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9°
( 32° / 24° )
氣象
2024-01-09 | 中央社

馬尼尼為直探動物收容所 盼「今生好好愛動物」

關於動物收容所,我們所知道的並不多,作家馬尼尼為深入台灣多所動物收容所實地訪談,完成圖文書「今生好好愛動物:寶島收容所採訪錄」,為不會說話的動物發聲,也向收容所志工致敬。

根據新經典文化發布新聞稿,馬尼尼為出於對貓的喜愛,馬尼尼為開啟了一段台灣動物收容所的探訪之旅,她在收容所看到無數動物之死、體系的腐化、人們對動物的傷害和棄養、法規的侷限之後,決定揭露動物收容所流浪貓狗、勞動環境諸多結構性議題。

馬尼尼為耗時2年採訪8名收容所志工、4名工作人員,歷經29次調查,完成8萬多字採訪,加上150多張繪圖,完成這本關於台灣收容所報導文學。馬尼尼為說:「在這裡,我們已經不會說貓或狗好可愛了。」

新聞稿指出,台灣一間收容所裡有1000隻貓狗,每個籠子裡住了4到8隻狗或貓。在收容所裡,狗一週出來一次已經很好命,貓更完全沒有所謂的出籠放風。

此外,台灣所有收容所幾乎都在垃圾山、資源回收廠、水肥廠旁,收容所裡的貓狗每天吃一樣的、不在市面上販售、成分不知真假的飼料。這裡的貓狗跟家貓家狗不一樣,牠們「受過傷」,需要更多耐心與愛心。

馬尼尼為在書中反問「台灣是不是全世界有最多動物籠子的國家?」這些籠子根本不適合動物生存,而且裡面關的不只是動物,還包括人,「我把工作人員畫進籠子裡,有時也會想把志工放進籠子,但那是因為他們有同理心,可以感受動物的處境」。

馬尼尼為說,她把人畫得很小,比狗還小很多,「因為人類一直以來的人類本位、中心主義,才把動物害得那麼慘,去掉人類本位的畫圖方式,就是把人變得很小」。

馬尼尼為是馬來西亞華人,住在台北超過20年,美術系所出身,30歲後重拾創作之筆,作品包括散文、詩、繪本,曾獲金鼎獎、OPENBOOK好書獎、鍾肇政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獎。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