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33°
( 36° / 27° )
氣象
2024-06-26 | 中央社

台經社孫智麗談國際塑膠規範與減塑策略

台經社社長孫智麗於日前(6/21)出席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舉辦之「化學品CBAM影響產業暨生質永續法規標章交流研討會」,分享國際間的塑膠規範與減塑策略,並與現場學者專家、業界人士交流台灣產業因應對策。

全球目前每年約生產4.3億噸塑膠,根據麥肯錫報告,包裝使用的塑膠有95%在使用一次後就被丟棄,對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1,200億美元,而且有32%的塑膠包裝並未進入回收系統,形成所謂的塑膠污染。塑膠包裝使用後的廢棄處理成本,加上生產過程中與溫室氣體排放相關的成本,保守估計每年高達400億美元。依照目前發展趨勢,如不採取行動,到 2040年全球塑膠污染可能會增加2倍。為達成「60X40全球減塑」目標,聯合國2024年底即將定案《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 Treaty),這首部具國際法律效力的公約,希望透過消除塑膠汙染、防止海廢、建立循環體系,於2040年減少塑膠產量60%。

歐盟(EU)是國際間最具減塑雄心的區域,現有措施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包含徵收塑膠和塑膠包裝稅(PPT)、針對一次性塑膠(SUP)的監管禁令和標章要求、訂定廢棄物處理系統的延伸生產者責任(EPR)費用和許可證要求、開徵亂丟垃圾稅用於支付清理垃圾的費用等。國際間,除了政府組織或環保團體,特別是企業也形成相關倡議、遊說或行動聯盟。

國際間出現將碳交易制度的概念應用於塑膠汙染上,稱為「塑膠抵銷權」交易。例如美國新創公司 rePurpose、從非營利組織衍生成立的塑膠信用交易所(PCX),透過制定塑膠廢棄物處理與管理原則,並為塑膠垃圾回收處理與再利用進行貨幣化,將其轉換成企業可買賣的塑膠信用。其他減塑策略還包括「減少、重複使用和替代」、「開發生物基和替代原料」、「回收與循環利用」等。

孫智麗社長總結,塑膠的使用在現今社會及經濟發展上有其必要性,全球要消除的是塑膠汙染、並非塑膠的應用,因此加強對塑膠整體生命週期的管理非常重要。對產業而言,台灣在全球供應鏈體系,多為品牌大廠之原料供應商或代工廠,未來全球塑膠公約通過,品牌大廠配合國際規範進行塑膠管理或減塑策略勢必影響供應鏈,企業應留意相關政策法規趨勢、配合品牌商對產品生產及包裝之要求。儘管減塑策略可能提高生產成本(還包括標章及認驗證),但是符合環保的產品有助於品牌與公司價值的建立,可獲得消費者與投資人的支持。更多關於「國際塑膠規範與減塑行動」的資訊請至台經社永續發展政策研究中心https://www.bioeconomy.tw/esg/。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