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16°
( 17° / 16° )
氣象
2024-03-07 | PChome書店

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連結孩子內心渴望,做個有溫度的父母

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連結孩子內心渴望,做個有溫度的父母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連結孩子內心渴望,做個有溫度的父母
作者:澤爸(魏瑋志) 出版社:親子天下 出版日期:2023-08-31 00:00:00

<內容簡介>

在每個教養當下,讓孩子確切感受到父母的愛
當父母漸漸放手,孩子慢慢獨立
讓這份溫暖連成長久而堅實的情感線

☆十五萬粉絲長期追蹤與信賴、最懂爸媽心的超人氣親職教育講師澤爸,
以大量實例示範,在親子的溝通挑戰中,發現孩子的困境、回應孩子內心渴望,
讓溫暖代替恐懼,建立親子間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但我們的關係不好,現在還有機會修補嗎?」
「孩子日漸成長,親子間卻無話可說。想與孩子拉近距離,卻不知如何開口和行動?」
「衝動之下罵了孩子,想跟孩子道歉,該怎麼說會比較好?」
「我是為孩子好,為什麼他卻不領情?」
「明明是孩子讓爸媽有了情緒,但為什麼要改變的卻是大人?」
……

為什麼對孩子滿懷關愛,親子關係卻漸行漸遠?
爸媽的心情,澤爸都懂!這條親職天堂路,澤爸都走過!
曾在上千場親職講座中,聆聽無數家庭在教養路上的掙扎與挫敗,
也曾經歷過對孩子暴怒後的自責,
他以多年且豐富的實例與經驗,爬梳親子關係溝通的阻礙,
示範如何建立親子情感正連結──
「如果先前的溝通無效,還有其他更適合我們的溝通方式嗎?」
「依照我對孩子的認識,我能怎麼跟他說,他才會比較願意聽得進去?」
「我要如何跟孩子表達,他才會感受到我對他的愛,而不是只有生氣與嘮叨呢?」

用愛的表達,減少教養中的傷害與自責,
從吼爸吼媽修煉成溫暖爸媽,
成為孩子學習情緒的榜樣,也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
當10年後放手讓孩子獨立,仍然有強大堅韌的愛為基礎,
讓父母長遠的愛,成為孩子一輩子的祝福。

★本書特色:

超人氣親職教育講師澤爸,以多年經驗,爬梳親子關係溝通的阻礙,用溫暖的表達讓孩子感受愛。

◆以點、線、面,重新思考家庭藍圖
家庭是由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每個家庭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點),透過互動,形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線),把這些線串聯在一起,就是「家」(面)。澤爸提醒,一個互動良好、關係平衡的家庭,來自每個家庭成員皆清楚自己的個人界線和責任歸屬,並尊重彼此的觀點和情緒。

◆示範愛的語言和行為,連結家庭成員
想要擁有緊密的親子關係,靠的是愛的實際體驗——即從行為與表達,連結到對方內心的需求與渴望。澤爸把五種愛的語言細分為「三探索、三表達」,藉著傾聽、同理、了解等方法,加上大量角色扮演和對話示範,探索親子間的深層渴望,傳達在乎、接納和信任;同時在教養的當下,讓孩子感受到「爸媽是愛他的」。

◆找回自己的生活主軸,享受當爸媽的旅程
孩子日漸長大成人,邁向獨立,爸媽需要做的是越來越少的管教,以及越來越多的信任和放手。把重心放在自我實現和與伴侶的相處上,重新校準與孩子相處的模式:以欣賞和好奇取代情緒勒索和批評,讓孩子感受被關愛和支持。只要家庭成員間的關係是緊密的,孩子的心中永遠會有一塊專屬於爸媽的位置。

★專家推薦:

專家好評力薦──
(以下依首字筆劃排序)

OT 莉莉|職能治療師
李崇建|薩提爾推手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親子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夏嘉璐|主播、主持人、podcaster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策略長/臨床心理師
黃瑽寧|黃瑽寧醫師健康講堂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羅寶鴻|蒙特梭利親職教育專家

這是一本給青少年家長的好書,整本書讀來,如同澤爸本人在面前說話一樣,不疾不徐、充滿尊重與分享。
書中有一個章節,我覺得讀來特別合適給「剛要開始改變的家長」,很多爸媽大概到了孩子青春期,才發現孩子的樣貌好像不一樣了,才開始重新學習與孩子溝通,而在改變過程當中,爸媽自己也容易感覺到不確定,又受孩子回饋的影響,實在很困難。而澤爸在這個部分,溫柔又真實地示範了怎麼樣與孩子溝通這個「爸媽的改變」,實在相當受用!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爸媽總是跟著孩子一起成長,也有好幾個層次的蛻變,但我們有澤爸陪伴著爸媽們一起走這條不好走的父母之路,真的是太棒了!
──OT莉莉|職能治療師

一句話可以帶來滋養,也可以引發爆炸性破壞。
幸運的是,父母親永遠擁有一張孩子心中VIP的金卡:即使你傷害了他,他還是很愛你。只是傷若累積多了,關係也可能難以挽回。
假如我們很少獲得滋養的經驗,想要長出正向對話的能力,就需要透過刻意的練習。而澤爸就是學習正向對話最好的楷模,有好幾次與他互動,我都感覺到一道溫暖而堅定的靈魂。
倘若你正在關係中受困、或者希望提升關係品質,邀請您一起來閱讀這本書,
讓你在困住的親密關係中,再次看見希望的光芒。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澤爸是我看過最懂親子溝通的人之一了!他擁有高EQ,配合一貫溫暖的語調,難怪與孩子們的感情極佳。這本書最精彩之處,在於如何「表達」,如何把關愛、認同、在乎、允許、尊重等說出口,掌握這些,你也能與孩子連結得更好!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一向溫暖又帥氣的澤爸,在親子關係的互動中,總是透過親身實踐的觀察與體悟,帶給我們許多學習和療癒。此次,在澤爸最新的溫情大作中,你會發現我們不僅和孩子在愛中交流,同時也在和自己進行深度的對話,並在內心的交流當中,形成彼此生命的連結。我很喜歡澤爸在書中所引述的:「孩子喜歡去好玩的地方,但只會留在有愛的地方」。而本書,將會陪伴我們一起找到關係中的愛。
──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體系 策略長/臨床心理師

★目錄:

第一章 家庭藍圖
1-1 親子之間最重要的是什麼
1-2 家庭裡的相互關係
1-3 每個人皆為獨立的個體
1-4 傳遞愛的三層次

第二章 照顧自己
2-1 情緒的正向流動
2-2 了解自己、欣賞自己
2-3表達的練習

第三章 連結關係
3-1 家庭成員的情感連接
3-2 尊重且平等的對待
3-3 無條件的愛給予孩子安全感
3-4 解開過去的心結,產生新的連結
3-5 行為背後的內在需求

第四章 表達愛
4-1 如何把愛說出口
4-2 表達價值與認同
4-3 表達尊重與接納
4-4 表達在乎
4-5 表達包容
4-6 表達自由、獨立與信任
4-7 表達教導的良善動機

第五章 凝聚家庭
5-1 家庭的歸屬感
5-2 好的溝通,凝聚全家人的心
5-3 孩子大了,建立親子新關係

<作者簡介>

澤爸(魏瑋志)
親職教育講師、Podcast 節目主持人,電視節目、電台廣播、親子雜誌常邀親職教養專家,是一位擁有一子(澤澤)一女(花寶)的爸爸。
曾獲2014年度秋季全國幽默演講大賽亞軍、2014年度春季全國指定演講大賽季軍,於是發揮好口才,用演講積極傳達「願天下家庭的親子關係能更好」的理念,同時也書寫成冊,更參與各公司行號、機關單位、學校等團體超過千場親職講座,與同樣樂於為人父母者分享教養的美好體驗,臉書粉絲團【澤爸:親職教育講師】追蹤數15萬名。
擅長演講主題:親職教育、情緒發展、親子溝通、親子教養、夫妻關係。已出版著作《讓孩子在情緒裡學會愛》、《陪伴你的力量》、《世界愈快,對孩子說話要愈慢》、《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等。

臉書粉絲團【澤爸:親職教育講師】:www.facebook.com/ZeBaParenting
IG【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www.instagram.com/zebaparenting
Podcast節目,請搜尋「親子天下: 爸媽煩什麼」、「澤爸的親子對話」

★內文試閱:

‧作者序

大概在四年前,老婆的妹妹與哥哥,同時喜迎新生兒的到來,全家充滿著喜悅。
當時,我看著嬰兒在哭泣時,周邊的大人急忙圍繞在他身旁,換尿布、哄睡、看看是不是餓了,或是哪裡不舒服。
這些舉動是發現嬰兒有了情緒,我們在探索他情緒背後的需求是什麼。因為,我們知道,只要嬰兒的需求被滿足了,通常哭聲也會開始緩和。
看到這樣的畫面,我突然聯想到,許多大人似乎總是對嬰兒寬容,卻對孩童嚴厲。
嬰兒成為了大小孩,當他們哭了、生氣了或不耐煩了,我們似乎不再願意去探索其情緒背後的原因,反而是用「再哭試試看,回到家就沒有餅乾吃喔」、「這點小事就生氣,你真的很愛計較耶」、「你這是什麼態度,再說一次試試看」這類的話語,來壓抑情緒的繼續出現。
我們都忘了,嬰兒長大了,他依然是個孩子,要的是爸媽的耐心以對。
於是,我時常著提醒著自己,無論孩子幾歲了,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有著需求的存在,而這個需求,從嬰兒階段的生理需求,升級成複雜的心理需求了。
這也讓我有了想要寫這本書的初心。
長大的孩子跟嬰兒一樣,都渴望內心的需求能夠被看見、被重視、被關心,以及被理解,然後,「愛的感受』便會浮現。

愛的感受

曾經有位爸爸來問我,「澤爸,你剛剛講的我都懂,我也想要給孩子愛,只是,除了帶他們出去玩、買東西給他們、給他們吃好吃的之外,我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也有收到一位媽媽的私訊,問道:「我已經這麼辛苦地在照顧孩子的生活了,為什麼他卻還是會埋怨我不愛他呢?」我才知道,這是許多爸媽的疑惑,特別是孩子大了之後。
已經為孩子付出、奉獻與犧牲了所有,為何還會質疑爸媽對他的愛呢?
以前的我,也不是很明白,後來,在親職領域的學習路上,從阿德勒的「連結情感』與薩提爾的「連結渴望』,慢慢摸索出一些頭緒。也嘗試著從與老婆、孩子的對話中,說出有連結的表達。從我們的互動中,深刻地感受到彼此心與心的靠近,以及關係上的更加緊密,才恍然大悟,「愛的感受』不是靠認知產生的,而是發自內心的體驗。
認知,能讓孩子「知道」爸媽所做的舉動是愛他的,然而,倘若沒有「感受」,長大後對爸媽的懷念,是來自於「應該做的感恩」還是「發自內心的心甘情願」呢?
「愛的感受』是多元的、是個人的、是屬於情感上的流動,很難去定義。我喜歡用一段話來粗略地描述,「我能夠確定對方看到的是我的好。而且,在他的心中有一塊專屬於我的位置,不用刻意表現、努力討好,這個位置都是很穩固的。我能感受到他對我的到來是喜悅的、是珍惜的。只要有需要,他都會站在我這邊。跟他在一起,我是安心且自在的。」
邀請你們一起來回想,在自己的成長歷程之中,身旁有沒有人是符合上面的描述呢?如果有的話,相信是幸福的。
真心的希望在兒子跟女兒的心中,我是如此的存在,有真切地感受到,爸爸對他們的愛。
曾聽過一段話,「一個有被愛過的人,內心就會充滿著愛。因為明白什麼是愛,更有能力來愛自己與愛他人。」所以,能夠完成這本書,想要感謝我的爸媽、哥哥,以及在天上的奶奶——是你們,讓我明白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也有能力,把愛給傳遞下去。
某天與兒子、女兒在睡前聊天,講到一個話題時,我問他們兩句話:「你相信爸爸是愛你的嗎?」「你覺得在爸爸的心中,認為你是一個很棒的孩子嗎?」聽到他們快速且沒有遲疑的肯定回覆,著實感到相當欣慰。
爸爸的愛,他們有接收到。
書中所分享的,皆是我學習後的成果與心得,想要與你們分享。孩子是我們最愛的人,值得我們用更好的方式來對待。

促進親子情感的對話

人的心如同一座冰山,海平面上方的冰,只是行為的表象。我們要用平穩的姿態,挖掘出孩子內在水平面之下,支撐著這座冰山的原因與動機為何,然後,引導他說出想法。當我們明白後,再說出有溫度的表達,連結他內在渴望的需求。如此,行為就有可能產生質的改變。
所以,在閱讀此書時,建議可以搭配我的上一本著作《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一同參考。《引導孩子說出內心話》著重在探索與挖掘;《對話中讓孩子感受愛》則是著重在表達,兩本的相輔相成,相信會讓爸媽們有著不同的領悟與收穫,懂得在溝通上對孩子靈活運用,促進家中的良好情感氛圍。
願天下每個家庭的親子關係能更好。

謝謝老婆與我共同成長

書中有大量的對話,皆是在家中與講座中實際發生的。為何這些對話可以如此的詳細呢?這要歸功於我有書寫下來的習慣;如果覺得剛聽到的對話還不錯的話,我都會在手機的備忘錄上記下來,目的有二:一是留做參考,二是自我反思,看看往後是否能再做出更好的調整。
而這一切的源頭,要謝謝我的老婆,因為,老婆是我第一個練習對話的對象。
還記得剛學習薩提爾時,如獲至寶,很想要在孩子身上重現美好的對話景象,只可惜,他們已經大了,特別是兒子,已經是小學高年級的年紀。對於我在說話上的改變,他感到奇怪與反彈,對話時,時常卡住或抗拒。正當我感到莫可奈何之際,老婆就成為了我詢問與練習的對象,沒想到,她一口就答應了。所以,我能夠出版這兩本與對話相關的書籍,老婆絕對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育兒的路上,我和老婆有些地方的觀點不同、理念不同,在初期,也的確發生過數次的爭吵。不過,隨著這幾年的共同成長,我們契合的地方變多了,共識的角度也增加了,越來越知道要如何溝通來找到平衡。
如此夫妻齊心的感覺,真的很好。
如果說我一生最幸運的事情是什麼,我想,就是遇見了你。老婆,謝謝你。

‧摘文

情緒的正向流動

我在許多的場合講過,我曾經是個吼爸。在兒子四歲之前,只要他犯了錯,一開始我會好好規勸,但是情緒累積到受不了的時候,我就會大吼喝止。
在當時,我認為孩子錯了就應該要處罰,況且,自己也是這樣長大的,又沒有變壞,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對孩子呢?
有一次,我因為出門快要遲到,心裡很是著急,又看到兒子坐在地上,哭鬧狂說「不要」的模樣,心中的一把火整個燃燒;我走上前去,站在兒子的跟前,低頭俯視著他,用凶狠的表情,直接對著他大吼了。
瞬間的爆炸,讓心中的火不斷蔓延,接著我把他扛進廁所裡,繼續斥責,直到內心較為降溫之後才停止。待我稍微冷靜之後,看到我那三歲多的兒子嬌小的身軀站在我眼前,立正站好、低著頭、微微發抖、不斷搓手、不敢抬頭的模樣。
我叫了聲他的名字,只見到抬起頭的兒子,望著我的眼神滿是害怕、恐懼與不安。我後悔了,此時,心中湧出了一句改變我的話:「明明我是這麼的愛他,為什麼要讓他如此怕我呢?」
我也疑惑了,這對我來說是內心與思維的矛盾。我在打罵教育的社會氛圍裡長大,我曾被對待的一切,在我成為爸爸後形成了某種內建功能。在我的認知上,罵是在管他、吼是在教他;要讓孩子感到害怕,他才會得到教訓……如果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什麼我的內心卻陷入深深的後悔呢?
況且,害怕就是恐懼,用恐懼來教導孩子,真的能讓他變好嗎?亦或是,他的「變好」只是在我的面前偽裝,背地裡卻是另外的模樣呢?我希望孩子不要再害怕與恐懼我;我希望孩子在我的面前能夠展露最如實的他;我希望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對他的愛,即便是在教養的當下。
不過,即便有了這樣的願景,我卻依然感到茫然,畢竟跟我在成長中所體驗到的教養方式是不同的。為了從零開始學習,做一個跟以往不同的爸爸、一個願意表達愛的爸爸,我開始閱讀教養書、聆聽講座、參加工作坊。這一切的改變,不僅僅是為了孩子,也是為了我,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爸媽是孩子學習情緒的鏡子

學習得越多,越是了解內在情緒之後,我才明白,當初自己對兒子的罵與吼,是因為孩子的事情讓我的內在湧出了情緒;然後,我沒能即時處理好自己情緒,直接把情緒對著孩子傾倒,對他發洩;最後,再用「管教」二字來合理化這樣的行為。
曾經在一個演講場合,有位媽媽很氣憤地說:「明明是他們(孩子)讓爸媽有了情緒,但為什麼要改的卻是大人呢?」
是的,情緒湧出的當下,來得突然,令人措手不及,自己控制不了,理智也拉不住自己。不過,如果我們想當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所操控的話,就必須要有掌握抒發情緒的選擇權,也就是擁有「讓情緒正向流動」的能力。
什麼是「正向的情緒流動」呢?有幾個如下的過程:

●發現自己有了情緒。
●能夠把自己的情緒控制住,不影響他人,也不以任何形式傷害自己的家人。
●當心中湧出情緒,不逃避、不壓抑,用適當的方式讓它緩緩流過。
●讓情緒漸漸地回到平靜,心情恢復穩定。
●最好還能夠了解自己有這樣的情緒的原因。

試著問問自己:這樣正向的情緒流動,有多少大人能夠做到呢?假使連大人都很難做到,何況是孩子呢?

回應前面那位媽媽的問題:明明是孩子讓爸媽有了情緒,為什麼要改的卻是大人呢?因為,爸媽正在給孩子做良好的示範。
要能夠擁有「正向的情緒流動」,是需要漫長的歷程來練習的。一個人從出生開始,是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所有的事物,只要事情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會有情緒產生。如果希望孩子到了成年之後,能夠具備正向的情緒流動,從自我到自律的轉換,需要的是爸媽的引導與示範。引導孩子面對情緒產生時,可以怎麼做能更好。同時,當爸媽有了情緒,以穩定的狀態來面對孩子,等於是示範給孩子看我們如何處理自身情緒。
某次跟一群朋友出遊野餐,大夥正在整理野餐墊與餐點時,突然聽到一個男性的大吼聲。轉頭一看,只見我的男性友人用手指著他四年級的兒子,以凶狠的表情大吼說:「你為什麼對你妹用吼的?難道不能好好講嗎?一定要用吼的嗎?可不可以用講的?你說!可不可以?」
全場當然是尷尬不已,但其實這個畫面微妙的地方是,這似乎呈現著「一個正在吼人的人,叫另外一個人不能吼人」。
我也遇過一位爸爸,只要孩子不乖,就用打的來處罰,說是要提醒孩子。有天,這個孩子打了弟弟,大人直接制止:「不可以打人啊,你為什麼要打弟弟?」只見孩子說:「因為弟弟不乖,我在教他。」大人連忙斥責:「弟弟只有大人才可以教,你不可以教他,所以,你不能打他。」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年幼的孩子是尚未能理解的。如果孩子能夠很清楚地區分大人與小孩的差別,就不會問出「為什麼你們都可以一直用手機,我都不行」、「為什麼你們都可以晚睡覺,我卻不行」這樣的話了——在孩子的眼中,他們在意的是「人的互動」,而非「人的身分」。
「爸媽怎麼對我,我也可以用相同的方式去對其他人」是孩子從小在與爸媽的互動中,慢慢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假設親子之間發生衝突,大人為了停止孩子的行為而採取打罵與處罰,等於是在示範給孩子看,爸媽是如何用力量與權勢來處理衝突的。於是,孩子不旦沒能練習到情緒管理,往後面對其他的衝突,也只懂得同樣以力量與權勢去解決。
爸媽是尊重孩子的,他有了被尊重的感受,更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爸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他有了被愛的感受,更懂得如何去愛人。
爸媽提供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示範,他有了學習的榜樣,更懂得如何用好的情緒來應對他人。
身為爸媽的我們,管教孩子是應該的,只是,更需要有分辨的能力。分辨清楚當下所做的:

● 到底是在對孩子發洩情緒,還是實質上的教導?
● 孩子感受到的是我們的怒氣,還是明白為何要管教的良善之意?
● 只是讓孩子更害怕我們,還是能讓親子的關係更好呢?

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是愛自己、愛孩子的表現,也是對於親子關係的重視,更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示範的展現。

正向情緒流動的五步驟

用火山來比喻情緒的話,「正向的情緒流動」大致的意思是:火山內部的岩漿被觸發,正在上升,於是,火山口先冒出了一些氣體。接著,火山在旁邊開一個口,讓裡面的岩漿緩緩地流出,不對周遭造成傷害,直到內部達到平穩的狀態。
要像上述火山一樣穩定自己的情緒,需要具備以下五個能力。

【覺察情緒】
覺察情緒,是穩定情緒的首要條件。要能夠覺察情緒,就需要先發現情緒湧出時的徵兆。
所謂「相由心生」,內在湧出的情緒,通常都會反映到外在。我們可以先透過外在行為的訊號,覺察到內在正在浮現的情緒,像是搓手,是否感到緊張呢?皺眉,感到是在煩惱呢?嘆氣,是否感到無奈呢?只要時常練習覺察行為與內在連動的關係,我們對於情緒的敏銳度就會跟著提升。
問問自己:當我們對孩子生氣,通常有哪些外在行為的訊號會不經意地跑來呢?注意自己的呼吸、心跳、表情、語氣、肢體動作等。以我為例,當我對孩子生氣了,我會有「瞪大眼睛」、「提高音量」、「叫孩子的全名」這三個明顯的行為。
外在行為的訊號,就像情緒火山在爆炸前所冒出的氣體。當我們意識到這些行為的發生,時常提醒自己,再不斷地練習;往後對孩子生氣了,有這些行為訊號跑出來,我們就能很快地發現,就有機會把快要噴發出來的岩漿,即時地收住。

【穩住情緒】
情緒火山準備要噴發,因為有了自我覺察,稍微停了下來;但是,裡面的岩漿正在蠢蠢欲動,一個不留意,就會前功盡棄。所以,需要藉由一些方法來幫忙穩住。
我最喜歡也是最好運用的方式,就是「深呼吸」。這個深呼吸,是大力深吸,再用嘴巴緩緩輕吐——請注意,吐氣的時間要比吸氣來得長喔。
要注意的是,一邊專注於深呼吸,一邊要感受內在的波動,並且不對心中的情緒加以評判;等比較冷靜一點了,再做接下來的動作。

【表達情緒】

面對衝突的,倘若我們不發一語,直接離開現場,孩子會覺得錯愕;撂下狠話「你等一下完蛋了」,他會更加害怕。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嘗試表達自己的情緒。
願意接納與包容孩子,不代表要讓自己成為一個沒有情緒的人。我們當然會有情緒,只是,在可控的範圍內,不帶批評與責備,也沒有威脅與碎念,只有「如實地說出當下內在的感受」:
「孩子,現在已經很晚了,你的功課還沒寫完,我真的很著急耶。」
「孩子,你剛剛的眼神與表情,讓我看了很生氣。」「老公,你說的這一番話,其實,我聽了有些受傷。」
倘若女兒因為寫功課寫到很煩躁,而用不好的口氣對我講話,我也會如實地表達:「女兒,你覺得寫功課很煩,我明白,但是,功課不是我要求的。你現在對待我的方式,就像是把氣出在我身上,其實我是很不舒服的。爸爸願意在這邊陪你,是心疼你,想看看怎麼做來加快你寫功課的速度,所以,請不要再這樣跟我講話了。」
接著,再試著提出能夠讓衝突暫停的辦法:
「爸爸現在有些生氣,我們先不說了。」
「我的心情不太好,我去房間冷靜,你就先待在這吧。」
「我實在是很難過,可不可以讓我一個人靜一靜。」

【調節情緒】

衝突暫停之後,無論是採取離開現場、呼叫另一半、請託長輩,或是跟孩子同處一室的方式,都要先把自己的情緒照顧好,再去照顧孩子。
如果自己的內在很混亂,依然優先處理孩子的情緒的話,那股壓抑在心中的怒火,有很大的機會因為他的任何舉動而再度引爆。畢竟,若是心中有火,很難冷靜地去看待每一件事情。唯有心中平靜,才能帶著包容。
透過自我調節,讓情緒緩緩地消退下來,等於是把內在照顧好,也等於是在火山旁開了口,讓岩漿找到安全釋放的方式,安頓好自己的內在。
調節情緒的方法有很多種,重點為是否適合自己。調節情緒的方式,大致也可分為短期、中期、長期。短期的意思是效果可以立竿見影,情緒能較快速降下來;不過,只要遇到類似的事情,再次被點燃的機率也是高的,對於自己整體的情緒穩定度幫助有限。
而中、長期的情緒調節,雖然耗費的時間比較久,情緒下降得比較慢,但是在整體的情緒穩定度上,是相對平穩的;只要持續練習,往後發生挑起情緒的事情,心情就不太容易再起波瀾——心中情緒的活火山變成休眠狀態。當然,長期的穩定效果比中期的更好。該怎麼做呢?

●短期:轉移注意力,比如,喝杯水、散散步、到陽台看風景、深呼吸數次。
●中期:做適合自己的運動,如跑步、健身、做瑜珈,或從事喜愛的興趣與嗜好,如聽音樂、畫畫、閱讀、烘焙等。
●長期:靜坐、冥想、自省書寫、進行3A情緒急救等。

只要是能降低衝突的方法,都是好方法。不過,也有一些看似調節情緒的方法,其實是在逃避與忽略情緒;乍看是不生氣了,但是短暫且快速地抒壓後,可能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比如,抽菸、喝酒、賭博、打電動、暴食,以及藉由購物來安撫心情等,是值得注意與提醒自己的。
在調節情緒的當下,特別是用長期的方式,可以進行自我對話,嘗試辨識情緒、允許它與接納它,如此,可以挖掘引爆情緒的源頭、內在產生糾結的原因,藉此更加了解自己,這也是照顧自己的方式。這部分,在後面會做更詳細的說明。

【再次溝通】

待自己的情緒穩定了,教育、引導孩子的工作還是要繼續,不能夠就此算了。不用害怕衝突,每一次發生衝突,只要處理得好,都是一個可以讓彼此更好的契機。
如果在溝通時,孩子依然有情緒,不要急著繼續溝通,而是陪伴他、等待他。此時,因為我們的內在是穩定的,我們有能量去承接住他的情緒。
發生衝突後,最重要的是後續的和解與溝通;唯有親子雙方的情緒是平穩的,才能夠開啟平和的對話。而再次與孩子溝通之前,可以想一想這三句話:

「如果先前的溝通無效,還有其他更適合我們的溝通方式嗎?」
「依照我對孩子的認識,我能怎麼跟他說,他才會比較願意聽得進去?」
「我要如何跟孩子表達,他才會感受到我對他的愛,而不是只有生氣與嘮叨呢?」

只要在親子的溝通上,有先嘗試想到一個方向,就會是個很好的開始。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