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8°
( 29° / 27° )
氣象
2024-01-25 | PChome書店

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50週年增訂版)(軟精裝)

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50週年增訂版)(軟精裝)漫步華爾街:超越股市漲跌的成功投資策略(50週年增訂版)(軟精裝)
作者: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3-04-28 00:00:00

<內容簡介>

☆全球暢銷200萬冊,50週年增訂版

投資指數型基金的不敗經典
理財專家一讀再讀的投資金律
提供各年齡層最完整、多元分散的投資組合建議

識破流行投資商品、各種花俏投資術語的陷阱
綜合最新學術研究與投資實務
幫助讀者找出最能長期累積財富的最佳策略

墨基爾擁有華爾街專業投資人、經濟學者與個人投資者的三重身分,他
以個人豐富的經驗,加入產學界全新看法,提供堅實可靠的理財建議。
在此次50 週年增訂版中,他全面更新案例、數據、標的,並加入上萬
字全新內容,幫助讀者與時俱進,辨別最新金融商品的優劣:

☆ 大家都在討論加密貨幣、NFT,可以跟進嗎?
請小心,話題愈熱烈愈有可能是投機泡沫。
☆ 利用因子投資策略增加風險就能增加報酬嗎?
不一定,理論上看似可行的策略,實務操作上可能有困難或成本高昂。
☆ 對環境、社會、企業都好的ESG 投資報酬穩定嗎?
要注意,各組織的ESG 衡量指標落差很大,購買前先查詢基金成分股、做好盡職調查,才能降低風險。

在這個資訊飛速傳播的新時代,投資界天天都有新商品,但是別忘了華倫.巴菲特的忠告:「懶惰是最佳的投資模式。」

簡單的買進並持有指數型基金,
任何時候、任何年齡開始都不嫌晚!

★專家推薦: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 周行一
暢銷財經作家 綠角
──專業推薦

本書對投資人最有用的訊息,在於將作者建議的投資原則應用在實務上是非常簡易的,只要願意有紀律的執行,任何人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投資。
──周行一,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名譽教授

★媒體推薦:

《華爾街日報》:「提供常識建議,幫助投資人選擇標的的實用書。」
《金融時報》:「散戶進入市場前的必讀指南。」
《經濟學人》:「當之無愧的長青暢銷書。」

想要在股市裡有很好的表現嗎?這裡有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存一點錢,然後買下墨基爾的書,接著把剩下的錢拿去買指數型基金。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你可以想像正在上一堂長達一週的投資課,教課的人擁有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常識、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的學術知識,以及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實務經驗。不用多說,墨基爾這本最新版的作品一定要讀。
──《霸榮》(Barron’s)

訪問十位投資專家,你會聽到十個人都推薦墨基爾這本經典的投資書。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過去五十年來,真正好的投資書不超過六本,而這本就是其中的經典。
──《富比士》(Forbes)

如果你的新年願望是要改善個人財務狀況,建議你不用到書店找新書,只要重讀經典,尤其是《漫步華爾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本書自1973年初版上市後,已經協助成千上萬名投資人走向正道。不管你多久前曾讀過本書,都應該再次複習。本書結合學術理論與實務操作,條理清晰。
──《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

引人入勝、條理分明的巨作。
──《財經》(Money)

★目錄:

導 讀 一門值得終生學習的學問/周行一
推薦序 認識指數化投資,為人生加分/綠角
致 謝 50年不變的信念
前 言 點石成金

Part 1 股票與股價
第1章 磐石與空中樓閣
第2章 瘋狂的群眾
第3章 1960∼1990年代的投機泡沫
第4章 2000年代前幾十年的網路泡沫

Part 2 專家與贏家
第5章 技術面與基本面分析
第6章 技術面分析與隨機漫步理論
第7章 基本面分析有比較高明嗎?

Part 3 全新的投資技術
第8章 穿新鞋學習現代投資組合理論
第9章 藉由承擔風險來提高報酬
第10章 行為財務學
第11章 Smart Beta、風險平價與ESG投資

Part 4 愜意漫步華爾街
第12章 個人理財的10項練習
第13章 股票與債券的報酬
第14章 做好人生的投資規劃
第15章 進軍股市三大步

後記

附錄 基金與ETF投資指南

<作者簡介>

墨基爾(Burton G. Malkiel)
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系化學銀行講座退休教授(Chemical Bank Chaiman's Professor of Economics Emeritus),曾任美國總統經濟諮詢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委員、耶魯大學管理學院(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院長。現居美國紐澤西州(New Jersey)。

譯者:楊美齡
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紐西蘭奧克蘭大學電腦系畢業。譯有《穩健理財十守則》、《策略遊戲》、《組織遊戲》、《電子精英》、《富比士二百年英雄榜人物》、《可樂教父》等。

譯者:林麗冠
台灣大學中文系學士,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碩士,譯有《誰說人是理性的》、《稱職主管16堂課》、《專案,就是要這樣管理》、《決策制定》、《廢墟中站起的巨人》、《我的祕密河流》、《在地的幸福經濟》、《兩性大和解》、《Top Sales報告》和《星際遊俠》等書。

譯者:蘇鵬元
清華大學經濟系碩士,譯有《投資最重要的事》、《金錢遊戲》、《掌握市場週期》(合譯)、《崩盤》(合譯)等。

譯者:陳儀
目前為專業投資公司高階主管,曾任投信基金經理人,專業與業餘財富管理經驗豐富。因個人理想而跨入兼職譯者領域,譯作有《史迪格里茲改革宣言》、《大債危機》、《物聯網革命》、《索羅斯金融煉金術》(中文新譯版)、《大查帳》、《你可以自私自利,同時當個好人》及《資本主義:金錢、道德與市場》等,譯著甚豐。

譯者:林俊宏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大數據》、《大數據:教育篇》、《大數據:隱私篇》、《大數據資本主義》、《大科學》等書。

★內文試閱:

•前言

點石成金

初版《漫步華爾街》出版距今已有50年,當時書中所提的投資建議其實很簡單:比起買賣個股或主動式管理的共同基金,投資人購買並且持有指數型基金可以得到更高的報酬。當時我就大膽主張,任何會影響個別公司前景的資訊,都會迅速反映在股價上。而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把一隻黑猩猩帶來蒙上眼睛,對著一張股票列表隨便扔飛鏢,選出來的投資組合績效都很有可能和專家精挑細選的投資組合不相上下。當然,我可不是在建議投資人真的去扔飛鏢,反而是更偏向建議應該扔白毛巾投降,別再自己挑股票,改為買進並持有廣泛股市指數的投資組合。這樣的投資組合,績效很有可能超越由專家操盤的股票基金;股票基金有高昂的年費、交易成本與稅務要求,對投資報酬不太有利。

如今過了50年,我對原先的理論甚至更有信心,而且超過七位數美元的獲利也足以作為證明。如果有一位投資人,在1977年初(也就是首次出現指數型基金的時候)投資1萬美元,並且把所有股利再投入同一檔標的,到了2022年初,他的帳上將會擁有214萬3,500美元。再假設有另一位投資人,在同樣的時間以同樣金額買進一般的主動式共同基金,這筆投資只會成長為147萬7,033美元。兩者的差異顯而易見。截至2022年1月1日,指數投資人的獲利高出66萬6,467美元,或者說是足足高出100 萬美元的三分之二。

如今,已經有許多人相信指數投資是最佳的投資策略。目前投入股票型共同基金(equity mutual fund)的資金當中,一半投資的都是指數型基金。此外還有高達數兆美元,投資的是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traded fund,縮寫為ETF;也就是在公開證券市場交易的指數型基金)。但想當初,主張投資人應該購買指數型基金,還會被嘲笑是愚蠢、不經大腦的想法。

光是說《漫步華爾街》當初得到的反應不太正面,或許還太輕描淡寫。初版發行當時,《商業周刊》(BusinessWeek)找來某位股市專家擔任書評,把這本書批得一文不值,認為書裡的概念說得好聽是天真,說得難聽點就是未經大腦。在那位評論者看來,書裡的策略只能讓投資人得到「注定平庸」的結果,要以此為滿足簡直是不可思議。也有其他評論者認為,我說我們的金融市場具備合理的效率,是「經濟思想史上最顯著的一項錯誤」。

但幸好我沒有因此意志消沉。我當時就想,要是沒有人討厭你寫的東西,可能代表的是你連被批評的價值也沒有吧。如果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當然也就不會招人批評了。等到《漫步華爾街》初版發行過了三年,先鋒集團時任執行長約翰•伯格(John Bogle)推出第一檔可供大眾購買的指數型基金。而這個「史上第一檔指數型基金」得到的反應,和《漫步華爾街》可謂難兄難弟。先鋒集團當時請來一群華爾街投資銀行家,希望為這檔新基金募集2億5,000萬美元的資金,結果只募到僅僅1,100萬美元。儘管先鋒集團祭出「零佣金」的優惠,買氣依舊低迷。我曾經和約翰•伯格開玩笑說,股東可能只有我們兩個人吧。當時許多人都說這檔基金是個敗筆,是「伯格的笨把戲」(Bogle’s Folly),說它「注定失敗」,甚至說它「一點都不美國」。在那之後許多年間,指數型基金都未能得到各方資金的青睞。雖然伯格對指數型基金抱持樂觀的態度,但就算是他,也無法想像指數型基金最後竟吸引到數兆美元的資金。

本書會舉出相當多證據,告訴讀者我們的市場會迅速對新的資訊做出回應,而且效率極高。此外,根據多年累積而來的鐵證如山,應該就連那些心有懷疑的人,也已經願意相信我所主張的指數投資信念。而最重要的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一直都希望能夠作為一部全面的投資指南,清楚解釋種種概念,真正能為讀者所用。但在我們開始之前,我還是希望能夠以盡可能簡單的方式,談談「效率市場」(efficient market)究竟是什麼意思,以及在媒體上又是怎樣經常對這個詞有所誤解。此外,我也想闡明幾項可謂常識的論點,主張任何人如果想要有舒適的退休生活或財務安全,都應該以指數型基金作為核心投資。

•推薦序

認識指數化投資,為人生加分
綠角/暢銷財經作家

讀者朋友,您手上的書具有極高歷史定位,它開啟了全新的投資世代──指數化投資。

指數化投資的目的是取股市、債市或特定金融市場的完整報酬。譬如有個投資人從30歲開始累積資產,預計65歲退休後使用。那麼透過長期持有指數化投資工具,他很方便的就可取得這35年間的市場報酬。

指數化投資不需操作,也不需選股。買進之後,就是長期持有到需要用錢的時間點。這樣一個看似過度單純的投資方法,成效如何呢?

非常強大。

實證資料顯示,高達八到九成的主動基金經理人,長期成果會落後該市場的指數化投資工具。

所以指數化投資已被廣泛採用了嗎?

可惜的是,經過半世紀的發展,美國指數化投資的資金總量,去年才達到美國基金資產總值的一半。在台灣,指數化投資仍非主流。原因在於,指數化投資違背直覺且遭遇許多反對。反對理由之一就是:指數化投資只會取得「平庸」報酬。

實際上,指數化投資取得的是市場報酬。

假如某年美國股市上漲10%。那麼這一年,全部投資該市場的投資人就是取得10%的報酬(尚未扣除投資成本)。不是20%,也不會是10.1%,就是10%。

市場報酬就是參與該市場的投資人整體所能取得的最高報酬。假如某人說市場報酬只是平庸,或許你可以問:「那你有投資這個報酬平庸的市場嗎?」

說市場報酬平庸的人,言下之意是自己的研究與操作會帶來遠遠勝過市場的績效。問題是,一個市場裡所有主動投資者,大家都用功一點,大家都會拿到勝過市場的報酬嗎?

這是邏輯上的不可能。

另一個反對指數化投資的理由是,市場不具完美效率。

市場實際狀況的確可能是過度反應資訊或延遲反應。效率並不完美。但不少人將市場不具完美效率,解釋成市場不具效率。然後,進一步推論,只要花點心力研究,就可勝過市場。

實際情形是,在一個報酬10%的市場,假如有人透過主動選股,多買進一些表現勝過大盤的證券,少持有一些表現落後市場的證券,取得高於10%的報酬。那麼,就一定會有人多持有一些表現落後的證券,少持有一些勝出的證券,得到落後市場的成果。

不管市場有沒有效率,有人勝出就一定有人落後。這是數學上的必然。市場效率較低,不代表贏家就會比較多。

1973年,《漫步華爾街》首次刊行,得到低落的評價。1976年,先鋒集團(Vanguard)發行首支指數型基金,資金募集困難,被合作發行商建議中止。

但指數化投資的先行者們堅持下來。《漫步華爾街》今年發行50週年增訂版。Vanguard整體美國股市指數型基金(代號:VTSAX)資產總值1兆3,000億美元,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基金。

我在2006開始投資時,讀過2003年發行的《漫步華爾街》,其後又看了好幾個版本。新版除了用更新的資料,再次加強指數化投資的立論之外,也會對期間的重大金融事件或是新的金融工具進行分析。

這十幾年來,我自己完全由指數化投資工具組成的投資組合,也帶來遠超過年輕時候的我當時想像的資產成長。

指數化投資不僅讓我的財務狀況走上正軌。也讓我不需要為投資花費太多心力,有更多時間投入自己的工作、家庭與興趣上。此刻回顧,能認識與實行指數化投資,是一生當中,高度加分的重大正面事件。

假如你還不知道指數化投資,給自己一個機會,看完此書,了解這個對人生有重大助益的投資方法。假如你已經實行指數化投資,這本書可再次強化你的信心與毅力。

《漫步華爾街》是當代投資人不能錯過的投資經典。

•摘文

摘自第4章「2000年代前幾十年的網路泡沫」

迷因股的迷你泡沫
所謂迷因(meme),指的是透過網際網路而廣為流傳模仿的圖像、構想或行為。人氣最旺的迷因,會在社群媒體形成「病毒式瘋傳」。至於「迷因股」,指的則是某檔個股的價格完全取決於社群一時的激情,而非反映企業真正的財務狀況。在這波迷因股的浪潮裡,其中一個核心的平台就是Reddit論壇的「下注華爾街版」(WallStreetBets,WSB),關注這個版的散戶社群人數高達數百萬人。臉書(Facebook)與YouTube 等其他平台也推波助瀾,組起一支浩浩蕩蕩的散戶大軍。

最能代表迷因股現象的例子,就是GameStop(GME)這檔股票的瘋狂漲跌。GameStop是電玩光碟實體零售商,因為電玩遊戲逐漸轉為網路下載形式,業績隨之一落千丈。而推動眾人注意到GameStop的人,是34歲的名人理查•吉爾(Richard Gill),他在Reddit上叫作「Deep F---ing Value」(他X的超值),而在YouTube的帳號則是「Roaring Kitty」(咆哮小貓)。他除了吹捧GameStop擁有「轉虧為盈」的潛力,也表示有理由預期未來將出現大量買盤。原因就在於當時避險基金大舉「放空」GameStop,也就是說,他們出售手上沒有的股票,預計未來能以更便宜的價格買入,並以此獲利。當時避險基金極度看壞GameStop的未來,甚至讓放空的股數超過已發行的總股數。「咆哮小貓」說對的一點,在於這些基金到頭來總得買入股票來回補這些空單。而如果他能鼓動一群熱情的買家,把股價推高,就會讓避險基金的損失節節上升,導致他們不得不盡快買入股票,而這樣做又會讓股價繼續升高。因此,這起事件簡直就像是大衛(David)在對抗巨人歌利亞(Goliath)。有些Reddit 鄉民之所以買入GameStop 的股票,只是想給那些肥貓好看。而瘋狂的買家還發現,要是買進GameStop 的選擇權,還能在股價進一步上漲的時候帶來豐厚的利潤。

這些購買GameStop 的散戶鄉民,多半信奉「人生只有一次」(You Only Live Once,縮寫為YOLO)的信條。而YOLO這個縮寫詞甚至也能當作動詞使用,像是有一條推特發文就寫著:「我剛把這輩子存的5萬美元一股腦全砸進去(YOLOd)投資GameStop的選擇權」,還附上羅賓漢券商(Robinhood)的證券帳戶螢幕截圖。

不論挑起這股鄉民暴動的背後邏輯是什麼,總之,GameStop的股價走勢叫人難以置信。2021年1月初,GameStop的股價還只有17美元,到了月底卻已經飆到每股近400美元;但是到了2月又跌破40美元。在整個2021年,GameStop的股價也就這麼上下劇烈波動。某些散戶,特別是早期就加入這場遊戲的人,賺得口袋滿滿高歌離席。然而,大多數散戶都是賠錢收場。整體來說,避險基金每賠掉1美元,大約就有20美元是從某個倒楣的散戶口袋轉進另一位散戶的口袋。

某位散戶賠到懷疑人生,發了一則推文自我安慰:「投資GameStock甚至比離婚更糟糕,因為你不但少掉一半的錢,而且老婆還在。」不幸的是,有些悲慘的結果並不能這樣一笑而過。羅賓漢券商有位客戶,在選擇權交易帳上慘賠73萬美元,最終決定走上輕生的道路。

另一檔人氣鼎盛的迷因股則是連鎖電影院AMC。由於新冠疫情期間電影院無法營業,AMC只能大量舉債勉強撐下去,這讓它也成為被放空的目標。在2021年1月初,AMC的股價每股還不到2美元。但到了年中,股價已經飆上超過60美元。對於那些線上的散戶社群來說,這簡直比去拉斯維加斯更有賺頭,早早進場的投資人同樣賺得盆滿缽滿。然而,對那些曲終人散卻還留在場上的人來說,則是大虧一場。

要說這個故事給的教訓,會出現一個矛盾的地方。不論是GameStock或AMC,都在股價飆升的時候發行超過10億美元的新股。諷刺的是,至少就短期而言,這兩間公司都是靠著一群非理性鄉民的行為而逃過倒閉的命運。但在這整起事件當中,市場參與者買賣股票的方式就像是在賭輪盤一樣;而究竟整個資金流動配置的過程該不該像這樣被擺布?或許這會是我們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