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路上:蔡英文的非典型力量
作者:阿諾•沃勒函(Arnaud Vaulerin) 出版社:堡壘 出版日期:2024-05-22 00:00:00
<內容簡介>
蔡英文的第一本國際傳記
法國資深記者撰寫
臺灣首位女總統的誕生與民主島嶼的十年蛻變
她並非政治人物的女兒、妻子或遺孀,
卻在大男人主義的亞洲成為華人民主政體的領袖,
她是如何做到的?
◆她的經歷象徵了正在建構中的臺灣認同,也代表了臺灣外交、國防和經濟近10年來的轉變。
◆採訪近30位國內外重要學者、臺灣政要、總統幕僚,深入回顧蔡英文的政治生涯。
「她提醒人們,臺灣是一個遭受威脅的民主政體,我覺得她把國家打開了,而且八年來她在國際上不曾失言、失禮、動怒。但她並不軟弱,反而很堅定,面對中、美兩邊施壓,她一直走在鋼索上,卻從未踏錯一步。」
在Covid-19疫情爆發、俄烏戰爭開打之前,比起德國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或紐西蘭前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蔡英文在世界政壇並不知名,而她所領導的民主政體──臺灣,在許多人眼中只是中國的內政事務、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島。
然而情況已經轉變:此時此刻,無論在中美關係、半導體產業、地緣政治上,臺灣的生存都是國際矚目的中心。而幕後的重要推手,正是這位謹慎、靦腆而低調的「政策控」蔡英文。
越來越多西方媒體注意到這位「非典型」的女總統,與許多政治人物博感情、講氣魄的方式不同,蔡英文總是以技術專家之姿,從經濟和理性角度切入,這是她的正字標記。她將臺灣推上國際舞臺,堅決抵擋戰爭的可能性和北京的武力威脅。本書將回顧這段獨特故事,以及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中,臺灣所面臨的困境與機會,以及未來的方向。
從戒嚴時期到第一次總統直選、政黨輪替至今,戰爭的可能性和北京的威脅持續威脅著2300萬人民的生命。在瞬息萬變的世界局勢中,臺灣的未來將會如何?透過本書,我們更能夠理解臺灣在全球政治舞臺上所處的脈絡。
★本書特色:
1. 首部由國外視角撰寫的蔡英文傳記,描繪蔡英文在國際政壇眼中獨特的政治風采,以及她在世界局勢變遷中,如何將臺灣的議題由單純的北京問題轉變為至關重要的世界議題,瞭解臺灣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轉變。
2. 深度解析蔡英文的外交巧思,她在外交上面對全球挑戰時所展現的果斷態度。透過細緻的分析,讀者得以理解蔡英文如何在危機中保持冷靜,並以智慧的外交手腕提升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
3. 結合俄烏戰爭、中美冷戰、晶片戰爭、2024大選等時局變化,勾勒臺灣政局未來的新輪廓,以及2024大選結果對臺灣未來的影響與走向,讓讀者對臺灣政治的發展有更清晰的視野。
本書篇幅不厚,深入淺出,以蔡英文從政生涯為主要時間軸,穿插臺灣歷經解嚴、九二共識、臺海危機、政黨輪替等大事件。作者文筆流利,結合訪談、故事與評論,非常易讀。
和一般政治人物傳記不同,本書從歐洲、國際的視角出發,著眼的是臺灣在世界上的位置與影響,而這正是目前深受假訊息攻擊的臺灣讀者極為需要的。亦即,臺灣問題在國際局勢下的處境,以及蔡英文的「非典型」是如何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以及我們未來該如何繼續走下去。
本書作者阿諾.沃勒函長期深耕臺灣與東亞議題,與臺灣許多官員與媒體熟識。這本書在出版前,新聞媒體、社交平台都已經有不少版面與介紹。
2024年2月左右「鏡新聞」YouTube發布作者的影片「法國解放報記者長年觀察亞洲政治 把蔡英文、台灣局勢寫成書」,累積觀看次數超過9萬人,許多留言敲碗期待本書的出版。
以及:去年年底,沃勒函接受 TV5(法國電視國際五台)訪問,談台灣總統蔡英文以及總統大選★目錄:
前言
一、戰爭從未遠離
二、循規蹈矩的少女
三、幕後推手
四、如履薄冰
五、拯救民進黨
六、二〇一六年一月那一晚
七、非典型政治人物
八、中國助攻蔡英文連任
九、「戰爭不是選項」
十、美國好朋友
十一、晶片戰爭才剛開始
終章
大事紀
參考書目
致謝
<作者簡介>
阿諾•沃勒函(Arnaud Vaulerin)
法國《解放報》(Libération)專職記者,十五年來一直在撰寫有關亞洲的文章。曾在日本擔任記者五年。著有《福島:荒蕪之地》(La Désolation: les humains jetables de Fukushima,暫譯),以及與伊莎貝爾.威斯林(Isabelle Wesselingh)合著《波士尼亞,記憶猶存》(Bosnie, la mémoire à vif,暫譯)。
譯者:柯宗佑
臺灣國立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法國巴黎第七大學語言所軟體工程組畢業,現居巴黎,熱衷透過翻譯、科技與僑社活動於此變動劇烈的時代深化臺法交流。譯有《中共攻台大解密》、《沉思錄》等書。歡迎來信交流:jameske21@gmail.com。
★內文試閱:
4如履薄冰
蔡英文才剛上任,竟然差點就被開除了?時間回到二〇〇〇年春天,國民黨才剛輸了總統大選,丟掉政權,這次歷史性的敗選,是因為國民黨內部分裂,導致大選表現差強人意。原本黨內民調最高的是宋楚瑜,但最後卻選了支持度、組織能力和人脈都不如宋楚瑜的連戰。宋楚瑜決定獨立參選後,立刻就被國民黨開除。當時已經無法連任的總統李登輝,在任期最後幾年逐漸向綠營靠攏,甚至半公開支持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在二〇〇〇年三月十八日的大選中,陳水扁以略高於三十萬的票數擊敗宋楚瑜,贏得選戰。
國民黨這次敗選,為臺灣民主史寫下了政黨輪替的新頁。同年五月,新政府上臺,蔡英文被任命為陸委會主委,她從幕後來到幕前,擔任政治性更強、備受關注的職位,角色相當於中國事務部部長。蔡英文既要處理辦公室日常工作、參與漫長的技術談判,又要頻繁在媒體上曝光。她成了第一位擔任陸委會主委的女性,準備與中國正面交涉。這是史上第一次有女性官員和共產黨官員交鋒,為後人開了先河。
《美麗島電子報》提到:「陸委會主委可能是政府內最有挑戰性的職務,不但預算有限、事情複雜,還需要同時應付三大戰場,包括面對共產黨、與在野黨交涉,以及安撫黨內的極端派系。」當陳水扁總統還在摸索時,蔡英文也跟著學習成長。
陳水扁上任後開始尋找方向。漢學家高敬文在著作中指出,陳水扁「處理對中國的敏感問題時,比前任總統更加謹慎小心。前任總統因為忽略來往的禮節而遭受批評,而禮節對中國領導階層而言極為重要。」陳水扁嘗試建立全面的框架,與北京重啟對話。
陳水扁在五月二十日的就職演說中表示:「我們相信雙方的領導人一定有足夠的智慧與創意,共同來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他進一步承諾,「只要中共無意對臺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作者註:李登輝總統提出兩國論時,引發中國政府不滿),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這位剛上任的新總統步步為營,對北京伸出友誼之手,尋求雙方的共識。
一個月後,陳水扁第一次舉行記者會,以南北韓領袖不久前在平壤召開的峰會為例,邀請中國領導人江澤民召開類似的峰會。不過,中方開出了前提條件,要求臺灣必須先認同「一個中國」的原則。
到了六月二十七日,陳水扁進一步表明立場。他與美國亞洲基金會(Asia Foundation)會長威廉.富勒(William Fuller)等人會面時表示,新政府願意接受兩岸一九九二年「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共識。陳水扁的發言對民進黨、總統府及陸委會投下了震撼彈,因為他事先並未和顧問團隊溝通。對民進黨內眾多獨派人士而言,總統顯得太配合中國。這是非平息不可的風波。
平定風波的任務落到了蔡英文手上,她隔天緊急召開記者會闡釋陳水扁的言論,實則替總統的立場重新定調。她在記者會上戰戰兢兢,強調陳水扁最新的發言跟六月二十日的記者會立場一致,但她同時明確指出,一九九二年的談判並未達成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是臺灣方面用來描述一九九二年(海基會與海協會)談判結果的說法。我們從未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中原則。」
身為經驗豐富的談判專家和學者,蔡英文再次強調九二年的時空背景:「一九九二年兩岸所派代表舉行會談時,雙方曾針對如何解決一個中國問題進行具體討論,但無法獲致結論,因此臺灣方面建議以『各自表述』的方式處理。中國稍後也致電臺灣,表示尊重臺灣的建議。」
經歷這次風波之後,陳水扁可能意識到不該放任失誤釀成政治危機,因此決定讓蔡英文留任陸委會主委。漢學家高敬文和魏明德在著作中提到:「蔡英文是新政府首批團隊中的關鍵人物。身為『特殊國與國關係』論調的推手之一,她在五月初宣布中華民國將不再提『特殊國與國關係』,不過她並未否認這一事實。」蔡英文全心鑽研兩岸關係,認真撰寫筆記和報告的投入程度,備受政界友人和前顧問群讚賞。「她發表公開聲明時總是如履薄冰,看似願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談,但立場非常堅定。中華民國試圖透過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邁向國際舞臺,可說是應對北京壓力的最佳策略。」高敬文和魏明德表示。
蔡英文的國際策略成了她的正字標記和施政方針。這位以謹慎與謙遜見稱的領袖,具備了真正的政治視野,她從九〇年代末就開始醞釀想法,並在擔任陸委會主委及八年總統任期內發揚光大。這是她政治生涯的一大成就,也是她留給繼任者的珍貴資產。在過去的討論中,臺灣問題一向被視為中國內政問題,臺灣島也只是中國附近的一座小島;而今,臺灣成了影響整個地區經濟和戰略穩定的核心議題,扮演著維繫商業、工業、健康、國防及民主自由的關鍵角色。推動臺灣國際化的人不只有蔡英文,但她卻是少數幾位致力將臺灣推向國際舞臺,深化與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等民主國家外交關係的領袖之一,以此擺脫與北京大眼瞪小眼的局面。
蔡英文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處事有條不紊。「蔡英文並不算是政治人物,她更像是官員。大家覺得她很會處理兩岸問題,因此開始關注她。」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回憶道,「對中政策對民進黨來說,一直是燙手山芋,尤其在陳水扁執政時期。但蔡英文能妥善處理許多敏感的政治問題,並從法律角度出發來應對。這樣做可以改變討論框架,讓關注焦點變成採取行動時需要什麼程序、法律界限在哪,而不是迎合中國的政治要求。」蔡英文的風格少了情緒,多了理性,更能證明民進黨有維持海峽兩岸和平穩定的能力。
二〇〇一年,蔡英文以務實態度開放了小三通,促進金門、馬祖等離島與中國的商業、郵政和交通往來。這項看似簡單的措施,在象徵和政治面都取得了平衡,也不會提高風險。在與中國建立海、空聯繫之前,蔡英文更特別保護臺灣的資金,嚴格控管與中國的直接商業交流。陳水扁認為中國蓄意破壞臺灣團結,因此必須時時提高警覺。中國的手段包括邀請大批臺灣政界人士訪中、允許國民黨在北京設立辦公室,刻意製造分裂來挑戰臺灣新政府和民進黨。陳水扁提出商業和文化統合的想法,蔡英文則提出「政治統合」的概念,民進黨也採納了,但她沒有進一步闡述細節,也拒絕配合中國的要求。她強調,任何方案都必須獲得臺灣人民同意,並且達成最大共識後才能執行,至今她仍然堅持這項原則。
到了二〇〇四年,蔡英文成為首位做滿四年任期的陸委會主委,這項紀錄至今無人超越。任職陸委會主委期間,她連續四年在內閣滿意度調查中排名第一。蔡英文還與立法院合作,成功完成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修法,即使國民黨和民進黨關係緊張,她也能夠與國民黨的立法委員合作。前總統府副祕書長姚人多表示:「她在陸委會表現出色,能夠處理別人處理不來的複雜議題。」一提到前上司認真的態度,姚人多總是直言不諱。
臺灣民眾開始認識蔡英文了。「她改變了討論對中政策的方式,引起了民進黨高層的注意。」賴怡忠表示,「她不是國民黨黨員,但她與李登輝前總統關係密切。陳水扁上臺後,蔡英文成了民進黨政府的新星,被黨內視為新王牌。她因此被推向政治舞臺幕前,開啟了職涯的新篇章。」
蔡英文在二〇〇四年加入民進黨,同時離開了陸委會,進入一段忙碌又責任重大的時期。陳水扁該年以些微差距贏得總統大選,在他連任後,蔡英文獲任命為總統府國策顧問。隔年,她以全國不分區立委身分進入立法院,接著在二〇〇六年一月被任命為行政院副院長。
蔡英文成為臺灣政治高層之後,美國政府開始對她感興趣了。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包道格在一份備忘錄中對蔡英文的經歷讚譽有加,到了一月二十三日,即蔡英文被任命為行政院副院長四天後,這份備忘錄就被發送給美國中央情報局、商務部、財政部、國務院、國防部以及印太司令部。
包道格在備忘錄中說蔡英文「是位堅韌不拔的談判員,非常有能力、說服力很強」、「從二〇〇〇年到二〇〇四年,她曾經擔任四年陸委會主委,因此在兩岸事務上的影響力會比所有前任副閣揆都強」。包道格更認為「任命蔡英文是為了鞏固新內閣在經濟和財政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時補足行政院長不具備的能力。
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在備忘錄中回顧了蔡英文副閣揆的傑出學歷、豐富的施政經驗,並詳述了她身為專家在政治領域中的果敢和投入:「二〇〇一年底,陳水扁總統推動了積極開放和有效管理兩岸經濟交流的政策,而蔡英文正是政策的制定者。」包道格稱讚蔡英文在擔任陸委會主委期間「獲得了立法委員的尊重」、「她的立場堅定,表達清晰且具說服力」。包道格表示自己期待與一位「熟悉議題的領導者」合作,認為她是「執政黨內部嫻熟制定和實施政策的人」,而且「英語流利」。美國在台協會處長的備忘錄以一句耐人尋味的評論作結:「她是那種善於找理由避免行動的人。」他想強調的,似乎是蔡英文過去幾年不時展現的謹慎,以及拒絕在壓力下行動的態度?
蔡英文未滿五十歲就被任命為副院長,她著手推動創新產業發展,特別是生物科技領域。然而,兩岸議題必有波瀾。二〇〇五年,中國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企圖阻止臺灣採取任何獨立行動,一旦臺灣宣告獨立,中國將依法動用武力。同年三月二十六日,約一百萬名臺灣民眾應陳水扁政府號召走上街頭抗議。事實上,對臺獨主張有意見的不只中國,美國也對陳水扁的激進發言和不一致的政策日益不滿。更嚴重的是,陳水扁捲入家庭貪腐醜聞,不僅損害了民進黨的形象,也讓政府陷入動盪。二〇〇七年五月行政院長辭職後,蔡英文也隨即卸下公職。在民進黨陷入危機的同時,國民黨接下來的總統大選滿心期待,而蔡英文則即將迎接更大的關卡。
8「戰爭不是選項」
盛夏時分,威脅一波波襲來,密集程度前所未見。中國只差一個導火線,就能藉機發動全面演習威脅臺灣。二〇二二年八月二日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讓中國找到破壞臺海現狀的理由。隔天開始,解放軍發動了一系列史上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這些演習早有預謀,企圖模擬封鎖臺灣島的情境,策劃如何在海上六個區域進行海空包圍。
這波演習比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六年的第三次臺海危機更加猛烈,解放軍至少發射了九枚彈道飛彈,其中四枚飛越了臺灣上空,五枚落入日本專屬經濟區。根據研究員博達安的估計,「從二〇二二年初到八月前,中國軍機越過海峽中線的次數非常少,只有四次。但光是八月三日到三十一日,就有兩百九十八架軍機越過中線」。隨後,中國繼續在網路上發動前所未有的攻勢,企圖干擾政府網站,並發送大規模政治宣傳和假消息。
雖然中國展開了大規模軍事行動,但臺灣的技術專家和戰略專家並未藉機汲取所有經驗,直到二〇二三年四月五日,大家才真正進入警戒狀態。這一天,解放軍發動了「聯合利劍」演習,試圖重新模擬如何打擊並封鎖「關鍵目標」,以達到「控制海洋、空域和資訊」、「發動威嚇並全面包圍臺灣」等目的。中國也藉此洩憤,表達對蔡英文總統過境加州,與新任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會面的不滿。兩岸和平統一的機率越來越低,中國若要控制臺灣,武力佔領就成了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一位蔡政府的戰略顧問表示:「未來,我們會看到演習規模節節攀升,威嚇行動和軍事演習會越來越多,成為臺海的常態。中國會持續進行軍演,試探我們的軍力、反應時間和弱點,並蒐集各種情報。一旦發現臺灣實力無法預測,而且臺灣的防禦工事正逐步加強,中國將會更積極進行演習。他們的信心會不斷增強,認為自己勝券在握。」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想解決臺灣這塊「神聖領土」的問題。這個說法不僅納入了一九八二年頒布的中國憲法,還出現在二〇二二年八月發布的第三份白皮書中。然而,中國也希望攻克臺北,制住太平洋的關鍵區域,這是兩岸關係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法國現代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田予光(Hugo Tierny)指出:「中國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會撞上從日本到印尼的第一島鏈,臺灣正好守住了島鏈的中心位置。這個天然地理結構形成了一個C形包圍網,也為美國建立了一道防線。」由於美國在第一島鏈地區的盟友很多,「為了扭轉戰局,北京勢必得佔領臺灣,並透過地利之便打破島鏈。」
臺灣始終保持警戒,但表面上不慌不忙,單純密切留意強大鄰國的動向,一面迎接挑戰,一面迅速反應,盡力化解危機。二〇二二年二月二十四日上午,臺灣突然收到來自歐洲的緊急消息,得知俄羅斯軍隊稍早入侵了烏克蘭。這波在八千公里外的驚天戰事,對臺灣和蔡英文政府來說是記當頭棒喝。
「老實說,這是一記警鐘。」立法院國防委員會的立委王定宇回憶道,「我原本以為烏克蘭可能只能抵抗幾天到兩週左右,而且註定敗仗,國家最後會滅亡。」王定宇的同事,也是主持國防委員會的羅致政,回想起當年的當頭棒喝:「很多歐洲人認為不可能會有戰爭,但實際上戰爭是有可能發生的,烏克蘭戰爭就是最好的證明。我們不能靠理性邏輯分析專制政權,因為敵人可能無緣無故發動戰爭。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危機。」
回想當年,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表示:「最初七十二小時壓力很大,讓人無法招架。所有社群媒體上的消息都證實俄羅斯軍隊正在推進,烏克蘭被大肆蹂躪,損失慘重。戰爭進度太快,讓我開始擔心中國會趁機侵略臺灣。」近三十年來,遠景基金會專門研究國際關係和兩岸政策。
一開始,蔡英文政府選擇保持低調。雖然總統表達了對烏克蘭的支持,但她非常謹慎,避免將臺灣的情況直接和烏克蘭相提並論。從地理條件來看,臺灣和烏克蘭當然無法相比。臺灣是一座島,和中國大陸之間隔著一條寬達一百八十公里的海峽。海峽水深偏淺,限縮了潛艦的活動空間。此外,該區域海流強烈,天氣變化無常,要在這片繁忙的商業海域進行兩棲作戰格外困難。最關鍵的是,臺灣似乎是座難以攻克的堡壘,因為西面幾乎沒有適合登陸的地方,中央是近四千公尺的陡峭山脈,而東側則是面海的狹窄海岸線。反觀烏克蘭,境內的廣闊平原與俄羅斯直接相連,與臺灣的狀況完全不同。
然而就局勢而言,臺灣和烏克蘭的相似程度很高。兩國都面臨來自專制強權的威脅,而強權領導人已經多次公開他們的征服意圖。戰略專家倪雅玲指出:「烏克蘭戰爭讓世人更認識敵人的真面目,以及何謂被威脅的民主,這正是臺灣目前的處境,必須承受中國的攻擊和逐漸增強的壓力。」烏克蘭和臺灣都面臨巨大的軍事威脅。蔡英文深知,中國與臺灣之間的軍事實力懸殊,對解放軍非常有利。解放軍擁有超過兩百萬名士兵,而臺灣只有十六萬九千名。解放軍能動用近四千架飛機和直升機,而臺灣不到七百架。在海上,中國也具有明顯優勢,擁有六十五艘潛艦和三艘航空母艦,而臺灣僅有四艘潛艦,沒有航母。在彈道能力方面,雙方的差異同樣明顯。二〇二三年,中國的軍事預算達到了兩千兩百五十億美元,臺灣僅一百九十億美元,解放軍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軍力,擁有全球最多軍艦和無人能及的造船能力。
自二〇一五年起,習近平政府透過強而有力的中央軍事委員會,開始對解放軍進行大規模現代化改造,企圖提高空中和海上力量的投射能力,增強部隊間的協同作戰能力,為高強度戰鬥做準備。解放軍原本的七個軍區被整合為五大戰區,並額外設立一支專責網路戰的部隊,以及一支負責彈道飛彈的「火箭軍」。目前,中國至少有六座目標直指臺灣的導彈基地,可以迅速打擊臺灣的政治中心,執行斬首行動,進而對臺灣發動全面入侵。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初,俄烏之間的實力差距已經昭然若揭。「但蔡英文選擇不把這件事公諸於世,以免引起民眾恐慌。」賴怡忠表示,「她和許多臺灣人一樣,擔心俄羅斯的攻擊可能三天就結束了,而且大家可能會立刻將臺灣和烏克蘭相提並論,認為臺灣同樣撐不久。」擔心了幾天之後,臺灣人的信心回來了。「看到烏克蘭人防守和抵抗的模樣,我們意識到決心才是最有力的武器。」王定宇表示,「烏克蘭人擋下俄羅斯軍隊的畫面,給我們打了一劑強心針。臺灣人開始意識到,中國可能沒有想像中那麼強大,臺灣也許不如想像中脆弱,我們需要堅定信念,進行軍隊改革。」
二〇二二年二月底,總統府、國防部、外交部、立法院等部會變得非常忙碌,會議一場接一場開、成立研究小組,並諮詢不同專家。各部會持續追蹤烏克蘭戰爭的發展,並初步觀察需要採取的防禦策略、需要優先進行的改革、如何有效分配資源、會面對哪些戰爭情境,以及該與哪些夥伴合作。這其中有團結的成分,也有憂慮的成分,但無論如何,臺灣人早在普丁發動進攻前就在思考這些問題了。
蔡英文就任總統後,將國防定為「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的核心項目之一。在美國的支持下,蔡英文推動並重啟了多項強化國防產業的計畫,預計啟用多艘輕巡防艦和船塢運輸艦,到了二〇二一年,一艘船塢運輸艦下水了。此外,台灣國際造船公司也正在打造一艘部分由臺灣製造、採用外國技術的潛艦,預計二〇二三年秋季首次下水。
另一款與美國合作開發的新型飛機將於二〇二五年啟用,以便汰換老舊的法國幻象戰機和美國F-16戰機。相較於馬英九逐年縮減國防預算,蔡政府不斷拉高國防預算,到了二〇二三年,臺灣的國防預算大幅增加,年增幅達百分之十三點九。雖然蔡英文過去數月多次強調「戰爭不是選項」,但備戰和威嚇仍是必要措施。
同時,蔡英文更努力拉近軍民關係,脫離數十年來的艱困時期。由於國軍曾嚴厲鎮壓民主運動和民進黨,導致民眾對國軍抱持負面印象,又因為國軍守護中華民國的立場,許多捍衛臺灣島嶼多元認同的公民經常成為國軍打壓的對象。長期以來,國軍都扮演著國民黨的後盾,與臺灣社會保持一定距離。「在大家眼中,軍隊被單一政黨控制住了,將軍會遵循國民黨的指令。」熱衷國防議題的立法委員王定宇表示,「民進黨需要傳達一個觀念:軍隊不代表特定派系,而是代表整個國家,軍人是屬於全民的。」
即使民眾不信任軍人,民進黨政府還是為國軍挹注資源並訓練部隊。蔡英文也親自穿戴重型頭盔、防彈衣和迷彩服,並多次發表演講。「在蔡英文的任期內,我們安排她參觀許多軍事基地、兵營和軍團。」負責總統府新聞宣傳的陳思吟表示,「民進黨與軍隊之間的關係一向緊張,蔡總統希望改變這種局面,拉近與軍隊的距離,才能更有效地管理國軍。」
另一方面,蔡政府也推動了軍事裝備改革,由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主導。有鑑於兩岸軍力極端不平衡,李喜明上將提出了一套新的非對稱作戰策略,即「整體防衛構想」。這套策略主張不直接挑戰佔優勢的敵人,而是朝對方的弱點重點攻擊,執行戰術的關鍵是使用大量機動性強、成本低、體積小的武器,以游擊戰的方式阻止中國武力犯臺。「面對中國,我們的時間不多了,臺灣正面臨生存危機。」二〇二二年十一月,李喜明坐在南部公寓的明亮客廳裡,語氣相當堅定。這位上將身材瘦削、眼神銳利、直言不諱,即使目前已經退伍,仍對整體防衛構想深信不疑。烏克蘭戰爭大幅驗證了他的「豪豬」戰術,李喜明的著作因此銷量大增。「讓敵人踩到豪豬,被豪豬的尖刺刺痛,這是最有效的嚇阻手段。」《台北時報》在二〇二二年四月的一篇社論中總結道。
「這是一種防禦式攻擊。敵人接近海岸線的時候,我會快速移動,製造主動威嚇的效果。」李喜明用華語口音的英語解釋,「拳王阿里的教練說,要『像蝴蝶般飛舞,像蜜蜂般螫刺』。你聽不見我,因為你看不到我。你現在看到我,下一刻我就消失了。這是非對稱作戰的真諦,必須等對方靠近再發動攻擊。」
李喜明上將建議投資能阻止敵方接近的武器,包括標槍飛彈、刺針防空飛彈發射器、海馬斯火箭系統、美國製的魚叉反艦飛彈,以及臺灣製的雄風二型和雄風三型中程超音速飛彈。他強調:「我們應該把這些武器分散部署在兩百多艘小漁船上,用飛彈攻擊敵人。敵人有辦法遠距離偵測和瞄準這些小船嗎?有殺傷力的是彈藥,不是傳統砲臺。」然而若要執行監控任務,並在和平時期保障海域及空域安全,傳統砲臺還是不可或缺的。
法國軍事歷史學家米歇爾.戈亞(Michel Goya)上校,在個人部落格「劍之道」(La Voie de l’épée)上討論了多款研究機構或商業戰爭遊戲,相關例子包括GMT 遊戲公司的Next War系列遊戲、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戰爭遊戲,以及蘭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前瞻分析報告。戈亞在〈給福爾摩沙的玫瑰花〉(Des roses pour Formose)一文中分析道:「實務上,這幾款遊戲顯示,各種重型、移動緩慢、容易被發現的武器系統如果被放置在常被飛彈針對的地區,會變得非常脆弱。」「遊戲模擬的結果支持了李喜明上將的『豪豬』防禦策略。對臺灣來說,與其投資容易被敵人摧毀的昂貴水面艦艇或空軍軍備,不如投資用於技術游擊戰的國防武器,包括大批低成本的小型機動性反接近武器。」
蔡總統、美國和五角大廈都強力支持李喜明的整體防衛構想,但「豪豬」戰略並未獲得全體國軍的支持,有些人仍偏好傳統的力量象徵。「在軍隊裡,擁有航空母艦或F-35戰機,或是駕駛F-16被視為一種榮耀,即使飛行場、跑道、雷達、燃料庫和彈藥庫可能會被飛彈攻擊並摧毀。」李喜明遺憾地說。身在國會辦公室裡的王定宇,眼前擺著一排排軍帽收藏,他坦言,「要改變某些將領的思想並正確分配資源非常困難。整個過程很複雜,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我們的裝備更先進了,資源更充足了,訓練也更充分了,但面對威脅,我們還沒真正準備好。」
國防安全研究所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對習近平和中共來說,失敗不是選項。中國政權的政治風險非常高,已經到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地步。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各種訊號,不能對敵方的準備行動視而不見,奇襲這件事不太會發生。」法國國家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Institut de recherche stratégique de l'École militaire )專攻武裝衝突理論的研究員愛德華.喬利(Edouard Jolly)認為,中國入侵臺灣時會需要「龐大的部隊、武力及後勤支援。解放軍到時會加強預先部署的軍力,甚至集結兵力」。中國南部作戰區域與正對臺灣的東部作戰區,已經出現了兵力集結的現象,這兩區是解放軍最集中的地方。
喬利進一步指出:「準備行動還包括增加兩棲作戰演習的次數、加強空中偵察活動,並增加預警機的出現頻率。目的是讓對方習慣這些巡邏行動,進而在對方毫無警覺的情況下,選擇合適時機發動攻擊。」這與一九七三年埃及在贖罪日戰爭中對以色列採取的策略類似。
前中央情報局東亞組負責人、已退休的分析師約翰.柯佛(John Culver),提出了一系列判斷解放軍是否入侵臺灣的關鍵指標。柯佛曾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撰寫報告,在報告中,他提到「解放軍的戰備行動會吸引情報單位注意。在可能發動入侵的前六到十二個月,中國會暫停軍人和官員的退伍程序,並發布動員令。隨後的三到六個月內,解放軍會進行關鍵裝備維修,並增強海軍和空軍重新武裝、補給和修繕船艦、潛艦和飛機的能力,而且這些工事不會在可能被美國或臺灣轟炸的軍事設施附近進行。」中國還可能「強化軍民合作,使用滾裝船和民間基礎設施,利用民間資源實現軍事目的,與毛澤東全民皆兵的策略一致」,一旦中國採取這些手段,就會引發關注。柯佛預言:「中國將採取隔離政策,讓自家經濟、軍事力量和關鍵產業不受外部干擾和制裁。這已經超出了中國現行工業政策的範疇,也就是追求技術和物質自給自足。」
既然衝突在預料之內,我們更要留意敵方的後勤準備。喬利指出,後勤準備包括「提高軍事用品的產量,像是武器、車輛、通訊設備和降落傘,以及各類軍用醫療裝備,相關醫療服務還能事先部署。另一方面,敵方也會儲備燃料、水、食物和血液。」
最後,思想準備工程也是需要留意的一環。與美國國防界關係密切的蘭德公司研究員何天睦(Timothy R. Heath)指出:「解放軍高層很可能會接受一系列思想教育,加深自身對統一的重要性和戰爭使命的理解。再利用宣傳活動、集會和煽情演說搏取輿論支持,並協助人民做好準備迎接即將來臨的挑戰。」
解放軍的種種準備行動,要不被發現很難,但要追溯歷史前例也很難,因為解放軍在一九七九年之後就沒在國外作戰過,而今日的解放軍也和當年打輸越戰的中國軍大不相同。此外,無論是習近平政權和美國都今非昔比,讓預測局勢難上加難。
最新生活新聞
-
「樂舞神奇 點亮希望」高雄欣欣扶輪社35屆X薪傳兒童舞團 推動特教慈善公益盛大登場
(25 分鐘前) -
康寧總裁曾崇凱親臨南大 分享百年創新策略與實戰智慧
(28 分鐘前) -
「幼幼教具展」創意登場 南大幼教系展現專業實務成果
(29 分鐘前) -
從追光太陽能到戲劇治療 南大學生展現自主學習實力
(29 分鐘前) -
「文資蘊生.永續文化」日本京都文教大學與中臺科大跨國文化交流
(29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