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24°
( 24° / 23° )
氣象
2024-10-24 | 中央社

全身紅、腫且癢逾6週 小心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上身

秋冬季節交替,又到了蕁麻疹好發、加劇時間點。醫師提醒,不少人全身紅、腫、癢,仍抱持「忍一下就好」迷思,甚至與過敏混淆,當症狀出現逾6週、無法痊癒,恐已慢性自發性蕁麻疹上身。

蕁麻疹的成因多元,又可分為急性跟慢性。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趙曉秋今天在衛教記者會中舉例如她的大兒子「從小到大罵不得」,因為情緒一緊張就會全身起疹子,緩和之後又好轉,而她自己則是不能吃蚵,偏偏又喜歡蚵仔煎,難免嘴饞偷吃就東抓西抓,症狀通常幾天或1、2週內消失,這些都比較屬於急性蕁麻疹。

至於慢性蕁麻疹,當症狀反覆出現6週以上,就有很大機率中獎。不過,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陳俊賓告訴中央社記者,雖然可用發病時間長短簡單區分,但門診觀察,很多患者就算全身出現形狀不規則、大小不一的紅疹,仍抱持「忍一下就好」迷思,或與急性蕁麻疹、過敏混淆,嘗試調整生活作息、改善環境、避免特定食物等,導致出現症狀到確診,平均時間長達2年。

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有些容易加重病情的小地雷,包括家庭常備止痛藥、止咳藥、秋冬進補、含香精或辣味的食物、抗高血壓藥等。陳俊賓說,這些都可能增加組織胺。

陳俊賓提醒,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成因多數和食物、空氣髒污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成因是自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進而錯誤攻擊自身皮膚組織及觸發炎症反應,且有許多不同誘發因素,如持續的壓力、過度憂鬱等,在症狀頻繁發作下,容易合併多種不同疾病,如甲狀腺炎、焦慮症、自體免疫疾病等。

尤其女性要特別小心,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卓雍哲簡報指出,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2倍,研判與女性較多自體免疫性疾病相關,又以三明治世代女性容易發生,他曾收治1名40多歲女性患者,對外職場工作繁忙,且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顧,生活內外夾攻情況下,慢性自發性蕁麻疹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卓雍哲接受媒體聯訪表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對患者的生活影響深遠,不僅是身體跟心理上的不適,國外研究顯示7成患者工作效率受影響,平均缺勤率達3成6,及早介入與持續治療是關鍵;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治療共識逐步治療,另外也會建議患者調適生活、排除壓力,多管齊下改善病情。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延伸閱讀