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4°
( 35° / 32° )
氣象
2024-06-06 | 中央社

台灣市場常見魚類普查 24種「現流仔」過度捕撈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多樣魚類資源,環團與學者針對台灣市場常見魚類進行普查發現,有24種「現流仔」魚類魚體縮小、陷於過度捕撈情況,顯示台灣海域魚類資源正在下滑。

環保團體綠色和平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台灣首次常見魚類普查,這個普查是與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合作,從屏東東港、高雄前鎮、高雄蚵仔寮、澎湖馬公、宜蘭大溪、宜蘭南方澳等6大漁港拍賣市場,蒐集台灣40種漁港市場常見魚種樣本,總計逾3萬筆有效數據。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李于彤表示,這次調查是以文獻回顧方式查詢各魚種的生殖生物學相關文獻,並以百分之50雌性性成熟體長(Lm50)作為比較基準,以影像拍攝調查方式來估算樣本中有多少個體小於Lm50的數值。

根據調查顯示,有高達24種「現流仔」魚類,超過一半的樣本都沒有達「百分之50性成熟體長(Lm50)」,其中銀雞魚、星雞魚、紅甘、白鯧與黑喉等未達Lm50的比例更超過9成,陷於過度捕撈的情況最嚴重。

若以各魚種的Lm50大小為基準,銀雞魚平均尺寸較2012年的Lm50縮水52%,魚體尺寸變化最大,其後依序為紅甘較2014年縮水38.5%,星雞魚較2012年縮水38.4%,白鯧較2006年縮水36.4%

李于彤說,「百分之50性成熟體長(Lm50)」所代表的意義,是指魚類必須長到這樣體長才有繁衍後代的能力,魚體縮水顯示捕撈壓力已大於魚群復原力,長此以往將造成台灣主要經濟魚種數量變少又變小。

何宣慶則說,魚越來越小、越來越少是漁民常見心聲,但台灣漁業基礎資料卻缺乏,因此這次調查也是台灣首次大規模魚類體長調查並以科學方法驗證漁獲體型改變,結果顯示市場魚類體型變小的比例相當高,希望這樣的數據可以讓政府、學術單位思考該如何解決漁業資源迅速下降的問題。

台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講座教授邵廣昭則說,體長縮水是一個警訊,多是過度捕撈、棲地破壞、外來入侵、氣候變遷等原因造成,要救回漁業資源需要跨部會合作處理,而首要目標就是劃設海洋保護區並落實管理。

綠色和平也呼籲立法院加速審查海洋保育法,讓台灣引以為傲的漁業文化和獨特的海洋觀光魅力能與生態共榮,永續發展。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