泛的魚食知識,但是我有自知之明,對於魚販僅能敬而遠之。作者在《偽魚販指南》中所描述的全部是我陌生又渴望知曉的,漁獲知識深入淺出,魚販們的工作內容、日常、行規、生態,尤其他們海洋鹹味、黏滑微腥的生活樣貌,甚至阿倫三代魚販數十年傳承下來的溫馨與無奈、驕傲與掙扎,令人感動。
書本好看,因為魚販之子的自白,有淚有笑有自適。書本耐看,因為作者也書寫出那些買魚的人家,在閒話之後他有臆測、有想像、有憧憬的別人家生活故事,充滿體貼的文字,代表他的善良。字裡行間阿倫娓娓說著自己的故事,他的愛情充滿著有趣的魚味,他的祖父有那個年代的溫潤,他父親的問題則是他的抉擇與改變。
作者的文字非常有畫面,每閱讀一則故事,都像一齣《我在魚市場待了一整天》連續劇:攤販前買賣雙方的雙人舞,同行之間的協力或是較勁,深夜作息的無奈與奮起,作者與女友(太太)互動的魚故事,成家後轉成餐廳魚貨供應商的大小事……哦,還有魚販的職業病。每看完一則,有趣好笑之餘,總有窺探到生活裡那些陰影不揚的角落,令人深思低迴。
努力生活的人,他們的故事總是令人感動,身為魚販的故事能夠說得這般敞亮通透,則多了不可思議的燦然與悲喜。當作者把身邊人們的個性,以所販售的各種魚類來分析,戲稱「魚之占卜」,那是對生命釋懷與坦然的領悟。我以為阿倫,可以稱他「魚的哲學家」,清澈生命,勤奮卻不怨天尤人。
傳統市場文化記錄的感動新頁 ◎李明璁
……「強烈而細膩的現場感!」這個精采的第一印象,彷彿瞬間就帶我回到這幾年節目拍攝的各個市場裡。全書從作者毫不掩飾、直球投出般的巨大無奈破題。他放棄學業而承繼家業、成為魚販的動機,其實全是為了償還父親的賭債。即便如此,他很快便覺悟到賣魚充滿學問、也是專業──「沒有出生就會賣魚的人。沒有什麼東西,不用學一輩子。」
於是第一個教室(也像戰場),便是激烈的拍賣競標。喊出天價的驅力不只在於精算,更要爭一口氣,討個好面子。接著作者帶我們來到攤頭,魚販與各種客人的互動默契或隱隱衝突,透過細膩書寫的再現,歷歷在目……
在某個假日早晨,才翻閱完「輯一」(約全書三分之一)的內容,已經讓近幾年深入各地市場的我拍案叫絕,不忍釋卷。但後來我還是暫時放下了書,因為「去買個新鮮魚貨」的欲望更被閱讀強烈勾起了,我立刻去了趟南門市場的盧記水產。
回頭續讀「輯二」,更是韻味十足。一方面,從魚販的人情世故、暖心互動,開展作者自身經歷的市場故事。他說有些熟客「像是熟識的朋友、像是家人。從賣魚學習與人熟悉,從賣魚熟悉了人」。毫無疑問,這真是傳統市場始終迷人之處。另方面,魚販最懂吃魚,從選魚的訣竅,到一夜干製作的祕方,書裡的分享既有趣又實用。而且,我也喜歡作者的筆調,全無那種刻意標榜品味的行家語氣,反倒帶著些許謙遜的自嘲與冷調的幽默。
最後的「輯三」,收束回自身,談人生的記憶與想望。作者的阿公,就像一個勤懇魚販的努力原型,也是他承繼家業的追隨起點。當他憶起阿公死前三年對他重複說的「好好做」,竟是他們祖孫最後一句對話,這個責任期許,與他對父親的失望痛心(「他的債務縛住阿公與一整個家」、「裝睡的人叫不醒,爸仍然在賭」),成了書中從頭至尾的一股黑色張力。
說到底,這並不是個讀來純然愉悅或燃燒熱血的職人生命故事,就像市場人生百態,多半笑中有淚卻也是苦中作樂。「身為一名魚販,我很努力,很努力了」作者在第一章的最後這麼寫道,我相信任何人看完也都會有如是感動。
作者說經常有人問他:「讀那麼高,幹麼賣魚啦?」而難以啟齒的心路歷程,讓他也只能回答不過就是工作罷了。然而現在這位曾經得過很多文學獎的魚販,持續埋首於清晨的魚市與深夜的書桌之間,產出了台灣第一本「魚販書寫」。感謝他除了魚販本業、同時也邁向作家的極度努力,我相信他在天上的阿公將引以為榮,因為這會是台灣非虛構文學、也是傳統市場文化記錄的動人新頁。
‧摘文
〈身為魚販〉(節錄)
……每個週末,我顧起魚攤的蛤、蚵、魚,攤位上的魚我只認得白鯧、肉魚、吳郭魚。我問爸,爸叫我問阿公。
阿公拿起冷凍與現流的白鯧,教我看背上的藍色與鱗片上的微微虹光分辨鮮度,教我從魚鰭魚尾分辨不同品種的白鯧:魚鰭長且魚尾如剪刀的,是正鯧;體色偏灰、魚鰭短的是暗鯧;魚鰭、魚尾短短,鰭邊形狀如流蘇是斗鯧。他問我哪種好吃,我說正鯧,暗鯧與斗鯧偏軟。阿公稱讚嘴刁的我,又拿起白口與黑喉。
每個週末不去私立國中的輔導課,在魚攤上生物課。蝦不選紅頭,小卷不選紅身。春末吃海蛤,養殖蛤不選脫皮,台灣蚵不能賣綠肚。這是阿公魚攤的第一學期。
沒有生來就會賣魚的人。阿公說賣魚要學,學一輩子。
爸說賣魚要學,學一下子。
他們都說以後不要賣魚,好好讀書。
●
週末賣魚很累,上課變成放假,同學說你都不用假日輔導真好,我回說要不然你來賣魚。「才不要咧,很臭。」對,很臭,我聞到我的前臂仍有魚的血味。當他們這樣回時,我會將手掌摀住同學的嘴,說:「很臭嗎?」手拿開,他說臭死了,接下來都是國中生的垃圾話。
國中時,在魚攤的工作是把魚拿給阿公秤,或是按按磅秤跟客人說價錢,沒多做其他的工作。因為我不想當魚販,不想多踏一步,踏到殺魚的台前,拿起魚刨鱗,剪刀剪開魚的皮肉。這些不想,我沒有說出口。
「你是魚販之子啊,得努力一點,不管你是單親還是什麼,你要為你的身分爭一口氣啊。」當時的導師這樣跟我說,埋入了什麼責任又什麼身分的。我的成績還過得去,便沒人管我要不要出席假日輔導。我的假日起得比上課還早,在空蕩無人的清晨市場等到熱絡,像上課鐘響,只不過我是魚攤上的學徒,被人叫喊。
「很爽喔。」同學常在禮拜一對我說。我又聞了我的手掌。
只有我缺席的假日輔導,教室的空氣好了一些。
「幹麼賣魚啦?」臉素淨、頭髮抹上髮膠的男孩問過我。他約我出遊,我不曾說好,每次都說要幫家裡。「真的很孝順欸你。」我笑笑無語。我與他在某個假日午後出遊,忘記去哪了,只記得沒睡午覺的疲憊讓我的臉漲紅,天色都沒暗,就說我要回家了。
久了,就沒人問也沒人約。甚至畢業典禮那天,也沒人問我下午要去哪。往我家方向的站牌,無人等車;對面往城市的站牌,排滿了同學,沒有一個人向我招手。他們坐上一班車,另一群再坐上另一班,直到我等的公車來到。我坐在最後一排五人的座位,中間只有我一人。
我睡了又醒,熟悉的路,醒了又睡,直到過站。走了回去。
就算要大考了,前兩個禮拜我還站在攤位前招呼客人,缺席賣魚還會覺得愧疚。我以為我有想過未來,以為我念了較自由的五專,選了醫事技術系,考上證照成為檢驗師,未來便能離開魚攤。但五專的課程更鬆,我刻意排出早上空堂、下午滿堂的課表,空堂時,在魚攤自學魚之解剖學、魚類辨識課。
我站在魚攤,拿起一尾尾冰冷的死魚,秤重刨鱗殺肚,換取更多更多的家庭奉獻。
常有客人說我很乖,我不知道要怎麼壞。早上起床穿起雨鞋,橡膠的雨鞋悶困了腳,長襪勒緊了腿。久了,腿上有了一圈的黑線。那一圈腿上的黑線像卡在網縫間脫鱗的魚體。
中午換穿球鞋,上起自己毫無興趣的微生物學和化學,覺得人生不能這樣虛耗,卻耗了五年。五專畢業後,轉學考上北部的大學。剛上大學,阿公與爸又說週末沒人幫忙,能週週回來嗎?
怎會說不能。半年後,週週台北、台中來回好累,轉回故鄉的大學。早上沒有課程,下午滿堂,「正職賣魚,讀書像放假」,我都這樣自嘲。那時,我已經能獨當一面站在魚攤前,招呼、買賣、殺魚,只差沒去批貨了。
「還要學什麼嗎?」我問阿公。
「不用了,學批貨要過一陣子。你還要讀書嗎?」他回。
「要。」我說。
他說,記得要幫家裡,要好好賣魚。沒有再提好好讀書。
他說起我爸,說沒兩句,又不說了。他們叫我要幫家裡,叫我得扶住家,撐住這頹敗的牆。多一個人撐住,一動不動,牆至少不會倒塌,就算不能遮風蔽雨又如何。
爸只記得在每個週五夜晚傳LINE過來,說明早還要工作,叫我早點睡。
一如往常,就算我已經在學業中找到喜歡的事物,甚至有未來的美好模樣。五專畢業兩年,轉學考了好幾間學校,用五專學歷考了研究所,但爸對這些毫無興趣。他的債務縛住阿公與一整個家。
●
「你要好好讀書,別跟那個哥哥一樣賣魚喔。」站在攤位前,有客人這樣說過。
「對啊,要好好讀書喔,別像我一樣讀交大喔。」一時嘴賤回了客人,客人就此不再來。
他不知道,我就算好好讀書,還是得賣魚。
在我放棄研究所的那天,我告訴了他,我爸。
他只說要賣魚,讀那麼高幹麼?
那年過年,我開始學習批貨,不再讀書,忘記自己曾經有過的夢。
成了魚販。每天凌晨穿上雨鞋,直到下午,脫下雨鞋與長襪,忽然解放又襲來痠痛,更深更深的睡意。
我以為洗去身上的魚味,穿上怎樣的服裝,又能變成怎樣的人。但作為魚販,是黏著在皮膚上的魚鱗,沒有感覺便嵌在那,覺得癢的時候想拔下那些魚鱗,才發現體膚已經有不一樣的顏色了。
凌晨兩三點的高速公路,沒什麼車,通往那時最熱鬧的地方:魚市。嘈雜到嗓門加大,氣味紛雜,聞不出魚臭,千百盞燈照出的世界已無黑暗。我下了貨車,踏入潮濕,邊走邊點頭或是捶打他人手臂,幾句髒話,都只是招呼。當我習慣這些生活,我就接受了自己是名魚販。魚販中,有幾個跟我相似的年輕人,有老派如阿公的人;有幾個會讓人想起誰,有幾個是他自己的模樣。
「讀那麼高,幹麼賣魚啦?」又有人問我。
我更難回答了。「只是工作。」我說。
接下魚攤時,吳郭魚一公斤六十元,阿公中風在床。我仍在賣魚,變了一些,但爸仍然在賭。沒人問過我喜不喜歡賣魚,我卻每日每夜地問自己:不喜歡又能怎樣?
賣魚賣雞賣肉不太會成為志願,也非我志向,非我所願,但要找個支撐住「家」的方法,便是直挺地站著喊:人客來喔,魚很新鮮喔。
又幾年後,阿公死去,吳郭魚一公斤七十元,台灣的白鯧愈來愈少,冷凍的白鯧不復見。我仍然賣魚,但離開了原生家庭,不在魚攤。裝睡的人叫不醒,爸仍然在賭。為了我的兒女,我得離開。
回想最後一次寫我的志願,幼年的我想,我的志願是我爸那摺現金,但不能這樣寫,老師會罵。「想當商人,像爸那樣的商人。」好險,志願沒有成真。
現在我會吃冷凍的白鯧了,我會輕輕地夾給兒女和自己。我們都吃過現流的白鯧,所以知道冷凍白鯧不好吃。
變成稱職的魚販之前,我學會了什麼工作令我厭惡,同時學會了什麼令我嚮往。既然不愛的、討厭的都能做好,那還有什麼不能做呢?我這麼想。
沒有出生就會賣魚的人。沒有什麼東西,不用學一輩子。
身為一名魚販,我很努力,很努力了。
最新生活新聞
-
陳岱聲奮起福米餅傳愛臺南榮家 千份米香溫暖長輩心
(28 分鐘前) -
民眾黨前途無亮(大成報總主筆郭憲鈴專欄)
(1 小時前) -
2025年新春獻禮 恐龍世界嘉年華舞台劇-「大板根奇幻精靈國度」等你來探索!
(1 小時前) -
苗栗榮服榮欣志工修福慧好善行 關懷轄區榮民眷
(1 小時前) -
中壢新增多處交通科技執法 改善周邊交通事故問題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