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
( --° / --° )
氣象
2024-06-18 | 中央社

自費醫療收費平台 22縣市聯審制拚下半年試行

醫療科技進步,新療法產品不斷問世,納入健保給付前,自費市場核准程序繁瑣,健保署研擬建立自費醫療收費平台,由健保署統一送件,全台22縣市聯審制拚今年下半試行。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長石崇良出席台灣數位療法產業發展趨勢論壇,他指出,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包含數位療法等產品,爭取以新特材申請健保收載,建立數位療法醫療科技評估方法、參考鄰近國家先例,導入暫時性支付等模式勢在必行,新興醫療產品未納入健保前,多數會走向自費市場。

石崇良說,自費醫療產品受醫療法限制,必須報衛生局許可,才可以上市。加速及簡化自費醫材收費核准程序,以利病患與醫療團隊有新武器可用、相關產業發展無礙,建立單一平台、單一窗口自費醫療收費平台是關鍵,考量新平台需跨縣市合作,盡量力拚今年下半年試辦。

石崇良說明,過去自費醫療器材待審查,須由各醫療機構遞件當地衛生局,各縣市衛生單位各別審查。建立自費醫療收費平台後,優化為單一平台、單一窗口。

石崇良表示,由健保署提供統一格式文件,待審查自費醫療器材文件皆由健保署協助收集,全台22縣市聯合審查機制。只要有縣市核准,其他縣市可參考,無須重新走程序。

衛福部開始重視數位療法等新醫療產品的導入與健保收載可行性,產業界與學界樂見其成。生醫產業團隊會計師林冠宏說,台灣數位醫療發展潛力產值超過新台幣500億元,數位療法是以資通訊技術引導行為改變,達到預防、診斷、治療、監測和管理,改善健康的工具。

林冠宏提醒,數位療法與傳統治療差異大,成本結構多元,效益價值較獨特,傳統醫藥品可能只有療效,數位療法改善醫療流程、降低醫護負擔及成本。因產品生病週期短,快速上市、迅速核准給付是數位療法落地、供患者使用的關鍵。

輔仁大學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說,數位醫療發展逐漸成熟,各國查驗登記核可產品已不計其數,數位醫療與傳統療法相比,在某些面向表現較優,建議評估時須加以考量,醫療機構及民眾接受度可望愈來愈高,不論自費、健保支出等,亟需設立有「台灣想法」的政策、產業規劃。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