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3°
( 24° / 23° )
氣象
2024-10-23 | 中央社

南臺科大再創佳績 九位教授榮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

美國史丹佛大學透過Scopus的論文影響力數據,於今(2024)年9月公布2023年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南臺科技大學教授再度上榜,共有9位教授入選,包括7位教授榮登「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4位入選「2023年度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其中更有2位師長名列雙榜,研究領域含括生物醫學、自動化、能源、工程、資訊與通訊技術、社會科學等,再度展現出雄厚的學術研究實力。

其中,在生醫領域,食品系蘇益仁講座教授在生醫領域表現亮眼,他所創辦的美力齡生醫公司,致力於開發抗老化及阿茲海默症的治療藥物,是南臺科大產學合作的典範。,食品系蘇益仁講座教授歷任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及主任、成功大學醫學院及醫院副院長、國家衛生研究院臨床研究組主任及感染症與疫苗所所長,以及南臺科技大學講座教授,蘇教授於SARS期間同時擔任疾病管制局局長,在醫學界、產業界及政府單位皆有豐富資歷,於2015年與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雄合公司(後續被台灣有聯公司購併)洽商,並由南臺科技大學、有聯公司、及創辦人蘇益仁三方簽下技轉合約及共同合作開發小分子新藥TML-6,創辦美力齡生醫公司,更於2017年榮獲國科會價創計畫支援,為南臺科大所衍生的指標性新創公司,主力開發抗老化及阿茲海默症的治療藥物。

在其他領域,南臺科大也有多位教授表現亮眼。機械系鄭慶陽教授多年蟬聯入選「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及「年度科學影響力榜單」,主要專長在熱力學、熱流分析,長期擔任國內外專業期刊編審及評審達83次以上,曾發表64篇期刊論文。電子系陳文山教授擅長微波天線設計於行動裝置或橋接點裝置上的研究,曾發表SCI期刊論文超過50篇、國際與國內研討會論文超過250篇,執行國科會、教育部與產學合作計畫19件,並取得發明專利44件。鄭老師及陳老師連續多年榮登「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極具榮耀,顯現老師長期投入在學術研究之影響力出類拔萃。

化材系林鴻儒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智慧型材料、高分子材料、仿生材料、生醫材料等,林教授在學術研究及產學合作量能充沛,連續3年獲得國科會特殊優秀人才獎勵,主要著作包含發表70篇期刊論文、國內及國際研討會論文共239篇、專書及技術報告共49篇、取得發明專利8個及新式樣專利1個、執行研究及產學合作計畫共58件,另外,在產學合作上輔導廠商開發水凝膠敷料,目前已進入量產階段。

工管系朱大中教授長期投入模糊多準則決策及模糊數比序等研究,多次獲得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補助,長期擔任多個國際期刊Reviewer,至2024年7月已審核243篇論文,並擔任國際期刊PLOS ONE (SCIE/Q1)的學術編輯及國際期刊Axioms (SCIE/Q1)的客座編輯,近3年共發表10篇SCIE期刊論文。朱教授自2021年起連續4年上榜「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並有3年同時入選「年度科學影響力榜單」,表現卓越。

電機工程系許振廷教授擅長電力系統分析、電力品質、微電網規劃運轉及再生能源發電系統領域,曾執行20幾件國科會計畫與30幾件產學合作計畫,發表國內外期刊50幾篇與研討會論文100多篇。目前許教授主要研究在協助解決再生能源發電業者與台電系統併網的衝擊問題,將可提高我國再生能源發電的占比,有效降低碳排。此外,許教授亦與業者合作,研究如何控制儲能系統與STATCOM設備來強韌台電電網,以維持可靠的供電品質,全球在極端氣候衝擊下,此議題更顯重要。

電機工程系龔應時教授,主要專長為伺服馬達控制、機械手臂控制,於南臺科技大學服務期間,發表國內外期刊39篇、研討會論文103篇以及出版專業著作3本,龔老師不僅專注於學術研究,與產業合作也相當密切,曾執行國科會及產學合作計畫達43件,兼具學術研究與產業實戰力,為本校多元人才培育奠定紮實基礎。

多樂系黃永銘特聘教授兼系主任入選「年度科學影響力榜單」,曾於2018年榮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黃教授為本校傑出校友,返校任教嶄露鋒芒,主要專長為教育遊戲、數位學習、路徑分析,在教學及研究極為用心,截至目前已發表31篇期刊論文、研討會論文19篇、指導學生參賽屢獲大獎,也為本校學生肅立良好典範。

遠見雜誌舉辦的校長互評辦學績優大學問卷調查,南臺科技大學在「資訊通訊科技」與「工程、製造及營建」領域,卓越表現,排名前20強。周德光校長表示,該校長期以來在研究設備投資、教學環境的營造及教師成長等面向都十分用心,鼓勵教師跨領域合作,加強產學研的結合,並持續投入更多資源於創新研究,隨著新進優秀學者的加入與成長,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教授入榜,展現出本校在國際學術上的卓越貢獻與強大的研究量能。

南臺科技大學代理校長周德光表示,此次多位教授榮登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充分展現了南臺科大在學術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學校將持續投入資源,鼓勵教師跨領域合作,並加強學術研究與產學的結合,以培育更多優秀人才,為社會做出貢獻。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