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5 | 中央社
首梯烏克蘭醫師跨海來台取經 戰爭話題拉近距離
2年前烏俄戰爭初起,馬偕醫院是亞洲首批挺進烏克蘭前線的人道救援團隊,戰火仍在持續,第一梯烏克蘭醫師最近到馬偕醫院研習,相隔上千公里的兩地醫師原本陌生,因為戰爭話題產生交集,對彼此有更深的認識。
當時本著「台灣可以幫忙(Taiwan Can Help)」精神,馬偕醫院前進烏克蘭,促成台烏醫療合作,首梯6名烏克蘭醫師在9月初來台取經,到馬偕醫院進行為期4週的臨床觀摩和專業交流。
因為是第1次舉辦台烏交流,馬偕國際醫療中心主任蔡維德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雖然好奇到底會擦撞出怎樣的火花,但只敢期待「穩」跟「順利」,結果卻讓他以「意外成功」形容。
馬偕醫療團是亞洲首個挺進烏克蘭戰災區人道救援團隊,這次邀請烏克蘭醫師來台交流,聚焦在戰場後線醫療,烏克蘭擁豐富傷患處理經驗,台灣則有高效率團隊運作優勢。
蔡維德已3度領軍前往烏克蘭義診,他不諱言一開始去烏克蘭,心裡難免會覺得在打仗,「烏克蘭人民好像很可憐。」然而不論是在烏克蘭當地或在這6名醫師身上,所有互動都不會讓人感受到死氣沉沉、可憐這種情緒,而是很樂觀、積極地去過好每一天。
在蔡維德眼中,烏克蘭民族性非常正向,抱持「戰爭是事實,還是要繼續生活,生活要怎麼過,可以自己決定」態度,不代表不關心,即便在台灣仍持續留意母國狀況,反思是否能做得更好,值得台灣人學習。
他舉例如某堂高階救命術,課前不但要看好幾小時影片、還有上百頁講義等在那,且烏克蘭醫師們週末跟著院內同仁去外縣市踏青,他心裡有點忐忑,擔心會不會上課狀況不佳,沒想到烏克蘭醫師們所有功課都做完了,在課堂中也熱烈討論,展現十足專業。
6名烏克蘭醫師臉上總掛著笑容,不只從課前準備到課後測驗,表現相當亮眼,竟然短短1個月內環島一圈,走遍墾丁、福隆、太魯閣等台灣知名景點,甚至來台前就已做足功課,生活細節中展現出的自主與韌性,讓蔡維德直呼Amazing。
儘管戰爭迫使烏克蘭醫療體系必須迅速作出回應,在效率上是不是有台灣好,蔡維德直言「其實沒有」,台灣已習慣高效率團隊運作,這樣的know-how不只是單純技巧,而是從手術室、治療團隊、病房到護理、門診等都要串接好,包括不斷跟病人溝通,只有到台灣實際走過才能體會。
此次交流計畫由馬偕國際醫療中心規劃執行,賑災基金會給予資金支持,共吸引100多名有意願專科醫師,主要交由烏克蘭當地遴選。蔡維德強調,有別於以往其他交流沒有特別設限,這回台灣提出唯一要求就是「主治醫師」層級以上,才能達到「雙向」意義,否則只是單向來台灣學習。
烏克蘭骨科醫師什帕克(Serhii Shpak)告訴中央社記者,同樣疾病狀況,台灣可以做到讓病人縮短住院期,透過回診及自我照護等方式,幫助病人快點回到正常生活,但烏克蘭可能只聚焦在治療上,沒有把儘速恢復正常生活當作療程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更多病床、更大醫院,現在會覺得未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可以帶回烏克蘭推廣的點。
蔡維德觀察,這幾年烏克蘭的醫療體系正進行變革,導入類似台灣健保制度,最大改變是醫療團隊思維,過去公醫制度難免有些公務員心態,認為做多少沒關係,在導入新概念,同樣人力卻可以做更多事情。
蔡維德認為,不但提升當地民眾對醫療服務滿意度,省下費用間接回饋讓政府買更好設備,這幾年因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烏克蘭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很多外部資源,吸取國外經驗進而促進滾動式調整,讓在地醫療體系更好。
如果沒有到過烏克蘭,「台灣醫師可能只會覺得是這些人心態比較成熟健康,就這樣,沒有辦法更深層聯想到,這些人不是來自東歐沒有什麼戰事的國家,而是來自一個正在戰亂的國家。」蔡維德如是說,期許透過一次又一次交流,逐漸加深彼此認識。
蔡維德有感於烏克蘭人很清楚自己的國家應該自己保護,不需要外國人幫忙打仗,自願兵是另一回事,烏克蘭人最重要的支持跟認同來自於希望雙方合作,例如協助重建醫療體系,讓遭受破壞的醫院復原、重建等。
現在出國到世界去看看是趨勢,蔡維德解釋,對烏克蘭、對台灣來說都是如此,絕對不能閉門造車,知識是流通的,各地實際做法或經驗卻大不相同,例如葉克膜已經10多年了,這項設備在烏克蘭沒有那麼普及,台灣使用技巧十分純熟,同樣台灣也會到世界各國去交流,深化技術跟理論。
當時本著「台灣可以幫忙(Taiwan Can Help)」精神,馬偕醫院前進烏克蘭,促成台烏醫療合作,首梯6名烏克蘭醫師在9月初來台取經,到馬偕醫院進行為期4週的臨床觀摩和專業交流。
因為是第1次舉辦台烏交流,馬偕國際醫療中心主任蔡維德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雖然好奇到底會擦撞出怎樣的火花,但只敢期待「穩」跟「順利」,結果卻讓他以「意外成功」形容。
馬偕醫療團是亞洲首個挺進烏克蘭戰災區人道救援團隊,這次邀請烏克蘭醫師來台交流,聚焦在戰場後線醫療,烏克蘭擁豐富傷患處理經驗,台灣則有高效率團隊運作優勢。
蔡維德已3度領軍前往烏克蘭義診,他不諱言一開始去烏克蘭,心裡難免會覺得在打仗,「烏克蘭人民好像很可憐。」然而不論是在烏克蘭當地或在這6名醫師身上,所有互動都不會讓人感受到死氣沉沉、可憐這種情緒,而是很樂觀、積極地去過好每一天。
在蔡維德眼中,烏克蘭民族性非常正向,抱持「戰爭是事實,還是要繼續生活,生活要怎麼過,可以自己決定」態度,不代表不關心,即便在台灣仍持續留意母國狀況,反思是否能做得更好,值得台灣人學習。
他舉例如某堂高階救命術,課前不但要看好幾小時影片、還有上百頁講義等在那,且烏克蘭醫師們週末跟著院內同仁去外縣市踏青,他心裡有點忐忑,擔心會不會上課狀況不佳,沒想到烏克蘭醫師們所有功課都做完了,在課堂中也熱烈討論,展現十足專業。
6名烏克蘭醫師臉上總掛著笑容,不只從課前準備到課後測驗,表現相當亮眼,竟然短短1個月內環島一圈,走遍墾丁、福隆、太魯閣等台灣知名景點,甚至來台前就已做足功課,生活細節中展現出的自主與韌性,讓蔡維德直呼Amazing。
儘管戰爭迫使烏克蘭醫療體系必須迅速作出回應,在效率上是不是有台灣好,蔡維德直言「其實沒有」,台灣已習慣高效率團隊運作,這樣的know-how不只是單純技巧,而是從手術室、治療團隊、病房到護理、門診等都要串接好,包括不斷跟病人溝通,只有到台灣實際走過才能體會。
此次交流計畫由馬偕國際醫療中心規劃執行,賑災基金會給予資金支持,共吸引100多名有意願專科醫師,主要交由烏克蘭當地遴選。蔡維德強調,有別於以往其他交流沒有特別設限,這回台灣提出唯一要求就是「主治醫師」層級以上,才能達到「雙向」意義,否則只是單向來台灣學習。
烏克蘭骨科醫師什帕克(Serhii Shpak)告訴中央社記者,同樣疾病狀況,台灣可以做到讓病人縮短住院期,透過回診及自我照護等方式,幫助病人快點回到正常生活,但烏克蘭可能只聚焦在治療上,沒有把儘速恢復正常生活當作療程的一部分,因此需要更多病床、更大醫院,現在會覺得未能解決問題,這是一個可以帶回烏克蘭推廣的點。
蔡維德觀察,這幾年烏克蘭的醫療體系正進行變革,導入類似台灣健保制度,最大改變是醫療團隊思維,過去公醫制度難免有些公務員心態,認為做多少沒關係,在導入新概念,同樣人力卻可以做更多事情。
蔡維德認為,不但提升當地民眾對醫療服務滿意度,省下費用間接回饋讓政府買更好設備,這幾年因為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烏克蘭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很多外部資源,吸取國外經驗進而促進滾動式調整,讓在地醫療體系更好。
如果沒有到過烏克蘭,「台灣醫師可能只會覺得是這些人心態比較成熟健康,就這樣,沒有辦法更深層聯想到,這些人不是來自東歐沒有什麼戰事的國家,而是來自一個正在戰亂的國家。」蔡維德如是說,期許透過一次又一次交流,逐漸加深彼此認識。
蔡維德有感於烏克蘭人很清楚自己的國家應該自己保護,不需要外國人幫忙打仗,自願兵是另一回事,烏克蘭人最重要的支持跟認同來自於希望雙方合作,例如協助重建醫療體系,讓遭受破壞的醫院復原、重建等。
現在出國到世界去看看是趨勢,蔡維德解釋,對烏克蘭、對台灣來說都是如此,絕對不能閉門造車,知識是流通的,各地實際做法或經驗卻大不相同,例如葉克膜已經10多年了,這項設備在烏克蘭沒有那麼普及,台灣使用技巧十分純熟,同樣台灣也會到世界各國去交流,深化技術跟理論。
最新生活新聞
-
-
119消防節!中市追思悼念殉職英勇先賢
(15 分鐘前) -
青少年關心10大議題 最重視假訊息分辨及菸毒害
(17 分鐘前) -
高雄迎接新航線 北海道、曼谷、沖繩3線首航
(18 分鐘前) -
又失言!柯建銘稱嘉南地震是「老天震怒」
(20 分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